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农业发展模式与扶持政策的研究与借鉴

法国农业发展模式与扶持政策的研究与借鉴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农业在世界农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1978年,法国农业产值达到1451亿法郎,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7%。(一)农业政策措施建立了法国农业发展的支撑。法国是历来比较重视农业发展的国家。法国农业现代化政策,实质上是扶植大农、排挤和消灭小农的政策。为了防止农产品价格暴跌,以及利用价格来调节农业结构的改革,法国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实行干预政策。法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不

法兰西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处于中纬度地带,全境基本平坦,不受大山阻隔,大西洋海风可顺掠全国,纬度位置适中、临海区域辽阔、地形条件良好,温度与降雨适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全年平均降雨量700~800毫米,蒸发量不超过800毫米。国土面积55.1万平方公里,2011年总人口为56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4%。农业有效用地7亿余亩,占国土面积的85%;牧场草地2亿亩,占有效农业用地的24.7%;林地2.2亿亩,占有效农业用地的26.7%。近三十年,法国的农业效益增长了20倍,2011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按照法国的贫困标准,全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3%,其中农业人口占贫困人口的16%。

一、法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法国农业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小农经济,经营分散,技术落后。18世纪,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但只占全国耕地的30~ 40%。土地过度分散是阻碍法国农业发展的大问题,是法国大革命解决了这一问题。1793年通过法令,废除封建权利,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形成了广泛的小土地私有制度,后来随土地的兼并出现了少数农业资本家。这种状况持续了100多年。土地零碎仍然是阻碍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1870年,法国农民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土地在1公顷以下的农户达200万户。直到1939年,农民还占全国人口的48%。战后法国政府开始注重土地规模效益,从上世纪50年代起实行土地集中政策,1960年成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专门负责收购小片农地,转卖给大农场主,以加速土地集中过程,使农场数目减少,平均规模扩大。到1980年,全国农场总数在1970年142万个原基础上减少为113万个,拥有50万公顷以上土地的大农场的比重由8%上升为13%。农业生产的集中,使大农场和大合作社逐步取代了小农经济,成为法国农村经济的支柱,大大加快了现代化步伐。从1954年开始,法国谷物已能自给并陆续增加出口。自1968年起,法国一跃而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然后又发展成为世界上几个最大的农产品净出口国之一。1983年,法国的小麦、甜菜及牛肉总产量都居西欧首位,同年农产品出口额达159.5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法国农业在世界农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1978年,法国农业产值达到1451亿法郎,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7%。1950年至1979年期间,法国农业生产平均年递增率为2.3%,其中1954年至1972年间年递增3.1%,居欧洲第一,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居领先地位。

二、法国农业的发展特点

(一)农业政策措施建立了法国农业发展的支撑。法国是历来比较重视农业发展的国家。战后,由于法国丧失了原有殖民地,同时因加入了欧洲共同体,在共同体内法国农产品居于优势,因此对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一是土地集中政策。战后,法国政府制定了土地改组政策,通过建立“土地整治和乡村企业公司”等手段,加速了土地的集中,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法国《农业法》还规定,国家可以高价收买“没有生产力农户”的土地,卖给大土地经营者或工业企业家去经营。为了加速农业用地的集中,法国政府于上世纪70年代又作出了对农民发放终生养老金的决定,促使44万老年农民离开农业,仅此一项就集中了900多万公顷的土地,相当于全部农用土地的四分之一。全国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由1955年的14公顷增至1975年的21.3公顷。法国从1960—1970年间有约260万公顷土地从20公顷以下的农场转入20公顷以上的农场。1975年,50公顷以上的农场,虽只占农场总数10%,但却占土地面积的40%。法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已改由大农场、大企业和合作社所组成。法国农业现代化政策,实质上是扶植大农、排挤和消灭小农的政策。

二是农业信贷政策。战后,法国政府把农业投资正式纳入国家预算,每年国家农业事业费的支出约占国家预算的13%左右。法国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以贷款为主,贷款期限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短期原则上以农业年度为限,不得超过十八个月;中期一般以十五年为限;长期一般不超过三十年。为了贯彻土地改组政策,扩大农场经营规模,鼓励机械化生产,促进农业专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对农业资金实行低利贷款政策。这种低利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三分之一,每年发放200亿至250亿法郎,利率约为3%~4%,比一般贷款利率约低一半之多。从1960年开始,法国政府规定对所谓“不生利的农户”(主要是指中小农户)停止发放这类贷款,而仅发放给有许可证的合作社和大户。1970年起对享受畜舍现代化贷款的农户,规定了牲畜饲养最低头数。法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场自筹资金所占比例很小,而借入资金的比例则不断扩大,国家贷款已成为法国农业现代化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的农业合作社,国家贷款竟占其投资总额的80%左右。

三是价格干预政策。为了防止农产品价格暴跌,以及利用价格来调节农业结构的改革,法国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实行干预政策。其基本办法有:其一,事先规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和干预价格。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国家予以价格补贴。其二,事先规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和干预价格。当市场价格下跌至干预价格时,国家或有关机构按干预价格大量购进;当市场价格上涨至目标价格时,按目标价格抛售。其亏损由国家补贴。其三,鼓励农产品廉价出口,其与世界市场价格的差额,由国家予以津贴。这种价格政策,对于促进生产的发展,调节供需矛盾,都起了很大作用。政府每年用于农产品价格补贴的开支约近90亿法郎,大约相当于谷物产值的一半以上。

(二)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了法国农业的层次。法国农业现代化过程,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结构现代化的协调,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现代化、农业经营专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

