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和谐理念的缺失与培育

当代大学生和谐理念的缺失与培育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理应在和谐理念的认知、所具备和谐理念的程度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题中之意。

今年十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具体部署的计划,是正确应对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我国人均GDP已超1000美元,社会组织形式、各利益集团的格局、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此次六中全会的总体认识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认识,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中,人们的理念、思维和想法是否和谐至关重要,关系到个人价值观的判断、具体行为的选择、以及整体社会氛围的营造等多个方面,因此促进全社会树立和谐理念已成为具体落实和谐社会理论的关键一环。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理应在和谐理念的认知、所具备和谐理念的程度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的认识是整个社会认识的一面“反光镜”,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和谐校园的理念分析

如何具体将和谐社会落到实处,首先要理解“和谐”的内涵。

《管子·兵法》云:和合故能谐。儒家思想强调的“中庸”、“天人合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家思想推崇的“非攻”、“兼爱”,道家思想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注重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以及人自身的内心修养。而推衍至现代,这些理论依然很有借鉴价值。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达到多样性的统一,人们各司其职,在遵守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共同构筑合理、稳定、融洽的社会结构。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理念的先进与否、是否合乎时代的特定环境、能否满足各领域的要求就显得异常关键。和谐的理念既是落实制度的桥梁,能够贯彻执行制度规定的内涵,也是指导、促进具体行动的助推器,是形成和谐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只有在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树立了和谐的理念,才能互相感染,形成社会整体的“和谐结构”,达到社会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具有独特性的组成部分,不但拥有一大批刻苦钻研、贡献卓著的知名学者,而且汇聚了朝气蓬勃、蓄势待发的青年学子,是孕育人杰、造就英才的基地,更应当充分培养和谐理念的气氛,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和谐校园。能够贴上“和谐”标签的校园,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求: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传道授业,学生尊师守纪,师生关系融洽。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线,尊重学生合理的建议和要求,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其次,加强制度和管理机制建设,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高校专业分布极为广泛,各专业人才都是校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要为不同领域提供平等多样的发展机遇,各取所需,各尽其能。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倡荣而灭耻,在“三公”的前提下开展竞争,繁荣校园文化。第三,大学建设要循序渐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于综合性的大学校园而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既要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色,又要彰显各自的传统与亮点。第四,校内和谐与校外和谐相结合。在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以开放的理念和姿态吸收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经验,结合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以自身的理论创新和技术优势促进区域社会的发展,与周边社区形成良性互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题中之意。构建和谐校园,无论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和谐理念的指导,都要把和谐理念融入思想体系之中,为校园的整体建设所用。

二、大学生和谐理念的缺失

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碰撞,导致了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和核心价值观的丧失,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一个群体,在积极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必然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近年来,围绕高校的灰色新闻此起彼伏,涌现出各种“心理危机事件”、“校园恶劣事件”、“校园恶性案件”,这些恶劣事件、恶性案件充分暴露出当前学生思想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腐败,凸显浮躁心态。一些大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没有兴趣,一心只想借大学的招牌谋个好工作,因此一门心思抄袭作业,绞尽脑汁考试作弊,把论文变成网上资料的“集锦”。他们无视校园丰富的学习资源,试图“节省”下大量的时间东奔西跑,像无头苍蝇一般疯狂考取各类证书,到头来却发现实际能力相差甚远。不仅没能体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也未能积累深厚的知识底蕴,结果只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此学习,不仅对自己极不负责,也玷污了学校的名声。高校是承载学术的殿堂,出现如此腐败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

大学只是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与师资条件,学生最终能学到何种程度,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一娘生九子,连母十样心”,更不要说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然而现阶段社会已经形成一种定势思维,即大学生毕业后都要根据学科分工实现特定价值,回馈社会。这给予了大学生过多的压力与过高的期望值,凡事皆向工作与金钱看齐,导致心态渐趋浮躁,漠视科学,置学术与钻研精神于不顾,拜倒在金钱的脚下。

