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错认颜标”的笑话

“错认颜标”的笑话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闹了一个很大的笑话。举子赋诗嘲笑这个郑熏:“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这是属于他人错认的情况,后来还发生过自己冒充贤达后代的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的取士制度。这时,根深蒂固的“血统论”又出来作祟了。当然,我们反对“血统论”和门第观念,绝不是否认父、祖辈的影响和家庭环境熏陶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尤其令人惊异的是,祖氏前后十三代人全是数学家。

旧籍《唐摭言·误放》中记载了一个“错认颜标”的故事:

郑熏在做主考官时,看到一份答卷的作者署名颜标,便想当然地认定此人乃是杰出书法家、政治家颜真卿的后代,于是,特意拔擢他状元及第。实际上,这位颜标与鲁郡公颜真卿除了姓氏相同而外,丝毫没有瓜葛。结果闹了一个很大的笑话。举子赋诗嘲笑这个郑熏:“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史称郑熏“举引寒俊,士类多(赞美)之”。但这件事干得实在太不高明,难怪人们要骂他“冬烘先生”了。

这是属于他人错认的情况,后来还发生过自己冒充贤达后代的事。吉州有个士子赴省赶考,为了引人注目,便在行李担子前面挂个牌子,上面写着“庐陵魁选欧阳伯乐”八个大字,意在暗示他是欧阳修的后人。也有人赋诗加以讥讽:

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

虽知汝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羞)!

士子欧阳的问题更复杂一些,单就主司郑熏来讲,他在认识上有个明显的误区,就是贤才的后代必然也是贤才。这种观念的形成,自然和封建社会中注重血统、强调门第的传统宗法观念有直接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的取士制度。开始时大抵还坚持以才定品,不太讲究门第的高低、家族的地位。但当遴选官吏的大权落到豪门世族手里之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就形成了,“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就是评定人物品级时,首先要看被选人的家世,结果变成了所谓“门选”。

南朝规定,高门世族的子弟二十岁就可以登朝入仕,尔后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可“坐致公卿”。这样一来,那些“清华贵重”的官职,几乎全被他们所垄断。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世族地主宣扬“世庶天隔”的观点,他们绝不与寒门通婚,甚至共同坐在一起都觉得有辱令名。因此,当时门阀世族非常重视家谱和族谱,把祖上哪一代做过哪些大官,出过什么贤达、名流,一一记载下来,以显示其血统的高贵。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了变相的世袭制。

隋唐以来实行科举制度,本意是想打破门阀垄断,但实际上仍未跳出重家谱、拘门第的格局。有宋一代,“恩荫”之风大炽,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当官。这就难怪那个吉州士子要死乞白赖地硬往同姓的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身上靠拢了。

至于世系源流、先祖禀赋对于后代的血缘影响究竟有多大,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血统论”是否那么灵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事例来加以剖析、验证。如果按照“血统论”的逻辑,宋朝的卖国汉奸秦桧的曾孙,肯定也是奸佞祸国的角色。可是事实恰恰相反,秦桧的孙子秦巨却是一位忠贞不渝、为国捐躯的爱国英雄嘉定十年,金兵再度南侵,宋宁宗召集群臣商议抗敌之计,满朝文武束手无策。老将赵放出面举荐人才,说,秦巨正当盛年,文武兼备,报国心切,可当领兵退敌之大任。这时,根深蒂固的“血统论”又出来作祟了。有的老臣极力反对,说:“秦巨乃逆贼秦桧之曾孙,万不可加以重用。否则,必将贻误大事,祸国亡家。”赵放据理力驳:“人各有心,心心各异,安能观其祖以判其后耶!”双方争持不下,宋宁宗采取了折衷办法:使用,但不委以重任,封为蕲州通判兼领守备事务。秦巨到了任所,决心竭尽全力,报效国家。面对着十万金兵的赫赫声威,他毫不畏缩,一面加强防务,激励将士勇敢杀敌,一面急告朝廷请求救援。他亲自登城督师,拼力抵抗,金兵死伤甚多。但终因寡不敌众,金兵破城涌入,秦巨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最后毅然投入烈火,壮烈捐躯。面对这一活生生的史实,那些迷信血统、侈谈门第的人,总该从中获取一些教训,改变固有的成见吧?

当然,我们反对“血统论”和门第观念,绝不是否认父、祖辈的影响和家庭环境熏陶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古往今来,确实存在着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出自同一家庭,父祖辈卓有成就,其后代亲承惠泽,同样成名成家的现象。比如,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是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的儿子祖日也精通天文和数学。尤其令人惊异的是,祖氏前后十三代人全是数学家。再如北宋时期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是卓有成就的著名文学家。朱德委员长游眉山三苏祠,曾即兴题写一首五言绝句,谈的就是这种现象: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在人才学上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做“人才链”;也有些社会学家把它称为“家庭优势”。其成因,用现代遗传学解释,或许有智商的遗传因子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可能还是后天的家庭影响、环境熏陶所致。如所周知,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至大。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血缘、姻亲关系,互相经常接近,感情易于融洽,尤其是青少年时期,人的兴趣、爱好、职业的选择,都同家庭影响、父母思想行为的感染有直接关系。

论及“三苏”父子成才问题,已故学者郭绍虞在一首《沁园春》词的上阕是这样讲的:

冲雅颖滨,豪放东坡,凝练老泉。考两朝唐宋,大家仅八,三苏父子,角逐其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此语唯心未必然。凭自述,知读书有得,家学相传。

郭老先生正是从家庭影响和后天努力来解释“人才链”现象的。

(198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