首页 理论教育 秋风起兮雁南飞

秋风起兮雁南飞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秋风起,雁南飞。所以,人们总能听到飞行中的雁鸣,这种品性在禽类中是少见的。大雁是集体迁飞的,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像大部队撤退或转移。大雁有着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着高度的集体观念。雁,仍千年不移其志地南北迁徙。雁过飞声,在各个时代里,也被各种心态的多情文人记载或歌咏。大雁南飞是一种洗礼,也是一种挚爱。在南飞的过程中,大雁的爱情尤显珍贵。

秋风起,雁南飞。最近去松江佘山北干山游玩,忽听到长空雁鸣,循声仰望,见蓝天下一“人”字形雁阵。一时间,我真有些激动,因为我已有30多年没听过雁鸣、见过雁阵了。

我喜爱大雁,每当雁群飞掠过天空时,我总敬慕地凝视着它们,从内心产生一种赞美之情。你看:那英姿勃勃的雁群,成“一”字阵,成“人”字形,排列整齐,井然有序地向前飞翔……此谓“雁阵”。迁徙途中,雁扶老携幼,不时地相互勉励,互相照顾,“夫唱妇随”,前呼后应。所以,人们总能听到飞行中的雁鸣,这种品性在禽类中是少见的。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当年,毛泽东站在高高的六盘山上,随着长空雁影,极目远眺井冈潇湘的来时路程。红旗卷拂着他身上的征尘,山下蜿蜒的红军队伍,终于冲破敌人的封锁和阻击,越过万水千山,北上到达了抗日烽火连天的长城。

古人用雁入诗文,是很多的。如王勃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柳宗元的“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又如杜牧的“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等等。古人这些诗的意境虽深,情调都比较低沉,哪有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这样的高昂的情调,磅礴的气势呢!

无雁不秋。有了大雁的点缀,唐诗中的秋天,才算真正到来。司空曙临水梳发,被寒塘中的凉气袭了一身,心绪正低落呢,一抬眼,一群大雁飞过了南楼。哦,是秋天来了。在遥远的西域,张籍也看到了类似的秋天。暮雨中的边城,骆驼驮着白绢,正陆续越过沙漠,紧紧尾随其后的,是一群低飞的大雁。秋意,已经传到边塞了。

大雁是候鸟,所以古代有“雁足传书”的美谈。它们为什么要秋天南飞,春天北返?据现代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它们可能原来居住在北方,后来冰川时期,为了觅食避寒,度过严冬,逐渐南迁。现在气候转暖,冰川虽然消失,它们在进化历史上形成的这种迁飞习性,却被保存了下来。

曹操有首诗云:“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明代有位诗人写的《春雁》道:“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就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这些古代诗篇里吟诵的情节,倒是和今天的科学结论是基本相符的了。

大雁是集体迁飞的,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像大部队撤退或转移。大雁有着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着高度的集体观念。雁群小的时候,排成一字阵;雁群大的时候,就列成人字形。这样的队形,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利于长途持久地飞行。它们每年南飞北往,行程几万里,从不畏缩,半途而废。一路上飞翔、停息,要战胜无数次的暴风雨。它们识得智慧、互助和合力的内涵,高旷的风,不断跑来,拂过一只只的雁翼,把雁的仁爱,撒落一路云空。它们勇敢地、毫无畏惧地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矢志如一地飞向预定的目的地。那些偶尔掉队的孤雁,总是不顾一切,奋然疾飞,以赶上自己的队伍,和“战友”们一起投入远征的行程……

大雁是极为守时的,深秋的风一吹,它就开始把迁徙的梦变成现实,引三朋四友,让人来听风数雁,这本是一场生命耐力的舞台大表演。

——这样的听雁,周遭静,纯粹的静,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默数。那是凝露冷叹的声音,草叶枯萎的声音,寒风旋转的声音,偶尔会有一声虫叫的声音出现。而最清、最凉、最劲的声音,绽放在高空,那是雁阵。心中又涌起了莫名的感动……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大雁的生态,有相当细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禽经》中记载:“夜栖川泽中,千百为群,有一雁不瞑,以警众也。”古代有些笔记中,亦有类似描述,说雁群夜宿沙渚,令雁奴围牺于外,专司察动静,有警则先鸣,以防敌害。元代诗人也有“雁椰宴菩候寒更”的诗句。在确认安全,群雁会慢慢进入梦乡。第二天一大早,又迎着第一抹晨光,拔营起飞,正如毛泽东在诗句里描述的那样——长空雁叫霜晨月。