第一,农业生产结构现代化。以畜牧业为主,农林牧并举,三者紧密结合,是现代法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在历史上,法国的传统农业也是以种植业、尤其是以谷物生产为主。战后,随着谷物业的发展,从进口谷物转变为有大量出口的情况下,畜牧业得到更健康的迅速发展,1978年谷物业仍占农业产值的53.9%。法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农牧业都很发达,而且在畜牧业和种植业内部都得到较全面地发展,还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农业向农林牧并重方向发展,将大量的耕地转还给林业和草场,耕地面积逐渐下降,农业生态系统日益得到改善。特别在山区和丘陵,由于采取了农林牧结合的措施,加大了森林和牧草的覆盖面积,既保持了水土,又调节了气候,对保护环境,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农业经营专业化。法国农业的全面发展,不是建立在“小而全”布局的基础上的,而是依赖于农业经营专业化。一是地区专业化,根据最有利的自然条件、传统的种植经验和地区的经济特点,形成区域专业化,做到单产高、劳动效率高、费用省。如地中海地区的葡萄种植业,巴黎地区的软粒小麦主产区,阿尔卑斯地区的大宗水果产区,阿尔萨斯的啤酒主产区等。二是农场专业化,经营一种或二、三种产品的农场逐渐增多,并随着农业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高度商业性农场不仅只生产一个大类产品,而且越来越多的农场专门集中生产一种产品的一个品种。三是工艺专业化。许多原来属于农业本身的作业项目,已日益改由农场以外的企业来做了。如种植业的农民就只管田间种植,至于育种、选种等有关种子处理的工作就都改由专业化的种子公司负责,在播种时由他们把良种直接运送到农场,按预定的规格播到田里,直到出苗为止;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和使用,也都由有关的专业公司承担;收获时则由粮食贮运公司把谷物直接从田间运走,并进行干燥、加工、贮藏直至销售。畜牧业也同样如此。例如养鸡场只管鸡的喂养,至于鸡的孵化,种鸡的培育,直至屠宰、运输和饲料供应,鸡舍设备安装等,都由专业公司负责。

第三,农工商一体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到供、产、销三方面业务的有机配合。“供”就是指各项生产资料如种子、仔畜、饲料、农药、机器、设备等的供应,还包括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指导;“产”指的是农业生产本身;“销”指的是农产品的运输、加工、贮藏和销售等。许多家庭农场通过合同关系,向规模大的工商企业出售农畜产品,并由这些企业向农场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各种服务。法国农工商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农业公司。由国有或私有工业、商业和金融资本直接开办,是新的工厂或大型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单位。二是控股公司。由工业、商业、金融和农业企业互相控制股份的投资形式组成的联合企业。三是以合同形式组成的综合体。垄断财团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把千百个农场变成自己的生产车间,并加以操纵和监督。四是农业合作社。合作社的种类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如各种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的合作社等等。不仅合作社的种类在增多,合作社的规模在扩大,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在加强,而且还出现了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合作社联盟等经济集团。合作社还通过吸收某些与其业务活动有关的工商业资本入股的办法来增强其经济实力,扩大其经营范围。

(三)农业机械化加快了法国农业发展的进程。目前,法国机械化已在种植业和水利灌溉、水果植收、畜牧养殖及加工运销等大农业范畴全部实现了现代化。作业难度很大的如玉米、甜菜、菠菜、苹果、葡萄、马铃薯等收获都由机械代替了手工。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在若干农场之间建立了农业机械合作社,向农场提供一切农业机械服务。法国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政府通过制定法令、扶植大农场大农户、增加投资、提供贷款等一系列经济措施,推动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法国政府利用工业发的有利条件,以工业化和科学研究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向购买农业机械的农场提供偿还期长达5~6年的低息贷款。1974年这种贷款达68亿法郎,约为农场自筹资金的50%,还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场实行价格优待和补贴政策。在税收方面,实行农用燃油免税15%的政策,以促进农机销量的增加。

第二,及时把战时工业转向生产农业机械,发展本国农机工业。法国农机工业主要是二次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按工业产值计算,仅次于汽车制造业,在机械工业中占第二位。法国农机企业共有500多家,职工4万多人,平均每人每年的产值达6.4万多法郎。主要农机产品由麦赛—福格、雷诺、索米卡和万国四大公司垄断,它们的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5%。这些大农机公司之间的竞争很剧烈,都很重视新产品的设计与推销,一般都设有配套齐全的设计研究中心。

第三,抓农机具的配套生产,搞好备件供应和服务工作。法国的农业机械化注意做到适应各种不同农艺的要求,农机具配套齐全。从耕地、播种到收获进仓,各种作业都有适当的农机具可以应用。近年来新发展的农机具有加速整地用的旋转耙、往复耙、自动调节喷雾器、厩肥撒播机、适应坡地使用的能调整水平的联合收割机,以及大型高效的甜菜联合收获机和蔬菜移栽机等。在使农艺适应农机要求方面,也有不少成就。如采用篱笆型栽培葡萄,用矮株主杆结果法生产苹果等。做到既有较好的光照和通风,又便于拖拉机进入行间松土、施肥、喷药和收摘。还设计制造了一种高架式葡萄联合收割机,成功地解决了酿酒用葡萄的收获问题。法国农机具的备件供应和服务工作做得十分周到。备件的供应和农机维修的商业网点遍布各地,且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如雷诺拖拉机公司,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备件供应服务网,设有备件供应公司、中心仓库、分布国内外各地的二百多个销售服务点,负责备件的供应和修理工作。

第四,严格实行农机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法国农机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外协件一般都在60%以上,这就大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产品的高质量。随着专业化和协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法国很重视农业机械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工作,制定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主持,或委托民间团体制定方案,经过政府审批后公布施行。生产多种型号拖拉机的企业,为了便于专业化流水作业和降低成本,都力求零部件尽可能做到通用互换。拖拉机和农机具的某些通用部件和易损部件的系列化和通用化,同这些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密切相关。

第五,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农机科研工作。法国政府非常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广泛进口先进农机具,并由“国立农机试验研究中心”进行试验比较,择优进口。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工作,主要由直属于农业部的“国立农机试验研究中心”承担,其任务是农业机械的应用、研究、实验和鉴定,农场设备现代化的经济分析,农机专业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发行,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编写出版农机教材、书刊等等。各高等农业院校也分别从事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第六,全面实现农业电气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向农村供电,另一方面是推广农业用电。法国统一的动力系统和发达的配电网,为广泛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电气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电力工业实行了资本主义国有化,投下了巨额资本。除一部分大工业自备发电厂外,全国电力工业均归“法国电力公司”经营,联成一个全国性的输电网,并与英、比、意、西班牙、联邦德国、瑞士等国均有线路相联结,交换电能,采取多种途径发展电力工业。发达的电力工业,使战后农业电气事业发展很快,比较广泛地运用于畜牧业、家庭电器、加工、排灌以及其他农业生产领域。

