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宁夏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在银川召开。会议提出农林牧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黄河年过境流量317亿立方米。为加快发展,自治区成立由科委、农业厅领导及有关专家参加的灌区小麦、水稻大面积丰产协作领导小组。林业是能量交换的主要枢纽,对减轻自然灾害保护农林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依靠科技 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杨兴国

宁夏引黄灌区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自治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作物育种、栽培、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在水稻小麦大面积丰产示范等方面都取得了可贵的科技成果。同时在科技成果推广示范中,也涌现出诸如:吴忠古城大队、灵武华二大队、中卫沙渠大队等一批小麦、水稻大面积高额丰产样板。但就引黄灌溉整体而言,农业生产水平仍然低下,粮食产量长期徘徊在亩产400市斤左右。林业、畜牧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以至长期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改变这种局面,自治区党委遵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决定由科技部门牵头,从80年初开始,组织30余名农、林、牧、水、农经、农机、气象等学科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引黄灌区11个县市和15个国营农牧场进行深入调查,并查阅有关历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认为引黄灌区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以往未能严格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加之片面认为抓农业就是抓粮食,因而忽视了这种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本着尊重科学,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讲求经济效益的精神,于1980年5月起草了《宁夏引黄灌区农林牧结构合理化的若干意见》。在征求农业专家和管理干部的意见后报区党委。7月初在区党委扩大会议上,又听取了地市县领导的意见。大家都认为这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依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研究论证灌区农业,触及到治理灌区的根本问题。这个文件区党委以(80)66号文件转发地市县、公社党委再次征求意见后,同年12月由自治区政府正式下发各地执行。

与此同时,宁夏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在银川召开。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多学科、综合性的学术会议,由中科院及各省、市区及我区农、林、牧、水、气、农经等方面专家134人参加会议。会上交流论文121篇。会议提出农林牧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引黄灌区农林牧结构合理化的若干意见》是在科学地分析灌区发展农林牧优越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自然资源丰富:第一土地资源。灌区总土地面积为4057.5万亩,其中平原746万亩,丘陵2325万亩,山地256万亩,坡地385万亩,沙漠223万亩,水域120万亩,其中有耕地400多万亩,林地98.43万亩,草场2000余万亩,有灌溉条件的已垦荒地100多万亩。具有发展农林牧业广阔天地。第二光热条件好,日照充足。太阳年辐射热能为148大卡/cm,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000小时,无霜期140~160天,是我国日照时数丰富的地区之一。第三水资源充足。黄河年过境流量317亿立方米。黄河自中卫沙坡头进入塞上平原,横贯全境399公里,两岸沟渠纵横,旱涝无虞,堪称“鱼米之乡”。二、已初步奠定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林牧发展的基础:第一水利建设上灌排渠系基本配套。自秦汉以来,建有秦、汉、汉延、唐徕、惠农、美利、东西干渠等29条主干渠,总长1425.7公里,年引水量60亿立方米。电力扬水站322座,排水主干沟35条,总长807.7公里,年排水量33.2亿立方米,控制面积638万亩,并有电力排水站293座,排灌井4000多眼。第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高,机耕面积达71%。除此,电力、化肥均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形成。自治区农科院(包括作物、林业、畜牧、园艺、土肥、植保等研究所)水科所、农机所、气象所、农垦所及农学院,还有分布在各地、市、县农林牧研究所,技术推广站、检疫站、种子公司等,有科技人员2208人,其中大专毕业1249人,中年科技骨干占60%。这些科技人员多年来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事研究、技术推广工作,为灌区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林牧结构比例失调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1978年为例,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6%,林业站1.3%,牧业占12.3%。因此必须下决心调整农业结构。在农林牧发展中,首先树立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确保粮食安全。为加快发展,自治区成立由科委、农业厅领导及有关专家参加的灌区小麦、水稻大面积丰产协作领导小组。以现有耕地为基础,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攻方向,实行产、学、研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土壤改良及丰产栽培技术。从银南到银北,建立小麦大面积丰产试验点34个,水稻试验点10多个。每年从种到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评比、验收。区党委领导对此十分重视,每年都带领地、市、县领导到试点参观,并要求各地组织群众学习。仅几年时间,小麦、水稻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到84年灌区小麦大面积亩产提高到700斤左右,小面积亩产1000斤,水稻大面积亩产过千斤,小面积达1500斤。

