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礼物

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礼物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德尔莫的礼物是永不停止的狂想,“以诗歌的名义将我们的世俗信仰连根拔起,而投射下一道令人焦虑、不安,却也令人迷狂的光芒”,那么《德尔莫的礼物》同样射下了一道耀眼的光芒,它也会令人不安,也会诱发海阔天空的遐想,只不过在思考的背后会发现一缕缕思想和人性的彩虹,不但不让人迷狂,而且像饱览美景一样舒适惬意。

如果说德尔莫的礼物是永不停止的狂想,“以诗歌的名义将我们的世俗信仰连根拔起,而投射下一道令人焦虑、不安,却也令人迷狂的光芒”,那么《德尔莫的礼物》同样射下了一道耀眼的光芒,它也会令人不安,也会诱发海阔天空的遐想,只不过在思考的背后会发现一缕缕思想和人性的彩虹,不但不让人迷狂,而且像饱览美景一样舒适惬意。

这本集子由多种体裁的文章汇聚而成,是作者在纽约生活几年来的积累,理论论文、随笔、电影评论、书信等等内容都与纽约休戚相关。书中这样评论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的小说,“《曼哈顿渡口》可以说是一部以纽约为主人公的‘成长小说’,几十个人物的内心经历都是它繁复多变的意识的不同呈现。”而本书恰恰就是以纽约的人、事、物为主人公,描述着自己的内心经历与成长历程,借自己的话形容自己,再贴切不过了。

越洋跨海到地球的另一端求学,伊始总有个适应、融入的过程,最便捷、也是不可或缺的渠道莫过于浸染当地的文化和精神。从作者所分配的篇幅上看,他正是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思想领域,与纽约智者的交流成为他认知异域世界的重要途径,现代主义诗人德尔莫、批评家特里林、夏济安、夏志清兄弟、东方主义学者萨伊德、寻求多元理解的丹穆若什,这些人都颇具个性,在各自的领域造诣深厚,又都与现代主义缘分不浅。通过对他们的研究透视相关理论的特色,给我们读者提供了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展现了美国学者对时代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其中介绍丹穆若什的《思想的遇合》这本特殊的书时,作者直到最后才写到此前一直争吵不休、逐步互相反省各自理论的四位理论家原来只是一个人身上的几个小木偶,把自己的思想分布到“朋友们”的身上,波澜不惊的叙述到这里方才暴露伏笔,勾起读者重头回味的欲望,以及对《思想的遇合》本身的兴趣,真个是不经意的悬念,便如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同时,作者并未停留在思想层面,更重要的是表露对解读社会和人性的重视。肯定夏氏兄弟充满对人性“自然”(human“nature”)的想象与信念,赞扬特里林不断反省、否定与探寻自我,理解“流亡”在萨伊德生命中对政治意识和理论思维的启发意义,正是辩证地挖掘了思想背后隐藏的重点,也正是“文学经验的核心”所在。把握了这个核心,我们便不难理解上述思想家、学者们内心深处的灵魂,而像西特林获得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我救赎那样,获得作为一个读者的自我救赎。

思想家穿着理性的外衣,而对于一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外国人士来说,所见、所闻、所感都与本国文化有着天壤之别,作者便用了日记这种最直观、去雕饰的文体来传达身在纽约的见闻录。虽然只是短短的几篇与“9·11事件”相关的日记,并且现在看来当然已不算新闻,但作者以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美国人的真实反映,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价值观,尤其是遇到危机时的处理方式。正是以此为契机,作者和周围一些中国留学生改变了对美国人的旧有观念,美国民族的宽容和自省力比想象中的强,也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民族,人性和文明的尺度远远超过了一个局部事件对他们的内心影响。这些表现无疑与教育密不可分,不知是否作者有意安排,下面一篇《致陈思和老师——谈美国大学教育》就用买书这个现象来分析教育体制,指出培养独立性的“批判性思维”是美国青年文化中最被重视的价值之一,而围绕教育方式展开的简短讨论对中国教育来说不无借鉴意义。

整部书稿语言平实,看不出有什么刻意的花哨,学术随笔自不必言,即使是归入“纽约速写”栏目的几篇文章也没有多少华美的印记。但是在朴素的文字下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笔下,纽约城的印象实际上是用若干个小小的细节和一些值得怀念的人构建起来的总和。借几部电影和霍尔顿的梦把纽约形容成“空洞的布景”(《曼哈顿渡口》);又把纽约置身于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中,相比之下变成了“老而丑陋、脏而混乱”,却又是现代主义的最后堡垒(《四十二街上的波德莱尔》);以及南美艺术家卡洛斯和他的塑料舞伴鲁西娅,所代表的芸芸众生的伤感与寂寥(《地铁艺术家》);还有酷似“老古玩店”、拥有一批“傲慢与偏见”的店员的迷宫书店,就像一个颇有年代的迷宫展现着纽约的文学价值。一个城市本身是纷繁复杂的,在外国人眼中纽约毫无疑问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阵地,可是身临其境才能抓住其中真正跳动的脉搏,作者没有赘述纽约的都市奇观,没有描摹金碧辉煌的高层建筑,仅仅排出几个并不太起眼但却是用心观察的角落,凝聚着作者对纽约一点一滴的解读,我们仿佛看到了四十二街上波德莱尔的孤独身影,迷宫书店门前的长龙队伍,还有那个地铁艺术家真实而又虚幻的舞蹈。

作者在最后一部分置入了一系列电影笔记,关注的内容并不全与纽约直接相关,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对人性的思考,对传统伦理的疑虑。既包含了经典大片《特洛伊》、《傲慢与偏见》,也收入了并不出挑的作品,《神秘河》摧毁了美国人英雄故事中的道德正义;《骑鲸少女》没有把梦境和巨鲸神秘化,反是以“切肤之感”来表达毛利人的当代文化处境;而光看XX/XY的名字,便可猜想是部地地道道的伦理片,要超越政治、俗世的羁绊来解决尖锐的伦理冲突并非易事。之所以影片都选择如此的角度,仍旧要诉诸现实,诉诸纽约城,诉于整个世界的发展。而作者选取这些影片写点什么,则是人文关怀的一种无意识凸显。

四种体裁并行不悖,共同构筑了一张特殊的纽约地图,窥不见城市的全貌,只有数个散布各处的小点,加上几个曾经踏过这些点的人。作者在后记中坦言,取名《德尔莫的礼物》是由于走入美国作家德尔莫·史华慈的文学想象的世界,就如同领受了一件“礼物”,而我们读者有幸分享这份礼物,还有附加在它之后的那一束用人性串联起来的思想光芒,这是作者送出的最大的礼外之礼。

(发表于2008年9月1日《复旦青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