(四)农业信息服务强化了法国农业的国际地位。法国是欧洲联盟内第一农业大国,世界第二农业和食品出口国,世界食品加工产品第一出口。农业信息比较发达,在信息服务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第一,建立了集中、准确、高效的农业信息收集、处理、发布系统。法国农业信息由国家农业部下达农业信息收集任务,大区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和完成信息采集、汇总和上报任务,省农业部门协助大区农业部门完成信息采集任务。信息采集频度,有每两年1次的年报和抽样调查、每8~10年1次的农业普查、根据需要进行的专题调查。指标体系有些是欧盟提出的、有些是法国农业部提出的。信息采集面比较宽,除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外,还有林业、食品生产以及农产品流通情况等。法国有关法规规定,所有社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都有义务如实填报自己的生产经营情况,违者按偷税行为处罚。大区农业部门一般都是严格选拔信息采集人员,拥有会计师资格等专业条件的人才能入选,并且对他们进行专题培训,要求他们必须到农场主家里填表,一定保证信息的质量。国家农业部在完成汇总并向欧盟上报有关信息后,便及时向全国发布各种统计数据,接着向全社会陆续发表报告。各级农业部门发布的信息,用户一般当天就能得到,政策优惠、期货价格、市场需求、品种与技术、趋势预测等信息,最受农场主、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欢迎。

第二,多元复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和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法国形成了多元信息服务主体共存的局面,他们在服务内容上侧重点各有不同,服务对象和群体规模各有不同,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一是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农业部、大区农业部门和省农业部门,负责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政策法规信息、统计数据、市场动态等。农业商会包括中央级农业商会、大区农业商会和省农业商会,由国家农业部门领导,承担一部分政府职能,如负责安排落实生产配额、检查农畜产品质量、发放有关农产品价格补贴,作为回报,政府准予其收取和使用土地税。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如国家农学研究学院、农业机械乡村工程及水利、森林中心、国家兽医和食品中心等,直接利用大量农业科技信息,培养学生和面向社会咨询。各种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主要有法国农业合作联盟、全国青年农业工作者中心、农业技术合作协会、小麦及其他粮食生产者总会、玉米生产者总会、全国葡萄-葡萄酒联合会、全国养牛联合会、全国奶制品经济行业中心、水果及蔬菜行业技术中心、全国农产品加工工业协会等,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约有130多万个,这些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都尽量地收集对本组织有用的技术、市场、法规、政策信息,为组织本身及其成员使用。民间信息媒体,如《法国农业》杂志社,综合刊登宏观、微观信息,包括欧盟政策、政府法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分析报告、新品种新技术信息,还办有局域网和广域网,可以查到法规、政策、世界农产品价格行情和当天、最近的天气预报。各种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社,如粮食生产合作社、葡萄生产合作社等,像各种专业技术协会一样,也广泛收集对自己组织有用的信息,需要其成员知道的事情,他们一般都马上告知。二是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宣传方式有面向全社会直接而广泛的宣传,有面向订户的宣传,有面向本组织及其成员的宣传,有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宣传,有产学研一体化进行中的宣传,有寓信息服务于经营之中的宣传,如财务税务事务所、经营管理事务所、农业保险公司等。传播媒介通常是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电话、传真、计算机及其网络,也有同时使用两种或几种传播媒介的。如农业部生产与交流司市场信息处对信息的了解和传播,就是同时借助迷你电脑、传真、电话、国际联网(SNMa-griculture.gouv.fr)几种传媒。信息费用方面,官方的信息服务为财政支持,不收费;行业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的信息服务,属于其成员的自助、自我服务性质,一般只收取成本费;营利性机构的信息服务,通常是在生产者价格和社会平均利润的范围内收费。

第三,计算机及互联网使用已有相当好的基础,而且处于较快发展的趋势。在法国农业信息传媒中,传统媒介发展得比较充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使用方便,报纸在全国各地也几乎都能于当天收到。法国农业部门从上到下都有自己的信息数据库,有自己的计算局域网和广域网。省农业部门一般都配置了计算机及服务器等设备。中央农业商会和营利性信息机构等非政府组织也都建有自己的信息数据库和自己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专业技术学校有自己的计算机室,一边教学生(或农场主)学习计算机操作,一边教上网获取信息。合作社普遍使用计算机介入管理,能上互联网获取信息。农场主使用计算介入管理,上网获取信息。一些经营规模较大或素质较高的农场主,已经利用互联网络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五)农业信贷银行建立了法国农业金融支撑的平台。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是互助合作性质的半官方的农业信贷机构,也是法国最大的银行,资本额1000多亿美元。创建于1920年8月,是在法国地方信贷合作公司和地区金库的基础上建立的,原称“国家农业信贷管理局”,1926年又改称为“国家农业信贷金库”,1947年改称为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总行设在巴黎。最初资金来源于法兰西银行的贷款,以后自己吸收存款和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越来越多,大大超过本身发放贷款的需要。

第一,主要职能。参与制订国家农业信贷方面的政策;控制和协调各区域金库的业务;具体管理各区域金库多余的资金;通过下属机构发行短期库券和长期债券,为区域金库发放中、长期贷款提供资金便利;自己发放长期贷款和办理国家信贷业务等。

第二,主要业务。对个体农民的长、短期生产贷款、对地方公共事业的贷款、对农业合作社的贷款和家庭建房贷款等。此外,还办理一些特别贷款,如为鼓励青年农民和海外移民创办一定规模的农场、为发展畜牧业、为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贷款和农业救灾贷款等。先后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农业信贷银行集团的分支机构遍及全球60个国家,主要在中东和东南亚地区。除提供基本的商业银行业务外,还通过其子公司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和保险产品。1985年10月4日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

第三,主要子公司东方汇理银行。东方汇理是法国政府特许银行,成立于1875年,总行设于法国巴黎。东方汇理起初经营法国的亚洲殖民地印度支那业务,后经过多次合并,成为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一部分,现为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东方汇理作为一家国际性银行,业务范围包括商业银行业务、金融产品、经纪业、保险业、股票发行、以资产为基础的融资和私人银行业务。多年来,成功地为一些大型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如英吉利海峡跨海隧道工程、欧洲迪斯尼乐园、香港隧道。1888年将业务扩展到中国,1949年撤出中国大陆。1982年,东方汇理银行重新回到中国大陆,设立深圳分行,1991年重新开设上海分行,1994年重新开设广州分行。

