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喜欢引用《诗经》中的诗

喜欢引用《诗经》中的诗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章中他又一次引用了《诗经·小雅·伐木》中的诗句,说:我们中国人民,是处在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时候,是需要人们援助最迫切的时候。毛泽东说《诗经》“无疑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典范”。毛泽东对此诗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同时也对《诗经》中的爱情诗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一、喜欢引用《诗经》中的诗

对于毛泽东那一代人来说,他们自幼在私塾读书识字,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诗经》为“五经”之首,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讲中国诗歌必定要从《诗经》开始讲起,因此毛泽东从小就读过《诗经》,对其中的不少诗,到老仍能背诵如流。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

早在1913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所作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便开始引用《诗经》中的篇名来说明政事,他记道:

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豳风》陈王业之本,《七月》八章只曲详衣食二字。(1)

1915年秋,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发出“征友启事”,意欲结交与自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朋友。在这份“启事”的最后,他引用了《诗·小雅·伐木》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迹。结果“征友启事”寄发长沙部分学校后,李立三、罗章龙等五六人都前来应征。

同年11月9日,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写到:“弟诚不能为古人所为,宜为其所讥,然亦有‘幽谷乔木’之训。”这里的“幽谷乔木”,也出自《诗经》。《诗·小雅·伐木》中的诗句云:“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毛泽东的话即从此蜕化而出。

1920年春,毛泽东的同乡兼友人张文亮写信给他,说周世钊的母亲去世了。周世钊(字惇元)也是毛泽东的同学和好友,毛泽东闻此噩耗,立刻在3月14日给周世钊写了封信。

惇元吾兄:

接张君文亮的信,惊悉兄的母亲病故!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发生“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这一点我和你的境遇,算是一个样的!

……(2)

这里的“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语,是《诗·小雅·蓼莪》中的诗句。

193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的60岁生日,毛泽东特意写了《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文,来为他祝寿。在文章中他又一次引用了《诗经·小雅·伐木》中的诗句,说:

我们中国人民,是处在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时候,是需要人们援助最迫切的时候。《诗经》上说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正是处在这种时候。(3)

1943年,薄一波来到延安,毛泽东知道后,第二天就找他去谈话。彼此都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毛泽东问道:“你就是薄一波同志?”

薄一波回答:“是。”

毛泽东一听,便紧紧握住他的手,口中反复说道:“如履薄冰,如履薄冰。”

这“如履薄冰”,便是《诗经》中《小旻》一诗中的诗句,原诗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履为踩、踏之意,像是走在薄冰上,形容胆小或做事小心谨慎。毛泽东这里随意引用,薄一波认为“这也许是他为了记住我的姓名”。其实也反映出毛泽东博学幽默的一面。

1949年12月,毛泽东应邀坐火车去苏联访问。在漫长的旅途中,苏联汉学家兼翻译费德林喜欢与毛泽东谈论中国文学。有一次,费德林请毛泽东谈谈《诗经》。毛泽东说《诗经》“无疑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典范”。接着他又说:“《诗经》是中国诗歌的精粹。它来源于民间创作。都是无名作者。创作的年代已经无法查考。这本文献把过去那个久远的年代同我们拉近了。《诗经》代表了中国早年的美学。这种诗感情真切,深入浅出,语言很精练。”

费德林问:“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几千年来《诗经》一直是中国诗人模仿学习的样本呢?”

毛泽东回答:“是的,这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说《诗经》中的诗歌对后来每个有思想的诗人都产生过影响。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这些古代的民间创作。这是问题的实质。对于那些不理解或者曲解了的人我们就不必去说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那些不仅理解,而且试图模仿这种古代诗学的人。他们模仿的不仅是它的修辞特点,而且继承了《诗经》中民间创作的内容实质。”

“您指的是在追随无名前辈的创作方面最有成就的诗人吧?”

