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提时的端午节

孩提时的端午节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童年的端午节是我记忆最深刻的日子,因为我最喜欢吃粽子。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平时无人理它,只有到端午才派上用场。到了端午节那天,一早起来,母亲先把头天晚上做好的香袋挂在我的脖子上,再用毛笔把调好的雄黄涂在我的鼻翼、额角、眉心上。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不但端午贴,过年时也贴。约定俗成的宁波端午风俗,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浙东地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童年的端午节是我记忆最深刻的日子,因为我最喜欢吃粽子。往往在节前两三天,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从街上买来青绿色的竹箬,洗净晾干,浸泡好糯米、红豆、蚕豆之类的东西,然后请隔壁胖婆帮忙一起来包。妈和胖婆都是包粽子的能手,她们坐在方桌旁,一边张长李短地聊,一边手脚麻利地裹。她们把两张竹箬拼叠起来,卷成漏斗形,倒进豆米,用筷子笃实,再用手一揿,封好口子。而后用事先撕成条状的老竹箬作绳子,一头咬在嘴里,另一头用手紧紧把粽子捆住,再把咬在嘴里的那一头穿过圈结,使劲一抽,一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诞生了。一个下午能裹一大镬,加上水和碱,用柴爿在大灶里煮烤。随着熊熊的烈火,锅里的水开始哒哒地滚起来,带着竹箬清香味的蒸气不断地从锅边冒出来,弥漫灶间,香飘屋外,惹得在廊下玩耍的我口水直流。

与此同时,爷爷开始挖水缸边的菖蒲。丛生的菖蒲,叶如剑锋般地往上刺着,它冬不畏霜雪,夏不怕虫咬,生命力极强,终年青翠,春天还开穗状黄色的花。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平时无人理它,只有到端午才派上用场。爷爷连根带叶挖上几棵,把菖叶和艾草一起悬挂在每个房间的门上,说菖叶为天上五瑞之首,又形如宝剑,可以捉鬼辟邪;艾青作为治病的草药,可以招纳百福,挂在门前可以强身。菖蒲淡红色的根,爷爷把它制成一个个小人似的,俗称菖蒲姥人(女人之意),挂在我们孩子的衣襟上,说可以保孩子平安过夏。我好奇地问爷爷别的节日没有这样,为啥端午要这样搞?爷爷说,从古以来都把阴历五月五日当作“恶月恶日”,因为端午以后,天热起来,瘟疫瘴气开始漫延,毒蛇虫蝎纷纷出洞,所以就用这种办法来对付它们。

到了端午节那天,一早起来,母亲先把头天晚上做好的香袋挂在我的脖子上,再用毛笔把调好的雄黄涂在我的鼻翼、额角、眉心上。我拿镜子一照,哎呀!难看死了,小囝不像小囝,小娘不像小娘。吃好早饭我躲在房里不敢出来,唯恐被人见了笑掉大牙。可母亲偏让我拿着瓶子到小店去买烧酒。我先是不吭声,再是拒绝,闹得母亲一肚子恼火,不得不向我下了最后通牒:“你去不去?不去,中午你别想吃粽子!”这可击中了我的要害,只好硬着头皮去打酒。路上见到别的小孩也同我一样脸上涂着雄黄,颈上挂着香袋,心中的顾虑打消了。

此时,爷爷也从街上买来了一张钟馗的画像贴在大门上。这个鬼怪似的武将,满脸都是毛发和胡子,瞪着一双铜铃般的眼睛,显得凶神恶煞的样子。我问爷爷贴这画干啥,爷爷向我讲了一个故事,说唐朝有个皇帝叫李隆基,人称他为唐明皇,一次,他从骊山讲武回宫,忽患大病,梦中见一大一小两个鬼怪,先是小的穿着大红无裆裤子,潜入宫中偷杨贵妃的香袋和他的玉笛,然后绕殿而去,结果遇上一个身穿蓝袍的大鬼,大鬼把小鬼一把捉住,夺下香袋和玉笛,挖掉小鬼眼睛,一口吞到肚子里。唐明皇见了吓了一跳,大声喝问你是何人,大鬼说,臣姓钟名馗,因武举落第,愿为陛下在宫中除妖。唐明皇醒后,出了一身大汗,顿感大病痊愈。第二天刚好是端午,于是叫画家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画像,通令天下张贴于门上,驱邪赶魔。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不但端午贴,过年时也贴。

母亲把买来的烧酒拌上雄黄,喷在屋角、床下、橱边。那时家里没有喷雾器,母亲用嘴巴来代替,喝一口雄黄酒,鼓胖两腮,紧缩嘴唇,嘟嘟地喷,喝一口喷一次,喷得满屋都是雄黄酒味,呛得躲在暗角里的过冬蚊子只好提前飞出来让母亲拍死。蛰伏在地板缝里的一条蜈蚣也熬不住,爬出来被我踩死。

中午,爷爷喝的是菖蒲酒,他事先把菖蒲根洗净切碎后泡在烧酒里,酒液呈淡红色。爷爷让我喝了一口,有点怪怪的香味,很不好喝。爷爷却喝得津津有味,他喝了几口还吟起了古诗:“共存菖蒲酒,君王寿万春。”我不懂诗的意思,只大口吃着香喷喷的粽子,还有倭豆韭菜糯米饭,再用红烧肉过口,这味道至今尚留在齿间。约定俗成的宁波端午风俗,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浙东地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