(六)农业教育奠定了法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基础。法国的农业教育历史悠久,早在1848年10月3日,法国国民议会批准在图鲁兹建立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1960年以后,法国对农业教育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不断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功能。目前,法国有900多所农业院校,在校学生18万人。其中:公立学校200多所,在校学生8万人;私立学校600多所,在校学生10.4万人。此外,每年还有10多万农民接受职业培训。农业职业教育促进了农业特别是农作物、园艺、果酒、畜牧、渔业、水源管理、森林维护、环境保护等行业的发展,也使食品工业、生物工业及有关行业的服务业获得了空前发展,为法国发达的农业做出了贡献。

第一,法国的农业教育体系。法国农业教育可分为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三个部分,农业教育所包含的学历和资格证书主要有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农业职业学习证书、农业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农业技术高中会考证书、农业技术员证书、高级农业技术员证书、工程师文凭、学士文凭和博士文凭等层次。一是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独立经营能力的农业经营者或具有某项专门技术的农业工人。在中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就业,也可以继续升学。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农业职业高中和农业技术高中承担。在法国,农业职业高中接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2年,毕业生可获得农业职业能力证书或农业职业学习证书。前者偏重于具体职业技能,主要培养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作物、畜牧、园艺、农机驾驶等工作的工人。后者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便于毕业生在农业及其相关行业就业,如食品加工、质量检验、产品销售、农村空间保护、林业工程、景观工程、驯马养犬等;还有利于毕业生进入技术高中继续学习相同或相近专业。农业职业高中还开设农业职业高中会考文凭课程,主要接收农业职业学习证书的获得者,学习时间为2年,其中有16~20周的企业培训。毕业生可以就业,也可继续接受相关专业的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或普通高级技术员证书的高等教育。农业技术高中主要接收结束义务教育的学生,学习时间为2年,毕业者获得农业技术员证书,可以就业,也可以继续就读高级农业技术员证书课程。主要专业有:种植管理、畜牧管理、水产养殖、园艺、葡萄种植和葡萄酒工艺、食品化验、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管理、农业机械、动物化验技术等。农业技术高中也开设农业技术高中会考文凭课程,接收义务教育结业的学生,学习时间也为2年。其主要目标是为2年制高等技术教育作准备,也允许优秀学生接受工程师以上的高等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还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来进行。接受过10年义务教育的青年,经过两年培训,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雇主农场实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业培训中心学习,结业后授予农业职业能力证书。这些16~25岁的青年也可以通过培训获得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农业职业学习证书、农业职业高中会考文凭、农业技术员证书和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文凭。二是高等农业教育。为高中后教育,主要包括2年制的高等技术教育、4~5年的工程师教育和6年或8年的研究生教育。2年制高等技术教育接收高中毕业生或取得农业技术员证书者,毕业后授予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农业高级技术员课程通常由普通技术高中和农业技术高中组织实施。此证书的学习包括所有专业的共同课程和专业课。培养过程还包括地方职业见习、企业实习以及撰写实习报告。毕业后可以就业,也可以继续高等农业教育学习。4~5年的工程师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高中的大学预备班学习2年,通过严格的考试之后,进入农业高等学校;第二阶段为2~3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工程师文凭。工程师教育主要培养农业工程师,4年毕业的由校长签发文凭,5年毕业的由农业部签发文凭,也称国家工程师。近来,法国每年有1.2万~1.3万的毕业生,其中以农田工程师和畜牧兽医工程师为多,将近占到一半。研究生教育有6年和8年两种,经过6年的高等农业教育可获得农学学士文凭,经过8年的高等农业教育可获得国家博士文凭。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国家机关行政官员、农业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三是农民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深入到农场和企业,学校根据每个农场或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方案,部分课在学校上,部分课在企业进行,教员甚至可以登门到家授课。短期培训一般20~120小时,目的主要是丰富农业生产者的知识。长期培训一般在120小时以上,目的是使没有受过农业教育、不具备农业经营知识的农民,取得经营农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使参加农业生产一年以上并受过一定农业教育的农民,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取得相当的技术证书或晋级。

第二,法国农业教育的特点。在管理上,法国的农业教育均由农业部主管,包括任命中等与高等农业学校校长、拨发教育经费、设置专业和课程、进行人员管理等。教育部只负责农业教育文凭与国家基本文凭的对等协调工作和宏观管理工作。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农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农业教育不断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改革与调整自身结构,专业越来越多、越分越细,现在除了普通的农林牧学校外,还有诸如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销售、畜牧良种保护与发展、牧马、国土整治、环境保护、森林维护、农业管理、农业服务、农业旅游等方面的专业学校。在教学上,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育与培训过程中体现。农业院校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学校的农场或生产车间,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生产劳动,定期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使学生们较早地接触生产和经济领域,便于理论联系实际,也便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为了促进法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确保农业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还制定了相关法律和政策,要求所有企业和个体农庄无条件地、随时随地接受学生实习、参观及各种学习需求。此外,农业院校还经常参与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的研讨,在农村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农村景观、乡村旅游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在就业上,教育程度与就业要求相联系。国家规定,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和农业职业学习文凭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农业技术员证书持有者或通过农业职业和技术会考的学生,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目前,法国农民一般都具有农业技术高中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不但会耕作,而且有文化,懂科学,善经营。在办学形式上,除正规教育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法国农业高等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各级学校教育分工明确,从农业工人、技术员到工程师及科研人员的培养都有相应的教育机构承担。农业教育的办学机制灵活,国家和私人一齐办学,不同地区的农业教育内容和专业有所差别,职业培训深入到田间地头、落实到农民家庭。农业职业高中和技术高中的教学设施都很完善,能够经常承担短期高等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法国公办学校学生都是免费上学,私立学校基本免费或适当收费。农民培训的经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提供;二是农业发展协会征收税;三是未建筑面积税。