2.校园暴力,透视心理缺陷。“马加爵事件”轰动一时,网上流传的暴力视频此起彼伏,集体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校园暴力已成为文明净土入侵者与破坏者。一些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单一的生活环境,不懂得如何与外界交往,一旦入住集体宿舍往往显得特立独行,容易与周围同学发生矛盾。还有的大学生把自己放在“天之骄子”的高位上,在家里不尊重父母,在校不敬重老师,目中无人,盲目乐观自大,和别人三言两语合不来就挥拳相向,这也是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也较为突出,过多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相互间的竞争,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脱节,把竞争窄化、庸俗化,根本无法达到合作之后的“双赢”。这些心理问题绝非个别现象,并且还有扩大化的趋势。

3.痴迷游戏,映照理想模糊。许多新生进入大学,以为与进入保险柜无异,于是抛弃了中学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抛弃了持之以恒的斗志,抛弃了坚定的目标与披荆斩棘的气势,而是彻底沉迷于各式各样的游戏或是武侠、言情、魔幻等小说故事之中,日夜不分,黑白颠倒,反映出理想信念的极度缺乏。这些学生往往认为理想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只想从眼前的电脑、故事等虚拟空间里寻求快感,状若世外高人,对其他事物则一概不闻不问。可是一旦在现实中遇上挫折打击,他们只会怨天尤人,消极沉闷,唯一的办法还是回到游戏之中,用虚幻的世界来掩盖现实中的矛盾。

4.流于形式,反衬信仰空虚。学生的聚会座谈本是思想交流的舞台,各种思想的火花在一起激烈碰撞,最终获得真理。可是现实中情况并非如此,学生当中组织的一些理论学习与会议,往往只是注重表面的形式,内容仅仅是走过场,没有深入领会理论的内涵与精髓,导致缺乏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很多人被功利主义蒙蔽身心,丧失了信仰,在入党这个严肃的问题上也带着强烈的功利心,将其视为今后发展的必备条件与晋职加薪的阶梯。学生党员本应充分发挥顶梁柱的作用,在上传下达、团结同学、开拓创新等方面走在前列。但有的时候恰恰相反,倒是想要入党的积极分子比党员更加主动,做事认真细致,不过一旦进入了党员大家庭,又和他们的“前辈”一样偷工减料。

三、培育大学生和谐理念的几点建议

和谐社会是知识社会,是人才社会,而青年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谐”理念,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相对于外界社会而言,大学校园是一个纯洁的理想国,构建和谐理念也更为便利。然而,理念的和谐不是短期就可以建构起来,而是要靠长期的积累,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学生群体在素质上处于领先地位,有理由、也有责任来充当和谐理念的先锋,用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人。这就需要大学生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有针对性地改进当下存在的上述一系列不和谐状态。

首先,重塑人生理想,确认定位。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自古以来,理想就是鞭策人们前进的动力,树立了明确的理想,人生道路就有了一盏闪亮的明灯,照耀着自己昂首迈步。鲁迅成长为中国文坛的一面旗帜,松下集团的产业经久不衰,陈景润埋头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之中,都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密不可分。面对新世纪激烈的挑战与竞争,只有先给自己设定目标,定准位置,才能召唤自己勇往直前,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就一番独特的事业。

其次,培养平和心态,踏实钻研。远大的理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与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不能效仿世俗的急功近利,更不能让其成为阻碍求知的理由,应当静下心来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打下深厚的基础,扩展眼界,持之以恒,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并且利用知识为社会、为人民谋福利,这才是大学生求学的正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业本身并无优劣贵贱之分,只要具备扎实的学问功底,任何专业的优秀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社会的认可。

第三,改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孟子·离娄上》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时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准则。以人为本,关键在人,大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同时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整体的“共赢”,达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共存。

第四,夯实理论功底,与时俱进。只有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要理论,才能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提出及其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以及我们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停探索的艰辛历程,由此才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自我判断和深层解读。大学生应当展现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对时事、政策、理论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特长提出独到的见解,发出独树一帜的声音。党员更要切实履行义务,时时刻刻铭记党员的职责,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成为众人关注的榜样,避免成为一种空洞的符号。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性发展的历史”,个人具有和谐理念是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如何唤醒、激活自身具备的个体潜能既是大学生突破自我的考验,也是对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一种考核。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应当明确自身定位,逐步培养和谐理念,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弥补目前存在的缺陷,把和谐理念落到实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理念的引领,大学生有条件、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树立、应用和谐理念出力献策,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本文获复旦大学理论征文一等奖,发表于

复旦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刊《新境界》第9辑

2007年3月21日《复旦》节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