据说,猎人捕雁,有时就利用大雁集群生活中的这种习性。他们夜间先摸近河滩,故意点火,惊觉雁奴,然后急速灭火以待。雁奴鸣警,众雁惊醒,察看无事,嚷嚷又睡。猎人一而再,再而三,用此故技。雁奴忠于职守,有警必鸣.众雁认为受骗,怒啄雁奴。最后,不是雁奴蒙冤被啄死,就是雁奴再报警,众雁不理,熟睡如故,于是猎人之计得逞,众雁落网就擒。这真是鸟类生活中的一个“悲剧”。我国宋代诗人陆游对比颇有感慨,曾吟道:“宁为雁奴死,不作鹤谋生。”陈毅元帅有句充满了革命激情,爱憎分明的诗句:“为群荣雁奴,作伥耻作媒。”鹤媒,乃是一种被驯养了的筲,猎人们常用它来诱引野鹤,以捕之。

大雁、雁奴、鹤媒的品行、作为、情操,如此截然不同,不禁使我联想翩翩……是啊,在现实生活中,有像大雁那样的战士和雁奴那样的勇士,然而,不是也有一些像鹤媒之类的丑类吗?向你致敬!——雁奴……

雁,多愁、多悲、多情、多苦、多灾多难的雁啊,南来北去,翻山越水,万里迁徙,寒暑不易。其飞过之地,可能正有箭在弦上等候;歇足之所,或许已有天罗地网布成,使雁们不得不在“月黑雁高飞”之独特环境中飞行。至于那受伤的雁,落队的雁,境况就更为可怜。其离群时之孤单,其哀鸣声之悲戚,尽皆显示着一种与它鸟迥异的性情。雁,仍千年不移其志地南北迁徙。其飞过秦时明月,飞过汉宫秋月,飞过唐宋明清时的峥嵘与衰微。

雁过飞声,在各个时代里,也被各种心态的多情文人记载或歌咏。韦应物有“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表达的皆为羁旅异乡的游子,看到南归的雁,无不会心生缠绵悱恻的思乡思亲之情愁。

大雁南飞是一种洗礼,也是一种挚爱。在南飞的过程中,大雁的爱情尤显珍贵。雁那可贵的品质,是对婚恋的从一而终,一旦丧偶,另一只便不离不弃地守候,更有甚者,哀鸣着飞向天边,撞地而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说的就是雁的坚贞。

唐朝诗人霍涂的五言律诗《孤雁》云:“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杜甫也有诗句:“相失万重云,谁怜一片影。”这些都是对雁丧偶之悲哀、失群之痛苦所作真实而生动的描述。我听大雁叫,有时会听出那声音里的凄楚,或许是单雁不远飞吧!雁在,爱才在。

凡是到过西安的,肯定都见过大雁塔,这座玄奘为保存他带回来的经籍而修建的古建筑,缘何名“大雁”呢?原来佛经中有个故事:一天,一群雁飞过,忽有一雁离群坠地而死,坠地之所,正是一僧寺,众僧认为此雁即菩萨,西安的大雁塔因此而得名。其实它本名“慈恩寺塔”,也许因“大雁”便于记忆,更因为唐朝时新科进士的“雁塔题名”,“登大雁塔”,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原来的本名,反而不怎么为人所知道了。

大雁的性格,是最为本分的。据说,孟秋是寒蝉的,季秋是霜降的,只有仲秋是大雁的。每年,大雁到南方越冬,抵达的时候,肯定是仲秋,从不提前拖后。大雁的性格,也是最为念旧的:春天一到,准时北去。如此沉稳有序,如此恪守传统,恐怕连人,都难以完全做到。看来,雁之秋,不仅仅意味着萧索和伤愁了。

秋空出奇地静谧,然后是雁声穿越而来,蔚蓝而又澄明。情依依,霜淡淡,秋日观雁,真正的佳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心里。

(2014年10月12日于松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