第三,法国农业教育的启示。一是大力扶持农业教育。国家要制定支持、保护农业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要加力对农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添先进教学设备,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二是密切农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系。农业院校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适应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如开设农业资源开发、现代生物技术、无公害生产、环境保护与监测、农产品加工、信息管理、产品流通、对外贸易、绿色食品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三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围绕培养现代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加和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要主动、热情接受学生的参观、实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四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农广校、农函大、乡镇农科站、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形成完善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通过专业学习、技术培训、岗位锻炼等形式,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帮助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造就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七)农业科学研究推动了法国农业的全面创新。法国农业科学研究分属农业部和合作部两个系统。农业部直接领导的有法国农业研究院和国家农业试验研究中心两个研究机构。法国的农业研究院是全国农业最高学术研究机构,设有9个学部,在全国各农业区设有19个研究中心,共有264个设备完善的试验室,拥有一支7000人的科研队伍。战后从1946年建院以来,这支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学研究,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农业科研创新。

第一,注重制度创新。199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政府提出的农业指导法,确定法国进入多功能农业时代。1995年1月,通过了《农业现代法》,将促进青年就业、减轻农业负担、优化农业企业地位、加强农业政策协调和改善农业社会保障作为农业发展的五大优先任务。为了落实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和措施,法国还制定了2000—2006年全国农村发展规划,确定了优先资助的行动计划和相应的措施,并且进行了资金安排。这些政策的基本点:一是确认农业的多样性功能;二是促进农村区域和社会平衡发展;三是实现农业政策的契约化。为此,农业指导法确定了法国农业发展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农民安置,长期经营农业,尤其是安置青年,鼓励他们在农业部门就业,保护其家庭经营的特色。如青年务农者立业补贴,及专为其提供的利率优惠的中期贷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保护,使其与社会基本制度平等,根据经营期限和经营活动,逐步提高农民的最低保障和退休金水平,对老年农民发放养老金、预备年金;提高农产品、食品和非食品生产的质量和多样性,达到卫生安全标准,满足国内、欧盟和世界市场的需要,满足农业食品产业的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促进世界食品安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法国向欧盟和有支付能力的市场出口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能力;加强市场经济组织、生产者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组织,关注食品增加值在农民、加工者和商业企业之间的公平分配;鼓励用于能源和非食品目的的原料生产,使能源来源多样化,解决农产品出路问题;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农村自然景观,促进农场经营的平衡发展;采取符合农村各方普遍利益的行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农村农民与其他参与者公平共处的组织,尊重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竞争。根据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农业指导法确定了土地经营合同、农场经营与农民、经济组织、农产品质量、农村空间管理和农业教育等方面的措施。

第二,推动技术创新。法国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张真正科技兴农。农业科技工作的特点是:基础研究为国家行业,技术推广全民参与。法国农业基础性研究为国家财政拨款,主要集中在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和高等农业院校,应用技术研究为国家部分资助。在农业领域法国按专业区分共有16个研究中心,如:水果蔬菜研究中心、粮食研究中心、园艺研究中心、油料作物研究中心、牛研究中心等。以水果蔬菜研究中心为例,法国农业部和研究部的政府性资助占13%,57%来自于农产品批发税,19%为服务收入,11%来自于法国农业发展协会。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将国家基础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开发,对农民和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在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通过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从种子到商店,从研究到培训”。法国农业研究机构分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的分别隶属于政府各部委,私立的研究机构隶属大型企业集团或合作社。法国国家农科院是全国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也是法国农业领域中唯一从事科学研究的公立机关。法国的农业推广组织比较健全,中央一级设有“全国农业发展协会”,其理事会由政府代表和行业代表各半组成,对纳入国家计划的推广活动给予资助;省一级设有“技术推广委员会”,具体的技术工作由各省农会的技术顾问负责;县区一级有农场主自愿组成的农业推广组织,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最重要的环节是隶属于“农业技术协调协会”的各专业技术研究所和技术中心,它们对科研成果进行适应本地区的中间试验后,通过各省农会的技术顾问或农场主把科研成果推广出去,各专业技术研究所和技术中心的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央和地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和推广、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法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有4个层次:一是法国成果推广署在法国科技部、工业部的资助和支持下,在科研单位、大学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二是农业发展署是由农业行会和政府代表共同管理的企业性协会,主要任务是科普宣传、培训农业工作者和科普工程师,促进企业农业行会和研究单位的合作,对地方农业发展提出建议等。三是法国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技术中心在农业部的资助下,都有自己的技术推广和服务队伍,从事技术开发活动。四是法国有15个国家级农业生产协会,11个农产品加工协会。其分会遍及全国,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其任务主要是维护农业工作者的利益,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

第三,支持组织创新。法国农业组织创新的核心理念是围绕农业再生产链优化和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和价值水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垂直一体化农业,农业产中部门内水平一体化组织,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部门提供科研、技术、信息及教育培训的中介组织。具体支持办法:一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法国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依附的基础是各种生产者合作组织,法国以经济作物烟叶的互助保险经营最为成功,在所有采取市场化主导型的国家中,法国最具有代表性。由政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通过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经营。二是政府扶植公司制经营。法国政府对传统种植和畜牧业进行调整,粮食、油料种植面积增加,牧草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减少,同时对粮食作物的耕种面积实行10%的休耕,对部分畜牧业产品实行了存栏头数和产量的限制。农业经营方式也从家庭式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的公司制经营模式转轨。法国这一阶段的农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扶植政策:向新的生产经营公司和个人提供低息贷款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重视技术示范和技术推广,把科技领域尤其是生物、机械、化学、电子的科技进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八)理性农业确立了法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法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质量、食品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此提出了“理性农业”的概念,并将发展“理性农业”作为发展本国农业的根本。所谓“理性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通盘考虑和全面兼顾生产者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保护,目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成为世界上率先提出并践行“理性农业”这一概念的国家,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理性农业”的概念提出至今已有20余年,一方面保障了农民收入、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以实现。目前,“理性农业”已被纳入欧盟共同的农业政策,也将成为今后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法国农民越来越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向消费者保障各类产品的产地、质量和从生产到上市的食品安全;二是注意土地管理和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范围内保护环境。如今,密集型的农业种植方式已经被摒弃了,农产品实行份额制和对一定比例农田的休耕要求使得种植成为一门科学。也是当代农民面临的挑战。法国开始探讨一种新的、更科学的农业模式,即理性农业。

