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熊猫调查日记

大熊猫调查日记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曾参与了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大熊猫调查工作,当年随手记了一些笔记,记述了在野外工作的经历,应《放歌白水江》编辑之约,现将部分日记整理,愿与热爱大自然、喜爱国宝大熊猫的朋友们一同进入摩天岭山地,领略人与自然亲和时的艰辛与愉悦。大熊猫分布区向东延伸的说法被进一步得到证实!

大熊猫调查日记

○杨飞禹

笔者曾参与了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大熊猫调查工作,当年随手记了一些笔记,记述了在野外工作的经历,应《放歌白水江》编辑之约,现将部分日记整理,愿与热爱大自然、喜爱国宝大熊猫的朋友们一同进入摩天岭山地,领略人与自然亲和时的艰辛与愉悦。

——题 记

寻找大熊猫,看到羚牛

1983年8月24日 晴 星期三 文县范坝乡银厂沟

这是自己毕业分配后的第一件工作,也是第一次走进原始森林,有幸去保护区调查了解大熊猫的情况。

经过几天的准备,今天要去的地方叫佛头山。佛头山坐落于摩天岭东段的主山脊上,是摩天岭海拔较低的一段,因其雄伟的山势像庄严端坐的如来佛而得名。摩天岭是岷山最北的一条山脉之一,中、西段是川甘两省的南北分水岭,最西段边缘就是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海拔在2300米至4000米之间。

一大早,在山下的村上吃过早饭,我们一行四人带上干粮,便顺着银厂沟向纵深进发。走出村子就到了林边,便触到大自然纯朴的气息,让你走进了神话般的世界。沿着曲曲弯弯、坎坷不平的林间小路步行一个多小时到达两河口。这里海拔约1000米左右,周围古木参天,藤萝密布,亚热带天然林遮天蔽日。主要树种有米心水青冈、樟木、石栎等。初入大森林,让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顷刻忘记了几天来路上的颠簸疲劳。

稍作休息,顺着山坡在茂密的林中蹒跚而上。到了海拔1400米左右,便出现了龙头竹林,这是箭竹属个体较大的一种,竹高有3米多,越往上,生长就越茂密。让水河保护站的老吴说:“这是大熊猫吃的主要竹子之一。”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来到了海拔2300米的地方,距佛头山包还有不到一公里的路程。这里的箭竹已十分稠密,连野兽们“开”的路也难以找到,穿行于箭竹丛中,每向前挪一步都非常困难。就在这时,老吴突然捂着嘴低声说:“你们看,那里有只羚牛!”,大家的心顿时紧张了起来。我急忙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西面不远处的小山梁上,一头高大的羚牛正在四处张望。它似乎也发现了我们,猛然间从旁边的石崖上狂奔下去,向山底急窜而下。只听见一阵剧烈的响动,三五分钟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是第一次见羚牛,便不停地向老吴问起野外羚牛的情况。他说:“羚牛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保护区的每座山、每道梁、每条沟都能见到羚牛的活动踪迹,过去常有伤人事件发生。”护林员老高插话说:“保护区成立之前的六七十年代,就在这银厂沟,羚牛用头上的尖角曾将一个猎人当场挑死。”

我们一边听老吴介绍,一边继续在箭竹丛中四处搜索前进,中午12点,终于爬上了海拔2400米的摩天岭梁顶。护林员老高手拿着砍刀走在前面领路,沿山脊上走了约50米左右,他突然停了下来,并指着地下一堆竹团说:“快来看呀,这是什么?”同行的科研室小何急忙上前,看后激动地跳了起来,急促地说:“这是大熊猫的粪便!”我们从粪便已发黑的情况判断,估计这是两月之前留下的。大家终于盼到了希望,努力在周围数百米范围内查找,不断发现有大熊猫活动的痕迹,并找到三五天内的新鲜竹团。大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不由自主地在佛头山顶跳起了欢快的藏族舞蹈。大熊猫分布区向东延伸的说法被进一步得到证实!由此,这里也成了大熊猫新的分布区域之一。

