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调中国现代戏剧的人民性问题

强调中国现代戏剧的人民性问题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5年7月,新中国剧社在昆明演出,演出的节目面向社会面向人民,很有现实意义,闻一多观后很兴奋,于是写了《“新中国”,给昆明一个耳光罢》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闻一多提出了与前期完全不同的观点,强调了中国现代戏剧的人民性问题,他在《戏剧的歧途》里认为迎合观众的需要,就必然导致艺术的丧失,他追求的不是社会效应,而是艺术效果。但是,无论矛盾与否,闻一多的戏剧理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是应该正视的。

三、强调中国现代戏剧的人民性问题

写于1945年的《“新中国”,给昆明一个耳光罢》与《戏剧的歧途》有着明显的矛盾性,这时,闻一多已经经历了诗人、学者、战士三个时期,他已随西南联大迁到云南昆明,他走出书斋,走向社会,积极支持学生参加云南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戏剧活动,演出宣传抗日救国的话剧,并帮学生选定陈铨的剧本《祖国》,《祖国》是根据法国剧本《古城的怒吼》改编的四幕话剧,此剧是鼓舞人民抗战情绪的。闻一多很看重戏剧走向社会、走向人民的活动。1945年7月,新中国剧社在昆明演出,演出的节目面向社会面向人民,很有现实意义,闻一多观后很兴奋,于是写了《“新中国”,给昆明一个耳光罢》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闻一多提出了与前期完全不同的观点,强调了中国现代戏剧的人民性问题,他在《戏剧的歧途》里认为迎合观众的需要,就必然导致艺术的丧失,他追求的不是社会效应,而是艺术效果。而在这里,闻一多却大声疾呼:“告诉他们,该醒醒了,这是‘人民的世界’啊!”他说:“话剧是知识分子刚从海外输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知识分子一手包办的,也是纯粹为着知识分子的兴趣的,所以在艺术上,它固然有着一些知识分子的进步性,同时在题材和观点上,也就不可避免的包含了知识分子的偏狭,软弱,虚伪等缺点,而在脱离了人民的现实生活这一偏狭性上,尤其使它对于广大的人民永远是陌生的,因此也就永远限制了它自身的发展。所以关于目前话剧运动的麻痹状态,问题的症结,倒不在它的形式,而是在它的内容。”他在前面不很重视的思想内容,在这里成了“问题的症结”,他认为“写实主义的作风,应该只有更能吸引人民观众的,决不会排斥他们。只有完全脱离了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与观点,才是话剧的致命伤。脱离了广大人民知识分子不能挽救中国戏剧前途的危机,正如他们不能挽救中国政治前途的危机一样!”闻一多所认为的戏剧的危机和致命伤,前后期有了极大的变化,前期认为忽视“艺术”是戏剧的致命伤,后期则认为忽视“人民现实生活”才是戏剧的致命伤。前期认为有了人民性就失去了艺术,在这里强调的是戏剧的人民性、社会性和现实性。前期对于“处处都是问题”的问题戏,他的态度是“老实说,这种戏,我们宁可不要”,在这里闻一多强调了戏剧的内容和写实主义的作风。闻一多为什么前后期这样充满矛盾?

闻一多戏剧观的矛盾性其实在他的诗歌理论中也表现出来,在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他的理论观点的前后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他曾在《诗的格律》里追求诗歌形式美的极致,但在《〈烙印〉序》中,却大大地赞扬臧克家的形式上很不完美的诗,他说:“这样的生活的态度不够宝贵的吗?如果为保留这一点,而忽略了一首诗的外形的完美,谁又能说是不合算?”他曾是那样追求“唯美”和“纯形”,但在《时代的鼓手》里赞美田间的那些“不算成功的诗”,因为“那便是生活欲,积极的、绝对的生活欲”。

我以为,闻一多的矛盾性,一方面源于时代的变迁,一方面也源于闻一多的自身性格禀性的矛盾性。关于第一点,闻一多在《时代的鼓手》里道明了他变化的原因:“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闻一多经历了由绅士到斗士的转变过程,当然,他的这个转变是充满了痛苦的。但是,人民需要他的转变,时代需要他的转变。转变之后的闻一多,清醒地意识到:“认识了人民,热爱着人民,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不但戏剧,而且‘行行出状元’,只要认识人民,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是一个可能的天才和英雄。”[30]