第一,政府积极推进理性农业发展。早在1992年法国就制订了土地休耕制度,1997年和1999年又相继颁布了《全国生态农业规划》和《新农业指导法》,提出了建设“兼顾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农业”目标。2000年,法国又修改制定了新的全国农业发展规划,此后又推出了《法国2020环保农业生产国家计划》。1997年,法国农业部颁布了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计划,强调开发农业不忘环境保护。到2005年全国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庄数量已达到2.5万个,生态农业耕作面积达到100万公顷。

第二,建立理性农业的社会制度。在实施理性农业的地区,设立理性农业开发委员会和颁发相关证书的机构。由这些机构与农民签订合同,对修建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水利工程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指导饲养者建造符合规定的牲畜饲养棚;农民们充分考虑地理和环境因素来确定建筑、土地和其他设施的位置,以保障水源、自然风光不受污染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三,推行生态农业和标准化农业。为了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与加工,《农业手册》中对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操作都做出了具体规定。推行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控制了农业的污染源,提供了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和食品。为进一步鼓励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法国政府于2008年再次颁布了《生态农业2012年规划》,旨在提高生态农业产量,同时将生态农业面积扩大3倍,力争达到占可耕地面积的6%。这一规划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设立1500万欧元的基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渠道;二是对从非生态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农户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三是加强对生产部门的技术支持和对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四是在制定农业法规时,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特性和要求,从政策层面上放宽限制;五是在生态农产品消费方面,政府加强引导,目标是到2012年,使生态农产品的消费比重超过20%。

第四,农业生产严格按标准和规范进行。法国政府在《农业手册》中对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操作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细化为99条。如农药、兽药、肥料、种子等生产资料的存放与使用均有严格的标准。存放要求规范上墙,实行分类、专用、封闭式管理,防止泄露与污染。使用要按指导进行。化肥、农药如果超标就要自行消毒或请专门的清污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兽药的使用必须有兽医的处方。生态农业禁止使用任何合成化肥和杀虫剂,农田使用绿肥和有机堆肥,以保证土壤的持久肥沃。要求农民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轮作,利用手工及机械等物理方式除草。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法国的农产品都具有可追溯性,在批发市场出售的农产品都要先经过市场质检部门抽样检验,然后才能分送到相应的摊位,入市的产品都有标签,标明产地、生产商和产品的各种必需数据,比如牛羊是哪家农场饲养的、出生日期、性别、加工时间、分割部位等都详细准确地标明。法国推行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不仅控制了农业的污染源,确保了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优质,而且还绿化、净化、美化了环境。

第五,完善食品卫生监督体系。法国政府从确保农业资源持续利用的适应性变化出发,完善食品卫生监督体系。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推行产品地域标记或以产地命名。目前作为生产对需求发展的质量标记主要有来源监督产品(AOC)、农业标签、符合规定证明和生态农业四种。二是健全食品卫生监督机制。自从1998年7月法国立法成立了食品卫生署(AFSSA)以来,重点负责监测人类和牲畜食品中的卫生和营养危险,包括饮用水、食品生产加工与储运、兽医药品、土地增肥等任何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必要的科学鉴定和技术支持向有关当局提出保护公众卫生安全的措施建议。三是完善质量鉴定与追踪记录体系。由于疯牛病等给消费者带来的极大恐慌,使农业生产与食品质量追踪系统得以迅速发展。例如,在牛肉生产方面,从犊牛出生之日起,即在耳朵上佩戴经农业部批准核发的个体身份号码和建立档案,在以后饲养、交易、屠宰、加工和消费等整个过程中,其个体健康和传染病监控情况、生长发育记录等都受到全程追踪记录。在食品加工方面,开发出了用于跟踪食品加工全过程的计算机系统。在植物种子和秧苗质量方面,至少要经过种子工厂、试验田和销售过程中三次抽检鉴定。

(九)农业互助保险体系形成了法国农业的安全网。法国农业保险组织体系,最早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农业互助保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虽然外部环境几经变换,时顺时艰,但如今已然具备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明晰的保险组织体系。1984年法国政府又建立了农业灾害基金,对互助保险社难以承担的风险损失给予补贴。1986年,又成立了全国性的农业互助保险机构—法国安盟保险集团,专门经营农业保险业务。1990年,法国通过了《农业互助保险法》,从法律层面对互助保险社应保险的范围作出了规定,从而为农业互助保险奠定了法律基础。该法实施之后,农业互助保险在上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政府采取了新措施,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农村互助保险的发展。

第一,对农业保险实行“低费率、高补贴”政策。农民只需缴纳保费的20%至50%左右,其余50%至80%全部由政府负担。这种做法使农民有效规避了种植生产风险,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在农业保险机构中植入政策性扶持。法国政府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其行政经费、农险基金赤字等都由政府实行直接的财政补贴。国家每年要做一次保险预算,总额在保费的20%至50%,用于满足国营保险公司入不敷出时的急需,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农业保险机构业务的开展。

第三,政府和社会联办农业保险集团。法国的农业互助保险集团是以政府控股为主体、社会参股的形式建立起来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按三级(出资者、董事会、经理)结构运行。集团下设4个保险子公司,即农业互助保险公司、非农业财产保险公司、农民寿险公司和农业再保险公司。农业互助保险公司承保全国农民的所有财产、疾病和因意外伤害中断生产期间的损失;非农业财产保险公司主要承保农村的加工商、面包商、手工业者和小商业者的财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农民寿险公司承保农民和非农民的人寿保险和死亡保险业务;农业再保险公司负责对内对外的分保业务。

第四,建立农业合作保险组织。法国的农业合作保险组织是以农民互助共济为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将防险与保险相结合而组织起来的民间性的农业保险合作基金组织;其具有保险、融资和福利三种功能。同时,合作基金组织还可以向实行中央政府农业再保险特别会计和非官方国家保险协会进行农业再保险,以分散风险,获得补贴。

第五,国家立法保护农业保险。政府对所有农业保险部门的资本、存款、收入和财产都实行免税政策,通过法律的形式给予保障,并制定了《农业保险法》,规定农业保险的项目由国家法律规定,保险责任、再保险、保险费率、理赔计算等事项也用法律或法规确定。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产品如水稻、小麦、大麦等实行强制性保险,对主要饲养动物牛、羊、马、猪、蚕等也实行强制保险。