毛泽东说:“是的啰。可以说,这是语言艺术和诗歌形象发展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古代无名作者的天赋是把自己的思想意念变成简练的诗歌和歌谣。”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的一天,毛泽东将赴北戴河开会。下午3点,他刚登上专列火车,还不曾走进自己的房间,车已启动。这时他忽然在客厅里站住了,回头望着所有的工作人员,问道:“今天是礼拜六噢,你们有没有约会?”

工作人员多是青年姑娘,经他这一问,多少都有点含羞带怯,不少人都微笑摇头,只有一位名叫姚淑贤的姑娘却大大方方地说:“有。我有。”

“跟什么人有约会?”毛泽东嘴角含着微笑,亲切的关怀之中也带有一点逗趣。

“跟男朋友。”

“唉呀,糟糕。搅了你们的好事。”毛泽东有些急了,“你通知他了吗?”

“没有。”

“你这个小姚啊,要是不见不散可怎么办?”毛泽东又望着窗外,似乎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你就连个电话也没有给他打?”

“我们只要接受任务就不能对外说了……”

毛泽东没说话,像在想什么办法。

“没事的,”姚淑贤见毛泽东不语,怕他操心,忙解释道:“他知道我常有任务,会理解的。”

“嗯——”毛泽东摇摇头,说道:“久了会出误会的,不要因为我而影响你们。”

姚淑贤后悔自己说了实话。当天晚上,她将一捧削好的铅笔给毛泽东送去。毛泽东看见了她,不禁又想到她约会的事,忽然想起了《诗经》中的《静女》一诗,此诗也是写男女约会的,诗中的小伙子因一时未见到相约的女友,十分焦急,而小姚的男友也可能是这样。于是,他眼睛一亮,对姚淑贤说:“小姚,你等等。有个东西你拿回去给你的朋友看看,你的朋友就不会生气了。”

“什么东西呀?”

毛泽东抽出一支铅笔,又铺开一张16开的白纸,说:“我给你写个东西,你拿回去交给他。再把失约的原因讲给他听……”他一边说,一边就写下了《诗经·邶风·静女》中的四句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在写的时候,他还自得其乐地吟诵,写一句,吟一句,写完后,便递给姚淑贤,说:“给,拿回去给他看。”

她淑贤接过诗,读了两遍,意思有些明白,脸上不由得有些发热,接着又小声说:“主席,我们有纪律,凡是带字的东西都必须上交。”

“你为什么要那么老实?现在没有谁看到,我是不会打小报告的。”毛泽东幽默地笑笑,做了个手势:“藏起来,带给他。”

姚淑贤笑了,将那张纸小心地折起来,揣到兜里。后来她便遵毛泽东所嘱,将这张纸带给了男朋友,又把失约的经过讲给他听。男友看了毛泽东抄的诗,很是激动,嘱咐她一定为主席服好务。

1964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时,曾与几位哲学工作者交谈。他说:“司马迁对《诗经》品评很高,说诗三百篇皆古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大部分是风诗,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素餐’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是怨天,反对统治者的诗。孔夫子也相当民主,男女恋爱的诗他也收。朱熹注为淫奔之诗。其实有的是,有的不是,是借男女写君臣。”

毛泽东这里所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魏风·伐檀》。此诗本来就是嘲讽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完全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来抨击社会的贫富不均。毛泽东对此诗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同时也对《诗经》中的爱情诗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1975年春,孟锦云被调派到毛泽东身边做护士工作。一天早晨,阳光明媚,孟锦云和秘书搀扶着毛泽东,在花园小径散步。毛泽东大概也被花园里的春景吸引住了,他仔细地看着一花一草一木。随后,他的目光在刚刚绽开嫩叶的柳条上停住了,顺口吟道:“今我来兮,杨柳依依。”

这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采薇》写戍卒征战与生活之苦,共六节,其第六节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此诗的情调本比较悲苦,又有思归的乡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本是名句,现经毛泽东稍作改动,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注释】

(1)《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597页。

(2)《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73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