我们再沿着山脊继续往前走,脚下全是几年前开过花的缺苞箭竹,小小的幼苗从地毯似的草地里密密麻麻抽拔出来,连绵不断的沿整个大山梁向西延伸。南坡是一米多高的团竹,像是地面上长出一层厚厚的金黄色的麦子,铺满了陡峭的山坡。阳光下枝叶被阵阵山风吹起,犹如千重麦浪,彰显出箭竹类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大熊猫能以它为主要食物来源,并终年与高山为伴,隐居山林,既有谦谦君子之风,也有刚直不阿的品格和与世无争的散仙心性。正因为大熊猫的体貌和习性以及起源的古老性,而被誉为国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中的友谊使者。

回到佛头山,坐在“佛爷”头顶薄薄的草地上,草丛里没有虫子,地上十分干爽。喝几口香醇的范坝黄酒,吃着带来的干粮,再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无边风景,竟忘记了箭竹茬扎伤的痛。望着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漫山遍野、层层叠叠静静站立的树木,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孕育了无尽的生命,造就了大自然无比的神奇。从望远镜里见远处山梁上,一只灰黄色的小羚牛正悠闲地觅食,几只看似金雕、猎隼的飞禽在林木上空盘旋。尽情享受这自然的乐趣,仿佛自身与山川融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

太阳已西移,可惜老天不让我们多享受一阵。在老吴和护林员的不断催促之下,我们不得不往回赶。虽然已感觉腿脚不灵便,几乎是连滚带爬,晚上7点多钟便回到了村子里,顺利完成了第一站的大熊猫踏查任务。

漫步摩天岭

登岷山,苍苍然,云雾缥缈如神仙。

饮甘泉,红军枪声隐隐现。    

竹坡险,邓艾踪迹今何在?    

健步已至古关前。        

           ——题 记

1983年8月28日 星期三 雷阵雨

又下了两天雨,在让水河保护站休整了两天。早上大晴,我们在包片的小刘陪同下,决定去摩天岭踏查。

张站长一直步行把我们送到30里开外的店坝乡护林员家里吃午饭。饭后我们三人继续沿公路步行60里去摩天岭山下的对树村。路上小刘说,他们包片的每月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片上巡查,他几乎走遍了片上的梁峁沟岔。站长每月也要到片上巡查一二次,每条大沟里都聘请了护林员。

下午6点多,我们到了摩天岭山下的对树村护林员家里。护林员张应保是当地有名的“草药大夫”,小何给他提起我不小心留下的竹伤。老张马上给我看了一下,见已经化脓,说在他看来这是小伤。老张立即用火燎过的小刀给我处理伤口,洗出没有处理净的竹茬,然后敷上他特制的草药。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觉得好了许多,似乎已经在愈合。这在城里花上百元都治不好的伤,老张用自己在山上采的草药简简单单就治好了。

1983年8月30日 星期五 晴转阴

早上山里大雾,老张说“天晴早早雾”。这是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应该不错,我们决定上摩天岭。

说起摩天岭,自然想到了三国时期的魏国大将邓艾。书上描写邓艾当年带领人马从这里经过,说这里如何的险峻,至今记忆犹新。也听当地老人们说起,老一辈人亲眼目睹了当年红四方面军一部和国民党军激战摩天岭的情形。有数名被俘的红军战士,让国民党军绑在大树上打得遍体鳞伤,然后活活饿死。但至今也没有人调查考证这段历史,我不由得为他们伤怀,愿从心底里为这些曾经牺牲的红军战士,树起一块石碑,回味那段历史,净化自己的灵魂。

早上8点,我们一行四人一起向南进发。不几步远,就进入了大林,沿小溪而上,进入一眼望不到边的原始森林。走到山包处才能看清大山周围的峰峦。尽管是晴朗的天气,空气里似乎仍然也能捏出水来。一路上不时见到红腹锦鸡、红腹角雉、蓝马鸡以及各种小鸟,随处都能见到羚牛、鹿、林麝、苏门羚留下的痕迹。

林中清爽,大家健步如飞,不到3个小时,就到了摩天岭垭豁。在垭口依稀可以看见当年用石头砌成的关卡,石墙缝里已经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箭竹丛,很难走到两边的山脊上去看个究竟。站在垭口中间,向南一步就是四川省的地界,向后一步又回到了甘肃。通往山下的路是两面有了当地住户后才开出来的,现在由于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这里走的人几乎没有了,路面也开始荒芜,但仍清晰可见。在关口周围搜寻了半个多小时,没有找到古人遗落的大刀、长矛之类的物件,也没有拾到一粒弹壳,似乎也没有大熊猫留下的痕迹,我们只好悻然离开,下山再去别处去调查。