三、加快甘肃农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一)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法国政府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和土壤改良、道路建设、农村用水用电、地区的大型整顿等。在水利工程和土壤改良方面,1951年政府正式通过法令,成立各种专业化的公私合营公司来承担农田水利和土壤改良工程,由政府统筹管理。1955年又通过法令扩大公司范围,吸收农业和工业部门都参与投资和管理,并允许银行集团参与投资。近年来,甘肃农业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由于甘肃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较为突出。所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甘肃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

鉴于此,甘肃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一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幅增加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兴建山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二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增加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田间节水改造资金投入。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三要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不断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扩大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四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旱作节水示范区。五要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生态功能。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大坡改梯、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力度。

(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法国曾经是拥有传统小农经济结构、土地分散、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国政府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土地继承制度,以保证土地不再继续细碎化。二是支持中等规模的农场发展,促进小规模农场转移,稳定大农场。法国土地流转主要通过用益权制度来处理土地的租佃关系。法国土地用益权可通过转让、出租、抵押等方式流转。另外,法国还先后颁布《农业指导法》、《农业指导补充法》及成立“土地整治和农村安置公司”来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农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甘肃对农业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期不变这一政策背景和相当长期内土地还将承载社会保障功能这一基本国情下,推进我省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成为甘肃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是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平台。不断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和流转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以乡镇农经机构为依托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平台,以县区农经部门为龙头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或流转中心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流转市场平台,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市场流转程序,不断完善流转服务体系。二是设立流转专项扶持资金。省级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项扶持资金,改进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使用办法,鼓励农民连片流转土地,壮大规模经营主体,推动公共财政支农资金向优势区域和主导产业整合,集中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县级政府根据各自的条件和产业发展、规模经营的重点,建立扶持机制,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服务,为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逐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三是引导专业大户参与流转。实施专业大户带动、龙头企业拉动战略。鼓励种粮高手、养殖大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功能承载和产业布局,推进农村土地承租转包、成片流转,集中开发、连片种(养)植,培育特色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兴建产业基地、加快规模经营。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立足农村基础条件,整合承包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四是鼓励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长期流转土地,引导撂荒土地的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鼓励长期外出迁入城镇并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转为城镇居民,享受与迁入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给予补偿、补助。扶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评估,折合为股份,引导组织农民,整合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五是鼓励社会资本工商企业参与。社会资本、城市工商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领办或与农民合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同等享受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其利用流转土地依法兴办的农业企业,可按照促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予以支持。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因适应农业生产的自然特性和季节性特点,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在国际市场上,农业竞争力不仅仅来自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而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农业生产的组织优势,来自于农业经营主体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配置。与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组织是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观念淡薄等弊端,农民在农产品销售的买方垄断和生产资料供应的卖方垄断交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整个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属于弱势产业。当前,面对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国际性竞争对手,我国农业仍处于劣势地位。据调查,在许多农业发达国家,70—80%的农场或农户都属于某一个合作组织,而我国目前仅有不足4%的农户参加了各种农民经济组织,且现有农民合作组织大都不是由农民自主创立、自我管理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着宗旨模糊、章程不全、职责不清、民主氛围不浓等问题。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竞争、增强农民的博弈能力,提高农民社会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突出。其目的是解决分散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以及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组织方式是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经营的农民在自愿基础上的联合,组织形式包括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目前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要提高我省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尚需农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一要加强宣传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保持农业持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事物,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和制度的创新。政府应该通过大力宣传,让广大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认识到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是适应现阶段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需要,是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要大力开展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关注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养他们的热情,积极吸引他们参与到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中来。二要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重视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展,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积极引导,放手发展。政府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流通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还应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服务。三要培育壮大合作组织。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培育规模大、运行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并充分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引导不同行业、区域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鼓励它们做强做大,发挥规模效应。合作组织自身要多渠道积累资本,积极利用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等政策扩大公共积累,还可推行股份合作方式吸引大户、中小企业等各方面资金,不断壮大组织的实力。四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管理主要靠农民自己,由于我省的农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已严重影响了合作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应该有重点,分层次开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的培训。要抓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将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村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纳入培训计划,促动其带头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建立现代农业设施支撑。农业机械化水平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法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生产农业机械,到20世纪30年代拥有内燃机、电动机、拖拉机、割捆机、脱粒机等,农业生产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割、运输、加工、储存等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经过近50年的发展,随着法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量的相对稳定,农机消费水平和主要农业机械保有量也已基本稳定,法国农机化水平和农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甘肃农机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农机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使甘肃农机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总的来看,我省农机总量虽然持续增长,但装备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我们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与全国农业机械平均水平越拉越大。2003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3.5%,我们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25.7%,相差7.82个百分点,到2008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而我省为30.5%,与全国相差14.5个百分点。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建立现代农业制度的要求。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装备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资金保障体系,从政策、科技、资金上强化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和保护,建立经常性的农业机械化投入机制,包括加大对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实行农业机械优惠政策,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配套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二要优化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在稳步推进农机拥有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它各业所需机械比例,大幅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建立农机动力机械报废制度和更新补贴制度,加快淘汰落后、超期使用的农业机械,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引导农民购置高性能、低能耗的农机,使农机装备从数量普及阶段向质量和技术提高阶段迈进。三要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机械技术研究,通过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研究和开发,以解决我省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滞后而不能及时满足农业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四要探索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机技术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以省级部门为龙头,市(州)县(区)为枢纽,乡镇为基础,村组和农机大户为补充的农机化技术推广网络。重点抓好马铃薯生产、特色作物、牧草生产、地膜覆盖、设施农业综合配套等机械化技术和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节本增效工程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五要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规划布局。围绕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规划。在沿黄灌区、河西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大力发展温室耕作机械、机动喷雾器、卷帘机等机械设施;在城郊等设施农业区域,有针对性地发展农副加工及包装机械和特色农业机械化;在陇东、中部和南部的旱作农业区,抓好大宗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建设机械化。陇东地区以发展大中型动力机械为主;中部、南部地区以发展小型动力机械和微型机具为主;高寒阴湿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发展农、畜、特产品加工机械化和运输机械化。

