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动和感悟

感动和感悟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一些活动,主要是受到两位师长的感染,一位是王大珩院士,另一位是王绶琯院士。北京市中学生在以往12届选拔“明日小小科学家”的活动中,总是名列前茅,人才辈出,这是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分不开的。感染、感动和感悟,是我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的感受和体会。祝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事业永远长青。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

我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一些活动,主要是受到两位师长的感染,一位是王大珩院士,另一位是王绶琯院士。两位先生德高望重,贡献卓著。中国科学界为庆贺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将我国近期发现的天上星星命名为“王绶琯星”和“王大珩星”,使他们的英名万世永传。更使我敬重的是,两位前辈对我国青少年深深的爱使我十分感动,也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记得在1997年,在我协助大珩先生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议光学工程为一级学科起草信件时,大珩先生就要我“不要埋头于公式推导了,不能只管自己学科的事了”。他要我“投身到科学普及和支持青少年科学实践的活动中去,把自己的科学研究的心得告诉青年学人们,把培养青少年和青年学人的成长看作是自己的神圣责任”。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家都热爱青少年,都希望把自己的知识传承给青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怀和培育下一代成长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义务。大珩先生自己就是身体力行,他无微不至关心青少年和青年学人的成长,为他们取得的进步和成就高兴。他在我校曾做“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的科普报告,勉励同学们专心向学。记得在2003年时,大珩先生找我,要我代表他出席在成都召开的国际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学术会议,因为医生和家属都不同意他到成都开会。我告诉他我也不能出席,因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我校光电基地的科学实践活动正好结束,我要主持这一活动结束的典礼。大珩先生说,那么你代表我去成都,我代表你到北理工。后来大珩先生出席我校的会议并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使孩子们无比感动。

王绶琯院士是我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活动后认识的。王老为了引导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进入“科学社会”,以利于孩子们“走进科学”和“求师交友”,于1999年和一些院士专家一起倡导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由于王绶琯院士的崇高威望,高校和科研院所及院士教授专家们纷纷响应,俱乐部的活动蓬蓬勃勃开展起来了。在王老领导下,俱乐部针对北京市有志于科学且已显露科学禀赋的优秀高中学生,先后成功开展了“科研实践”和“大手拉小手”等多项活动并举办各种各样的科学普及讲座,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我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后,每次都看到王老出席会议亲临指导。看到他如此关爱青少年,他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也鼓舞我积极参加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活动。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开展的这些活动在大学、科研院所和中学之间,在科学家和中学生之间搭起了“走进科学”和“求师交友”的桥梁。俱乐部一方面为中学生们在真实的科学环境中创造了求学求师的机遇,让他们亲身参与科学实践,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也得到科学创造的乐趣;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师和科学工作者,特别希望看到科学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使我国的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先进的行列,渴望青少年走上科学的道路。因此,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的活动不仅引导了优秀的中学生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也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发现了优秀的科技后备人才。每当看到北京市的中学生在“科学实践”和“大手拉小手”的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的高兴程度并不亚于孩子们。北京市中学生在以往12届选拔“明日小小科学家”的活动中,总是名列前茅,人才辈出,这是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在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后,有许多事使我深深感动。一是北京市接纳学生的科研第一线团组从一开始的几个增加到了50多个。北京市不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和创新基地愿意开放,并接受中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数十位院士、教授和研究员也投入俱乐部的活动中,或指导,或当评委,或做报告,等等,人们已把这件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各界也对青少年的活动大力支持,不少大学和科研院所把支持俱乐部的活动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是北京青少年俱乐部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果。二是我每次参加中学生科研实践的考核及“明日小小科学家”的评选,看到孩子们的优秀作品时,都会深深感叹:“后生可畏,后生可喜”。我是十分惊喜的,我想不到这些中学生在这样小的年纪,居然能做出堪称优秀的成果。更主要的是,孩子们在思维上有大进步,他们已初步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故我每次参加俱乐部的评选考核等活动,给我的感觉是,我不是去当评委的,而是去受教育的。三是,我多次看到一些经受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培育的学生们,他们成长后从高校和研究所或国外学习或休假回来,有的甚至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并没有忘记俱乐部的培养,对俱乐部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把俱乐部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到俱乐部汇报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成绩,或当志愿者,或出席各种活动。孩子们深深感谢教过他们的老师和俱乐部的老师,感谢周琳老师,感谢王绶琯院士。这些孩子们永远不会忘记,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给了他科学人生的第一次启蒙,使他们热爱科学,热爱人生,坚定地踏上了科学之路。当我听到孩子们满怀深情的发言时,我深深地被感动了,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我想,这是王绶琯院士、周琳老师和俱乐部的老师们及众多关心孩子们成长的老师们最感欣慰的时刻,一切辛劳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我曾经说过,一个科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一些较为出色的成就,这样的人是不少的,也是不难做到的;难得的是他对人类、对祖国和人民、对青少年一代的人文情怀。如果全社会把关爱青少年的成长作为自己的本分和责任,我们的祖国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和强大。

感染、感动和感悟,是我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的感受和体会。虽然我已步入耄耋之年,但我还想参加俱乐部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因为我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收获和教育,远远大于我为孩子们的付出。祝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事业永远长青。

【注释】

[1]本文作于2013年3月,为纪念祝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立15周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