据了解,尽管这里有大熊猫分布,但由于是盛夏,大熊猫活动区域海拔较高、较远,很难在低处见到其活动踪迹,我们在周围搜寻了一天,也没有新的发现,只好返回村子。

回来的路上,我想邓艾当年选择这条路是何等的有远见。这里是直通江油的小路,新中国成立前,从文县下四川是捷径。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部队在这里把守阻挡北上的红军。

天黑了,队长还没有回来

淡云不共此山齐,

天地苍茫翠转急。

晓日高飞杉树里,

阴河隔在数峰西。

  ——题 记

1983年9月26日 晴 文县上丹堡乡窝窝地

1976年大面积开过花的缺苞箭竹,剩余部分又全部开花,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又面临着一次严酷的生存挑战。为此,保护区组织20多人的大熊猫灾情调查队来到了岷山深处,每天穿梭在茫茫大森林里,去寻找大熊猫的活动踪迹,详细了解其受灾情况。

我们在离上丹乡五六十里的丹堡河深处的窝窝地开展了几天的调查,每个点上带回来的都是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的坏消息,大家的心情都变得异常沉重。

昨天晚上老邵和我将今天要去的样点布好,一早领任务,队长见这几天我们年轻人始终抢着远点跑,我和几个队员又拉肚子,他硬是要走远点。由于他长期出入林区,有严重的关节炎,大家都替他担心。可是再劝也没有办法,我只好给他挑了最远的点。下午四五点左右,我们大部分组都回到了驻地,只有队长他们组4个人没有回来,一直等到晚上7点半左右,还没有任何消息。大家急了,指导员老韩更急,立即叫小黄、小张和我,带上手电筒沿丹岭渠往里去找。由于晚上林子里看不清路,只好一边走,一边“呕吼,呕吼”地喊。山里也不时发出,“呕吼,呕吼”的回应声,以为是老蒲他们的声音,走了一段路才发现是自己的回音。

大家紧张地继续向前搜索,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听到了对方的回应声,大家心里悬着的石头才真正落了地。快晚上12点了,终于安全回到了住处,大家才开心地坐在一起吃晚饭。

金丝猴、山神和悬崖

1983年10月2日 晴 文县上丹堡乡老虎口

位于海拔最高处4000多米的岷山脚下的老虎口,是丹堡河主要支流阳山河的沟垴,距离窝窝地村子有五六十里地。因其石崖像虎口而得名,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周围的险峻。来时,村上的一个民工不小心从40多米高的悬崖上掉了下去,幸好落在了水潭里,没有受大的伤,队上急忙安排人给送了回去。这一路上真是让人时刻提心吊胆。

在老虎口崖窝里已扎了三天,前两天跑了一些近处的点。今天要跑的点都比较远,我和小黄的点最远。由于都在一个方向,我们同路踩过冰冷刺骨的阳山河水,一起走到海拔2800米左右的云、冷杉林带,突然发现一群金丝猴拦住了去路,原来我们不知不觉走到了猴群中间。树上的猴子好奇地看着我们,一动不动,大概有一二百只。大家和猴群就这样相互对视了十多分钟,只听猴王一声长啸,见一阵树梢晃动,顷刻间猴群便消失在茫茫大森林里。

我们也在此分路,我们组要上到海拔3200米左右的山梁上。由于同组的一个队员中途打了退堂鼓,只有我和民工两个人。沿路收完两个样点,急赶着去最高处的山梁,到山梁已是下午4点左右。

收完样点,在民工老杜的一再催促下,我们急忙往回赶。一路上他给我讲起过去村上人在这里失踪的事情,说都是山神作的怪。我笑着对他说:“不要怕,我就是山神,我们搞保护事业的人,个个都是山神爷,地形图就是千里眼。”下山时我们一路疾跑,晚上7点半快到河边时突然发现,眼前是悬崖!地图上怎么没有看出来!原来地形图是航片制作的,由于树木的影响,竟出了错。

民工老杜突然坐在地上,捶胸顿足,大哭起来。说他家有老有小,这可怎么办,并抱怨我没有说山神的好话。我见劝不住他,立刻训斥了几句,还算管用,他很快平静了下来。我即刻乘天色还有光亮,拿出地形图仔细推敲,发现悬崖并不高,而且上面长满了大树和竹子,立即决定攀下去。果然经过20多分钟就下到河边,这时天已大黑。