在加快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对林牧业发展作出布局,提出一些方向性的建议。畜牧业是繁荣经济的重要因素,以养羊、养牛为主,在饲养方式上实行天然草场与人工草场相结合,以人工草场为主,放牧与饲养并举,改变单纯放牧的习惯,并按照自然条件划分农区(开垦宜农荒地种草):西干渠沿线、林牧结合的畜牧基地、半荒牧区。积极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商品率。

林业是能量交换的主要枢纽,对减轻自然灾害保护农林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林业放在与农牧业同等地位来抓。当时提出灌区建农业防护林,东西干渠及贺兰山东麓建防风固沙林及经济林,黄河沿岸建护岸林。为推动这项工作,自治区科委在贺兰县金山一带试种万亩林带,曾设想以此为阵地,逐步向南北延伸使贺兰山东麓建起百里绿色长廊和葡萄、红枣、水果基地。1984年秋,自治区党、政领导带领区级300多名干部到林地参观并为山区采集草种。

八十年代,改革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当时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仅是初步的。随着改革实践深入发展,思想不断解放,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现代化、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认识到实践都有了一个新的突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自治区党委把发展农业作为重中之重,不仅发展的思路拓宽了,而且发展的领域也扩大了。一个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农工贸相衔接,产、加、销为一体,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在确保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大抓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使农村经济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在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首先是在设施农业建设上,把它作为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和载体,普遍开展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到田,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技术承包。自治区农牧厅、科技厅、林业厅、农科院和宁夏大学联合制定《开展设施农业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专家服务团,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截至2007年设施农业发展到41万多亩,其中2007年一年就发展15万亩。设施农业由过去只限于城市附近发展到一些乡镇,由过去的保菜篮子扩展到种葡萄,食用菌(干鲜双孢菇、平菇、鸡腿菇)和花卉等。其产值是种粮的5~10倍。其次是发挥区域优势,大力扶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枸杞,全区由1997年2.6万亩发展到现在50万亩,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实现枸杞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中宁县枸杞列为全国特色枸杞标准生产基地。全县科技覆盖率达95%,枸杞优良品种更新,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枸杞病虫害防治,日光烘干温室和枸杞色谱拣选机引进、研发与推广,并开发出以宁夏红、圣枸乐、枸杞籽油、果汁茶叶等50多个品种,都为中宁枸杞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全县农民人均来自枸杞的现金收入达2000元。2007年枸杞不仅国内各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络、而且出口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达7000吨。其中中宁县出口4000吨。

(二)贺兰山东麓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已列为自治区支柱产业之一。这里具有强光照、无污染、大温差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优势。国内外一些专家认为贺兰山东麓是中国发展优质葡萄酒的最佳地区之一。为了发挥这一优势,自治区走出一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之路。科技厅从98年以来从研究到示范都重点立项,广泛开展葡萄优良品种的引进、栽培、优质适产地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抗寒砧木栽培技术,适宜气候等研究,起到了宁夏葡萄产业科技工程试验示范推广带头导向作用,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的命名,原产地葡萄国家标准,地域保护申报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论证。2002年国家贸易监督检疫总局正式批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申请。到2007年葡萄已发展到19万亩,培育出西夏王、御马、杞农等品牌,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的模式。西夏王、干红、干白等曾先后4次获得国际名酒金奖。贺兰山东麓优越的生产葡萄酒条件,吸引国内外酿酒名家前来合作发展,如张裕、王朝等,已在这里联合建立生产基地。澳大利亚计划投资10亿元在这里发展葡萄酒业。

畜牧业的发展已进入千家万户,如以夏进牛奶为龙头的奶产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清真牛羊肉系列产品也走向全国。林业发展很快,仅2003年以来,5年就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90万亩。中科院沙漠研究所在盐池开展治沙研究,为盐池治理沙漠提供技术支撑,全县林木保存面积400多万亩,200多万亩沙化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50万亩流动沙丘基本得到固定。尤其突出的是灵武白芨滩林场,20多年来完成治沙造林32万亩,控制流沙36万亩,成为全国第一个“人逼沙退”的典范。他们还摸索出“宽林带、多网格、高密度、乔灌混交,干旱固沙林、骨干防护林、经济林三位一体”的经验,建成我国唯一的面积达4万亩,沙生植物採种基地。

回顾50年来,特别是自治区成立初期,来自全国支宁的广大科学技术人员,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同全区人民一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的创业精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的开拓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忘我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作者单位系自治区政协办公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