王晓明在谈到鲁迅的转变时说:“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以为自己对社会负有重要的责任,另一方面,社会动乱又是有增无减,黑暗直逼到你的眼前:在这传统和现实的双重作用下,知识分子很自然就会形成一种普遍的功利主义倾向,无论从事什么活动,头一件事就是掂量它对社会的意义,一谈到文学,也总是首先去考虑它的读者效应。并不是不懂得文学的审美价值,但既然认定了那是一个非审美的时代,也就自然要把这种价值搁在一边,先来讲究它的功利意义……”[31]闻一多一生都在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徘徊,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奔波。他钟情于文学,达到痴迷的地步。但社会的动荡,国家的灾难,又使他不能安静,他不得不走出书斋,拍案而起。他在文学中追求个人自由的时候,便与新月派的其他文人一样,将戏剧当成纯粹的艺术;当他关心政治,注重社会责任感时,他便远离了他的朋友们,远离朋友们的“戏剧的功用是与人们正当的娱乐”,是“高尚的娱乐”,“真正的娱乐”[32]的审美思想,而强调戏剧唤醒民众、教育民众的功利作用。

他的人格精神的矛盾必须导致他内心深深的痛苦,他既追求极致,又追求完美,而极致和完美又不能两全。他不论在书斋里还是在书斋外,痛苦和焦虑始终伴随着他。翻开闻一多的作品以及他给家人、朋友的书信,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闻一多处在怎样痛苦、尴尬、狼狈、迷茫的境地。闻一多由从前的远离政治,追求“纯形”的艺术,到专心从事政治活动,并发表一系列有关政治的文章、演讲,直到最后为政治献出生命,这一段生命历程中,矛盾和痛苦从没有离开过他。正如他写给弟弟闻家驷的信中所说的:“我近数年来,不知何来如许悲苦?……大而宇宙生命之谜,国家社会之忧,小而一己之身世,何莫非日夜啮吾心脏以逼我入于死之门者哉!”[33]

闻一多极致又完美的人生追求,使他每个时期都是极端的,早期追求纯情、追求完美是极端的;后期当他感到他所追求的“纯形”艺术在现实中实际上不存在,他又极端地追求人民性、社会性。当他发现他所重视的学术研究并没有遏止现实的恶性发展时,他便“拍案而起”,远离他的绅士圈子而走向民众,做一个极端的斗士,不怕牺牲,嫉恶如仇。虽然这个转变使他充满了矛盾痛苦,但他崇高的人性和献身的品格使他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必然地抛弃个人的爱好和追求,以他人利益为重、民族利益为重、国家利益为重,所以,他放弃了纯情艺术,离开了雅静的书斋,走向政治,走向民众,走向激越,走向死亡,闻一多从而完成了虽矛盾但完美而崇高的人生形式。但是,无论矛盾与否,闻一多的戏剧理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是应该正视的。

【注释】

[1]闻一多:《戏剧的歧途》,《国剧运动》,55页,上海:新月书店,1927。

[2]傅斯年:《再论戏剧改良》,《新青年》1917年第5卷第4期。

[3]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第1卷第1期。

[4]洪深:《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现代戏剧》1929年第1卷第1期。

[5]洪深:《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20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6]闻一多:《戏剧的歧途》,《国剧运动》,56页,上海:新月书店,1927。

[7]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第2卷,137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8]郭沫若:《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曼衍言”。

[9]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创造周报》第5号。

[10]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创造周报》第5号。

[11]吴晗:《〈闻一多的道路〉序》,《闻一多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12]梁实秋:《戏剧艺术辨正》,《国剧运动》,上海:新月书店,1927。

[13]余上沅:《旧剧评价》,《国剧运动》,上海:新月书店,1927。

[14]徐志摩:《剧刊始业》,《晨报副刊》1926年6月17日。

[15]闻一多:《戏剧的歧途》,《国剧运动》,55页,上海:新月书店,1927。

[16]闻一多:《戏剧的歧途》,《国剧运动》,55页,上海:新月书店,1927。

[17]陈西滢:《新潮与观众》,《国剧运动》,上海:新月书店,1927。

[18]参见陈西滢:《新潮与观众》,《国剧运动》,上海:新月书店,1927。

[19]闻一多:《戏剧的歧途》,《国剧运动》,55页,上海:新月书店,1927。

[20]余上沅:《伊卜生的艺术》,《新月月刊》1卷3期。

[21]闻一多:《戏剧的歧途》,《国剧运动》,55页,上海:新月书店,1927。

[22]洪深:《洪深研究专集》,171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23]洪深:《洪深研究专集》,171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24]冯叔鸾:《戏剧卷》,21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5]洪深洪深研究专集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76,:,1986。

[26]洪深:《洪深研究专集》,176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27]闻一多:《戏剧的歧途》,《国剧运动》,56页,上海:新月书店,1927。

[28]闻一多:《戏剧的歧途》,《国剧运动》,56页,上海:新月书店,1927。

[29]闻一多:《戏剧的歧途》,《国剧运动》,56页,上海:新月书店,1927。

[30]闻一多:《“新中国”,给昆明一个耳光罢》,《闻一多全集》第2卷,235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31]王晓明:《双驾马车的倾覆——论鲁迅的小说创作》,《王晓明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2]熊佛西:《论剧》,《国剧运动》,上海:新月书店,1927。

[3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2卷,167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