我俩拿着手电筒很快过了河,刚要走到路上,就听到老韩他们寻找我们的吆喝声。又走了15里路,晚上9点多钟,终于安全回到了老虎口。

猫头鹰让队员迷路了

1983年10月4日 晴 文县上丹堡乡老虎口

今天是老虎口收点的最后一天,一早我们分组出去,大部分组也是四五点钟就回到了驻地。但天快要黑了,老郭带的一组3个人又没按时回来。老韩急忙带上几个人去接,晚上10点才接回来。原来他们迷了路,让猫头鹰给错引了方向。快下到河边天就黑了,他们喊,猫头鹰跟着叫,错把猫头鹰的叫声当成了接他们的人的呼喊,误走了近半个小时才发现。

通过各组跑的情况看,到处都是原来开花的竹子,而且新长起来的只有不到60厘米,这次几乎90%的残余老竹都开了花,灾情十分严重。

穿越红铜河

1984年5月1日 小雨 武都县三仓乡山王庙

去年11月底至12月,我们大熊猫灾情调查队,在全省海拔最低、气候最暖和的碧口保护站,调查完中庙、肖家两乡之后,由于这一带竹种复杂,种类多样,且各竹种面积平均,大熊猫没有受灾迹象。大山里也开始下雪,整个山野被大雪覆盖,我们只好回单位休整。这几天天气明显转暖,山上的雪已基本消融,调查队化整为零,分成六个组,分赴六个保护站开展调查。

红土河保护站在保护区六个保护站中地形较为平缓,属于白水江保护区唯一在武都县境内的一块飞地。队上安排由我负责此片,在站上周站长和职工的配合下开展工作。在保护站准备了两天之后,我和站上老米、小郝带上盘底乡香树坝村的4个民工,步行40多里,进入了红铜河。

红土河主要由两条河流组成。一条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红铜河,另一条是西面山梁下的苜蓿河。两个流域植被茂密,山势陡峻,原始森林里的主要组成树种以名贵植物铁杉、麦吊云杉和糙花箭竹为主,且箭竹面积很大,生长得十分健壮,是大熊猫的潜在栖息地。山王庙是红铜河的发源地、沟垴,也是进入两条河的必经之路,海拔约2300米左右。周围是新中国成立前曾被开发过,次生起来的一个大草滩,零零星星地长着山杨、红桦、糙花箭竹等植被。前两年保护站周站长带人人工栽植了千亩落叶松,保存得都非常好,并留下了两个用茅草搭成的庵房。在草棚里住了两晚,冒雨收完10多个植被调查样点,又准备顺河而下,去40里外的刀背梁。

1984年5月4日 雨 武都县三仓乡刀背梁

林中的雨总是那么大,那么不近人情。河边岩窝实在太小,根本没有躲雨的地方。又下雨了,只好用油布把行李藏盖好,我同站上老米、小郝和四个民工分成两组,一早冒雨去刀背梁。一路上,林下还算好,雨比较小。爬到梁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石崖陡峭,上面十分滑,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掉下深渊,器毁人亡。没有办法绕道,只有冒险过去。

经过大家相互照顾,小心翼翼地顺着梁脊在石岩上攀爬,总算平安地过去。调查完样点,又顺原路攀爬回来,安全回到了驻地。在雨中做晚饭,虽然冷点,却是别有一番情趣。晚上10点,雨停了,喝了几口当地酿制的粮食酒,身体也暖和了许多。用油布支起两顶帐篷,铺好睡袋,睡了一个安稳觉。

1984年5月8日 晴 武都县三仓乡两河口

前几天中途扎荒的时候,不小心让松鼠把食盐偷吃光了,接下来的半月时间,只好学“老外”吃甜食。我们将路上采的野菜和松木耳用醋调着吃,味道还“不错”。

今天又沿红铜河顺流而下,步行80多里,来到红铜河和苜蓿河的交汇处——两河口,住进了一个大岩窝,大家都觉得舒心多了。

两河口以下就进入了文县地界,岩窝边20米远就是文县境内的小团鱼河了。苜蓿河下游是文、武两县的界河,我们每天就在两县的原始大森林里来回穿梭。由于这几天天气晴朗,大家心情非常的好,工作进度也快了许多。每天都能发现羚牛、金丝猴、蓝马鸡、红腹角雉活体,各种林中的鸟儿随时陪伴我们,真有点像回到了远古时代,如原始人类一般,只有生存之苦,没有精神之忧。