(五)建立高效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在面临日益增加的资源限制性约束条件下,如土地资源严重稀缺、资金和劳动边际效应下降等,农业科技将作为首要的农业生产要素起到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从科技促进发展的角度看,农业科学研究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源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扩散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与法国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在人员与成果数量,甚至经费投入总量方面都不算低,且政府的技术推广模式(如种子工程、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也是比较多的,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机制一直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上。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所采取的组织制度,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多年来,甘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甘肃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渐渐失去活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陷入“线断、网破、人散”的境地。因此,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技术需求多样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构建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成为完善甘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扩大乡镇农技人员编制,提高工资待遇,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确保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示范推广,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三是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人员到乡、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四是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健全农业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农户小额贷款机制,加强银企、农企联合,切实解决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六)教育培训农民,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和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与法国比较,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是比较低的。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亿多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但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高达88%,受过专门化技能培训的仅占14%。甘肃现有农村劳动力1300万人,从业人员1114万人。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9.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5.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7%。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7.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去只会耕地的种田式农民显然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尤其是在选择品种、科学管理、质量控制、投资预算、产品销售等方面,仅靠传统知识和技能是难以完成的。

因此,在鼓励农民进城的同时,我们必须注重优化和稳定农民队伍,鼓励从业者通过培训而成为多才多艺的新型现代农民,扶持和造就一大批特别是年轻的具有现代农业经营观念的“红色地主”。由于我省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活动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科技的应用率和贡献率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省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机制。要建立政府主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作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审查农民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各项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综合协调和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大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加。有计划地投入资金支持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改善培训场地、设施设备、实训条件,改善培训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升培训能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三是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建立培训教师知识更新制度和管理评价制度,通过派出去学、培训岗位练等多种方式和方法,着力打造技术全面、精干务实、团结高效的培训师资团队,把教师真正培养成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助推农民创业。加大对农民创业培训机构的领导和扶持,按照“培训促创业、帮扶助创业、创业带产业、产业促增收”的农民创业思路,积极协调工商、税收、银行等部门为农民创业在工商登记、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不断助推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创业的数量、创业的规模和创业的效益,使受训农民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会创业,真正实现“创业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创业效应,掀起区域性全民创业热潮。

(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农业国家化奠定基础。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它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功能,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产品,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催生了生态农业的大发展,法国生态农业促进署的调查显示,82%的法国消费者购买过并愿意继续购买生态食品,76%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农业是解决环境问题和保障人类健康的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虽然近年来法国生态农产品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从发达国家设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现实来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法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用绿色壁垒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也称生态壁垒,有关国家通过制定、颁布和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标准,使国外非生态农产品难以进入。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并可应对国家间加设的绿色壁垒,所以法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有专门条款要求欧盟成员国发展生态农业。法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实施了生态农业发展计划。由此可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按照“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的发展,以新型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农民转移,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发展转型,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走上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强化农业产地环境保护。加大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不断提高秸秆、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充分发挥种养殖和林业的互补优势,发展种养加循环、林养加循环等循环经济模式。加强生态县建设,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建设。二是强化生态农业科技支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支持科研成果中试熟化和产业化,示范转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助推生态产业发展。围绕绿色生态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产业发展,加强主要农作物、畜禽和林果等突破性优良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种养殖技术及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生态农业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三是强化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生态农业地方标准的制订和重大技术标准研究,尽快完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和基地制订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范生产行为。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化的要求,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深入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创建,设立地理标志产品母本园区,提纯复壮特色优质品种,加大示范功能,扩大示范影响。四是强化生态农业质量保障。加强生态农业品牌全程监管,走质量起步、认证上路、品牌开路的发展路子,保证生态农业产品质量。强化政府部门监管职能,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监管执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应急处置、风险预警六大体系,完善监管制度,确保农产地环境有保障、农产品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过程有追溯。五是强化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结关系。培育和发展一批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民营资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六是强化生态农业品牌创建。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依托资源和环境优势,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着力挖掘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引导支持中、小品牌整合,创建以地理标志为主的区域品牌,持续做大做强陇粮、陇菜、陇果、陇茶、陇烟、陇酒、陇药等品牌。鼓励和支持有规模、有实力、有后劲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中国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甘肃著名商标以及甘肃名牌等知名品牌。

(八)树立农业多功能性理念,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供给之外,还应在保护环境、国土安全与整治、维系生态平衡、提供自然与人文景观、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既是农业历史进步的结果,也是当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基于农业的多功能性而提出多功能农业发展理念,并以此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基础。如法国政府提出“城市的持久繁荣离不开一个欣欣向荣的农村”,并采取多项措施来促进社会适应农业的广泛需求,提高全社会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甘肃是农业大省,农业既是国民经济中的弱势产业,也是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因此,充分认识农业的多功能性,扩大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加快发展多功能农业,对于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安全高效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解决一向被认为是“两难”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新思维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在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而又面临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危机的双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领域的体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到今天,最高层次是具有多功能性的可持续农业。这种可持续农业,是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有机结合,是在遵循可持续农业一般原则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强调农业的多功能特性,在技术路线上采取能够充分发挥农业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功能,并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对多种功能的实现提供支持和保障。这种可持续农业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高层次的具体模式。一是深化全社会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忽视农业,要特别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农业不仅对实现粮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生物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支撑其他多种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强调农业多功能性,促使全社会重视农业的地位,统一干部群众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积极引导农业投入政策的走向。目前,我省农产品存在加工不足、加工品消费不旺等问题。主要是包括信贷投入、财政投入在内的投入体系不完善和投入不足引起的国民消费不足造成的。无论是拉动内需,还是参与国际竞争,都需要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和投入。重点是引导全社会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和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与农村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功能效益。三是强化农业多功能性的现实功能。强化农业在保障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现实功能,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延长加宽农业产业链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直接和间接的工作机会,扩大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探索和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等。四是突出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巨大,目前城市和工业吸纳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需由农业来提供从业岗位,减小社会就业压力。农业容纳隐性失业的能力很大,大量兼业型农户的存在,可以缓冲由非农产业发展的波动引发的就业问题。五是分区域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甘肃区域特点十分明显,应充分注意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下大力气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旱作农业。防止出现二、三产业发达而农业萎缩的局面,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的区域优势,努力发展高科技、外向型农业和休闲旅游、体验农业、“都市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六是加快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根据农业多功能性,构筑农业投入政策、农业生产组织、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村生态保护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扩大经营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重点是针对不同地区在种植、畜牧、林果、水产、加工、旅游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和技术手段,发展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或产业群。

2012年10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