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他举起了新诗的旗帜

他举起了新诗的旗帜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辛笛先生在送我的诗集《印象·花束》一书的后记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辛笛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年内将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台湾与东南亚,许多外国诗人提到中国的诗人,总要提到艾青与王辛笛。余光中对王辛笛先生的诗十分喜爱,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这次王辛笛先生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奖,决非偶然。

他举起了新诗的旗帜——记王辛笛

曹正文

1995年春天,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给上海三位文坛宿将颁发了敬慰奖,他们是柯灵、施蛰存与王辛笛先生。我已经写了柯灵先生、施蛰存先生,现在应该写一写王辛笛先生。

王辛笛先生1912年生于天津,江苏淮安人。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专攻英国文学,与英国诗人艾略特、史本德、刘易士、缪尔等结为诗友,他们互赠诗歌,取长补短。王辛笛先生回国后创办《民歌》诗刊,担任《中国新诗》的编委,并发表了大量新诗,先后出版了《珠贝集》《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等集子。成为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富有野趣,意境深远,把中国古诗与欧美抒情诗的特点熔为一炉,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前几年,中国诗坛曾发生了一些争议。对朦胧诗乃至现代诗的讨论,各抒己见,争论很热烈。王辛笛先生在送我的诗集《印象·花束》一书的后记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把继承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族传统与借鉴欧美诗歌手法两者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也是一种片面的文学观点。对于外国文化,一味排斥与全盘继承,都不是科学的态度。我再去读王辛笛先生的诗,更加感受到这一点。他有很深的旧学根底,又从欧美诗坛汲取了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更难得的是,他的诗总是关注现实,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王辛笛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年内将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是对中国新诗的回顾与总结。

在上海作协的会上,我常常见到王辛笛先生的身影,也常在报上读到他出国访问归来写的诗歌。他是一个宽厚和蔼的老人,也是一个喜爱读书的老人。他写过一本《夜读书记》,写他读书的种种感受与得益。很值得读一读。

常常有诗歌爱好者去王辛笛先生家中聚会。他经常对他学生提出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当对方一时不能领悟时,他就说:“去查一查词典。”可见他是一个作风严谨的老人。

王辛笛先生今已八十三岁,是中国老一辈的诗人代表之一。但他却和许多年轻的诗人十分谈得来,对于青年诗人的成就,他总是持赞赏的态度。上海女诗人陆萍写过不少好诗,她曾得到辛笛先生的鼓励与帮助,陆萍的第一本诗集出版后,王辛笛先生就在电台里发表了一篇讲话,给予肯定。陆萍不久又出了一本诗集《细雨打湿的花伞》,辛笛先生为她作序,详尽地评述了陆萍的诗风。据陆萍告诉笔者,王辛笛先生晚年很少外出,但他却很关注世界诗坛。在台湾与东南亚,许多外国诗人提到中国的诗人,总要提到艾青与王辛笛。余光中对王辛笛先生的诗十分喜爱,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这次王辛笛先生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奖,决非偶然。正如赵清阁先生说的:“辛笛老人是当此无愧的。”

原载曹正文著《珍藏的签名本》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