1984年5月18日 晴 武都县三仓乡苜蓿河

苜蓿河上游是我们这次调查的最后一站,也是地势最平缓的一段。我们每天调查的路上,除了珍稀动物时刻挡道和茂密的竹林纠缠外,再没有那么多惊险的境遇。

保护区成立前的六七十年代,这里曾是三仓乡群众的药场,种过党参之类的药材。因此,周围已见不到铁杉大树。但三四十厘米的树还是挺多。加上红土河保护站和各村护林人员的工作,林子已基本得到了恢复。由于草多,可以从远处看到成群结队的羚牛在山梁上活动。周围的阔叶林里,到处是金丝猴留下的痕迹,满地是被猴群啃过的树皮和丢下的20厘米左右的小树枝,很多树上的大树枝被折断。我大概估了一下,猴群约有二三百只。

中国鸽子树、大熊猫和箭竹

1987年4月8日 晴 文县范坝乡竹园沟

这次大熊猫调查是全国范围内的,在四川、陕西也同时组建了调查队伍。我们20多人的甘肃大熊猫栖息地调查队是以白水江保护区人员为主,并抽调文县林业局和文县岷堡沟保护站人员3人,考虑到山上大部分地方雪还没有融化,气候较暖和的让水河保护站就成为我们这次调查的第一站。

我和小张一组的任务是胡顺沟调查区域。村子里海拔约800多米,天气十分暖和。昨天从保护站出发,在竹园沟村护林员高支书家里住了一夜,找好民工。今天我们四人,加上高支书和两个民工就一起进了大林。到扎营的地方需要4个多小时的路程,一路上我们只管赶路,很少说话。只是偶尔稍歇的时候,向高支书打听一下大熊猫活动的事情,他似乎知道的也不多。

走了近一半的路程,我们在河边一棵大树边坐下,我看了看这棵30多米高的大树,觉得有点奇怪。随即从地上检了几片大树的叶子,仔细研究了一会我猛然站起来惊呼:“珙桐——中国鸽子树!”小张也赶快过来看。这里海拔约1700米,从独特的树干和叶子可以明确认定,它就是一棵中国鸽子树。我们忘记了累,继续在周围寻找,但没有发现第二棵。说起鸽子树自然想到了碧口保护站的老石,是他第一个在保护区发现了和恐龙一个时代的植物活化石——鸽子树。白水江保护区也是珙桐在甘肃的唯一分布区域,在保护区也只有少数区域分布。幸好我来时仔细询问过他,并翻阅了一些资料。否则,就会错过这次绝好的机会。

1987年4月9日 大雪 文县范坝乡竹园沟

天刚放亮,山里下起了鹅毛大雪。我和小张商量了一下,由于他对动物较熟,决定由他去中段。我还有竹子样方的任务,决定去上片,顺便看竹子种类。早上8点30分出发,我和岷堡沟保护站的老吕,以及高支书先去东边的一条沟。小张一组四人,去两河口以西的山梁上找大熊猫。

我们三人在雪地里走了1个半小时,全身都被冰凉的雪水打得湿透了,又冻又疼,手僵得拿不住铅笔。我想,小张一组要在竹林里四处窜,遇到的困难会比我们大。路上红腹锦鸡、蓝马鸡不时从竹丛里窜出来,给我们长了不少的精神。由于大雪弥漫,前面几十步远就辨不清东西,只好沿沟而上,进展十分缓慢。中午12点歇下来,一人啃了几口干馍,喝了几口黄酒,身体感觉也舒服了许多。

12点半左右,我们决定从竹林里平插过去寻找大熊猫的痕迹。刚走进竹林几步,就发现了大熊猫新鲜的食痕。用手刨开周围厚厚的雪,很快挖出了大熊猫的新鲜竹粪团。因为是冬天,粪团虽然没有变黑,但估计有近两月了。我们无法找到更多的活动痕迹,只好拨开竹丛继续往前走,除了在过小沟的时候,能看到羚牛、鹿、鬣羚、麝的粪便外,再没有发现大熊猫更多的活动痕迹,多少感到有些遗憾。下午5点多,我们前脚回到驻地,小张一组刚好也后脚返回。由于大家有过第一次调查经验,加上这次是样线调查,对时间掌握得都很好。他们也发现了大熊猫痕迹,带回了大熊猫粪便和竹子。我对竹子鉴定后,做了记录,都是龙头竹。

