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徽的“三石”与臭桂鱼

安徽的“三石”与臭桂鱼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许由于黄山乃旅游胜地,去的人多,他们确也开发出许多“三石”的美味,所以黄山的“三石”特别著名。就像我曾经谈及的臭豆腐是我所嗜,臭桂鱼亦我所嗜。几天过后,盐水成卤,桂鱼未腐,鲜味虽去而臭鱼有了异香,故名“臭桂鱼”。后来听说,现在的臭桂鱼多为民间家庭自做自享,且主要在沿江农村,很少有人出售。所以,吃臭桂鱼也就成了我此行唯一的失望。

三句话不离本行,我这里要谈的“三石”并非玉石、钻石之类的矿石,而是人们可食的石耳、石鸡和石鱼。

石耳,外形似木耳,多贴于石缝生长,故名。但并非菌类,而是一种地衣,实系一种低等植物。石鸡,形似青蛙,生活在石岩山缝与洞穴中,有人说因其鸣叫起来与母鸡相似而名,也有人说因其个子相当大,真的如小鸡一样大小,故称石鸡,实际上当然不是鸡,而是一种蛙类。石鱼,是鱼,但无鳞,小的长不过寸许,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隐身于小溪的石缝与洞穴里,只有盛夏才偶尔出游。

近几年在报刊上看到有“黄山三石”的文章,实际上“三石”不只出产于黄山,江南不少地方都产,就我所见,江西、湖北、福建、广东亦有。也许由于黄山乃旅游胜地,去的人多,他们确也开发出许多“三石”的美味,所以黄山的“三石”特别著名。

由于“三石”均系不易获取之物,成了较为罕见的珍品,价钱也相对昂贵,早年去庐山开会的十五天里,仅各品尝过一次,印象不十分深刻,还是这次赴黄山参加学术研讨会期间,开了三天会,几乎天天都有用“三石”分别做的菜肴,加上我正在编写一部书,急需这方面情况,所以“三石”菜肴也就成了我的重点对象。以我来说,连吃三天同样的东西,就算是熊掌鱼翅,也怕吃厌了觉得不好吃。也不知是否是很少吃过这三种东西的缘故,竟连吃了三天,不仅依然觉得很好吃,而且还想吃。

石耳,论貌,一面褐色,一面灰白色,确实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是其味却有独特之美,那淡淡的幽香,远远胜过平菇和香菇,而且不论与什么荤、素料一起相炖,都不见有半点油,真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对此,虽然至今我尚未完全弄清是什么道理,可却使我对石耳进一步产生了爱慕之心。

石鸡虽说是蛙类,但我以为比蛙,特别是较之前多年时兴起来的牛蛙要鲜嫩许多,根本没有牛蛙那种肉粗而韧的感觉。毫不夸张地讲,比起鸡来还要好吃。记得当时分别吃过蒸、炸、炒三种不同的石鸡,真可说各有特色,尤其是炸的一种,因为香口之中,更显出其肉的鲜嫩。当然,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与吃田鸡或吃牛蛙一样,两腿是最好吃的部分,这大概也是由于石鸡两腿活动量较大,肌肉比较发达的缘故吧?

石鱼,虽然小似银鱼,但据说营养价值极高,这次我未能吃到用石鱼烧的菜肴,然用它做的一碗汤,其味亦非一般水产品可比,喝上一口,既没有虾的土气,又没有鱼的腥味,真乃山中一绝。倘若看君有兴趣,他日去黄山或庐山旅游,或者有事到安徽,真值得试试。

说罢“三石”,再说臭桂鱼

人的嗜好是很奇怪的,我虽没有唐代剑南节度使鲜于叔明那样嗜食臭虫的本领,可对某些“臭”食品爱吃则是事实。就像我曾经谈及的臭豆腐是我所嗜,臭桂鱼亦我所嗜。然而有生以来,我只吃过一次臭桂鱼。那是一位工作在西安的朋友从老家安徽带回送给我的。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只感到比臭豆腐闻着还臭,可吃起来与臭豆腐一样有着一种异香。从那以后就常相思起来。每当听到有谁要去安徽,就去拜访,请人家烦劳给带回来一些。遗憾的是次次所托皆成空。进而我暗自猜想,可能这东西太臭,人家不愿带。所以后来思念之情也渐渐淡了下来。

千想万想也没有想到我有黄山之行,满以为这次可以圆了吃臭桂鱼之梦,大可再饱尝一下这当世之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语不假。一心以为身在其境,哪有吃不到之理?若说如此,我亦不信。岂料到头来似乎应了“一饮一食”,冥冥中亦有异数,皆是前定。虽然自以为是个堂堂正正的唯物主义者。可是,除开会之外的时间,我们一行二人,行行复行行,每到一处,大的商店既问,小的地摊也问,旅游点既问,餐饮界也问,但问终归问,终于再无缘一尝。

我们在黄山市的屯溪住了四天,此地本来是臭桂鱼的成名之处,原来是旧时到这里购茶的茶商,每当长江桂鱼大量上市时,必带桂鱼去屯溪卖,或备自己吃,以免“食无鱼”。为了防止鱼腐,商贩们在行前将鱼置于木桶内摆平,一层鱼,洒一次淡盐水,途中每夜再翻一次。几天过后,盐水成卤,桂鱼未腐,鲜味虽去而臭鱼有了异香,故名“臭桂鱼”。

“这个‘臭’字,是褒,不是贬。”当地一位导游小姐向我解释,这个我心中明白。当地餐饮界一位朋友亦向我讲,“臭桂鱼味道很美,”并介绍说,“将鱼用油煎后,改用小火细烧,味透鱼骨,奇异之香幽然而生,极其爽口,再食也不厌。”他也曾多方设法寻觅,花过不少工夫,仍是有心无力。后来听说,现在的臭桂鱼多为民间家庭自做自享,且主要在沿江农村,很少有人出售。所以,吃臭桂鱼也就成了我此行唯一的失望。

有愿未能偿,当然是人生一大憾事。如何补助偿呢?我曾向安徽餐饮界建议过,这样上好的名品,为什么不成批生产或组织收购一些,销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呢?起码,像我这样的嗜食者肯定要买,何况近年来好的咸鱼实在不多。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来日再去安徽一趟,这个夙愿也许能够实现。

注:本文分两部分刊载于香港《大公报》1994年11月6日和12月11日,后收入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五味斋杂谈》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