1987年4月12日 晴 文县范坝乡竹园沟

晴了两天,我们在中、下段调查了两天,由于海拔较低,没有遇到雪地。山上向阳的地方雪已化开了,我们今天决定去摩天岭主山脊找大熊猫。

从两河口出发,竹林里满是羚牛“开”的路,顺山坡直上,约一小时,到了一个小山梁。发现梁背面西坡的竹子和我们脚下所处的东坡的龙头竹明显不同,经鉴定是青川箭竹。原来这里是两个竹子的分水岭,龙头竹分布到这里就终止了,这说明龙头竹广泛分布于摩天岭东段。青川箭竹在东段只有碧口有分布,而向西就主要是青川箭竹了。

沿着小山梁往上走,眼前到处都是大熊猫吃过的竹子痕迹,主要是龙头竹。遍地都是大熊猫的粪团,有新的、旧的,几乎布满了整个山坡和山梁,我们急忙采样。大熊猫由于消化功能极差,每天要吃五六十公斤以上的竹子,粪团看起来只是些咬碎的竹干和竹叶,十分干净。大熊猫活体是很难见到的,从这么多的粪团看,这里至少有几只大熊猫在活动,因为大熊猫不喜欢群居,只有在发情季节才离得较近,现在正是发情的时候。因此,我们每隔一段就采些粪便取样。其中还发现一只幼小的个体留下的粪团。目前,确定大熊猫个体的数量,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粪团里测定它吃竹子时咬节长度的差异性,但还是有误差的。像这样的发情季节,要确定它们具体有几只很难。

我们一鼓作气,大约3个小时终于爬上了海拔2600米的这一带摩天岭主山脊,山的南坡属于四川省青川县地界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在不同的季节也可能两边跑。海拔2300米以上是开过花的缺苞箭竹,新长起来的幼竹有30多厘米。山梁上大部分地方被羚牛践踏过的全是一块块土皮,很少有大熊猫足迹。

我们在梁顶休息了一会,吃了些干馍,下午两点,又顺着东面的小山梁往回返。进入海拔2300米以下的龙头竹林,地势险要,地形复杂,路十分地难走,个个脸上都被竹梢打得全是红印痕。沿路又发现大量的大熊猫活动痕迹,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一直下到海拔2000米的两河口附近都有近期的活动痕迹。

晚上7点半回到驻地,小张一组回来早一点,已煮好饭。我们边吃边兴奋地交流一天的情况,他们也发现了大量的大熊猫活动痕迹。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和大家探讨,推算这一带龙头竹竹龄已有六七十年左右,且更新能力下降,提出了龙头竹10年后开花的判断。

(后记:后来小黄和我又去了佛头山,并写成论文。十多年后,据白水江保护区人员调查发现,让水河流域龙头竹开始片状开花,由于竹种类型多样和小生境差异明显,对大熊猫没有构成大的生存威胁。)

首次发现箭竹年龄

1987年4月20日 晴 文县店坝乡对树沟

这几天,时间似乎过得很快,才来了十多天,让水河河谷已感觉有些热。调查队伍在让水河保护站休整了五六天,等了几天帮助补点去的队员,正好大家整理汇总这一阶段的调查资料。

这一次我们三个组被安排进对树沟,由于我还有调查竹子样方的任务,样线都比其他两组近。前两天护林员张应保陪我和老吕去了近处的几个地方,在原来去过的区域发现了一株珙桐大树和几株幼苗,可惜第一次来这里还不认识它。

我们沿着去摩天岭的路走了两个多小时,然后再分路顺沟东面的大山坡而上。眼前是一片古杨树群,有20多株,胸径在70厘米~100厘米左右,如此集中的古杨树群在野外很少见。爬到海拔1850米又发现了2株珙桐大树。

由于林中的青川箭竹较稀,我们走起来也很轻松,很快到了海拔2200米的缺苞箭竹幼林里。现在正是箭竹抽笋的季节,而且一年发一次笋。这时人们对箭竹都不甚了解,将竹子的地上部分按抽叶情况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想到这,我顺手从地里扯出一丛缺苞箭竹幼苗,发现地下部分是连起来的,而且一年发一个到两个竹鞭。我从当年发出的笋鞭往回推算,发现最小的竹鞭还连着种子壳,是7年生的竹丛!同时,也按竹鞭的年龄反推出地上部分的竹竿年龄。我又将较大的竹丛掏出来数,75年,加上开花的第一年,正好是76年缺苞箭竹大面积开花的时间。

我们继续在林中寻找大熊猫活动的痕迹,顺着山梁向西又第二次来到了摩天岭隘口。由于任务在身,没有时间停留,沿大路两边的竹林一路调查回到驻地。

回到对树沟村,我和老吕让村上的民工拿上工具,到屋边的林里完整地挖回几丛青川箭竹。由于地下鞭的存活年龄较长,死亡的部分也不容易腐烂,推算起来比较准确。照着老办法数,……28年……27年,由此得出结论,青川箭竹是30年左右开一次花。经当地老乡证实,基本上这里的青川箭竹是30年前开的花。为此,箭竹的地上部分和种群的年龄问题基本解决了,这在全国也是首创,我也感到非常的欣慰。

听护林员张应保从保护站回来说,小黄的痔疮流血不止,仍然坚持每天调查,实在是连命都不要了。我听后十分感动,也为他们的“固执”感到担心。

大熊猫和羚牛

1987年6月8日 晴 文县刘家坪乡东沟河

刘家坪保护站是我们这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的第三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段。有的队员已经病倒了,队上只好安排去城里看病。

我和队长等四个组头天晚上住进石磨河村,找好民工,准备好干粮。一大早,我、老吕和小张组一同出发,去最远的东沟河里面。大约走了一个半小时,到了石磨河中段,眼前的情景让我们不由得止住了脚:百米外的小河中间,两只羚牛挡住了我们的路。从望远镜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只成年的雌性羚牛正带着一只幼崽,在河边悠闲地饮水。我们只好等了足足一个多小时,观察其动向,等它们离开了才过去。由于耽误了行程,中午12点才开始翻越去东沟的大梁。走在茂密的青川箭竹林中,每向前一步都十分艰难。下午3点多才爬上分水岭,干粮带得太少,大家只好饿着肚子前行,到目的地还有四五十里山路。在山梁边的白桦林里一块没有竹林的地方,终于可以先歇歇脚。身边几株十分珍贵的野生兰花实在抢眼,真想把它采下,但又于心不忍。

稍作歇息,我们继续赶路。下山没有路,只好在竹林里往下窜。下到山腰,大家站在一块巨石上看方向。突然,小张捂着嘴低声说:“不要吵了,看,大熊猫!”我们立即警觉地顺着他示意的方向寻找。他又补充到:“往河坝里看,正往右边斜坡上走呢!”这时我才看清楚,是一只个体较大的熊猫,后半身毛色似乎有点发黄。大家就这样静悄悄地观察了十多分钟,一直目送大熊猫没入竹林中,也不肯将眼光收回。每个人都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出。过了好大一阵子,一个个才回过神,开始激动地议论开来,都争着说是他第一个看到的,然后一起大笑起来。

我们就这样说着、笑着,一时忘记了还空着的肚子,大步流星,急匆匆地赶路。晚上9点天黑定了,才住进河沟边的岩窝,大家急忙打着手电筒拾回一些干树枝,生火做饭。

珙桐林

1987年6月12日 阴有小雨 文县刘家坪乡石磨河

原始森林里的天气真是让人琢磨不透,才是农历5月,雨就这么大。昨天断断续续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雨,只好在近处转了转,就躲在岩窝里休息。

今天雨稍停,我们决定顺东沟河而下返回石磨河村子。从扎荒的岩窝出来约半里地,又有了重大发现。见海拔1750米处的河边,有一片珙桐林(中国鸽子树),数了一下,大的有23株,胸径在20到40厘米之间,树高约25米;小的幼树有10多棵。生长集中,周围混生树种都是阔叶树。这么大的一片珙桐林,在保护区很不多见。看来这里也是珙桐分布的最北界了。

半路上又下起了雨,我们只有冒雨往回赶。下午1点,来到了东沟河口,从西面正沟河(让水河上游)里下来的水涨得较大,我们只好从河中间的大石头上一步步跳过去,我由于背了四五十斤标本和仪器,在中间的石头上一滑,掉进了滚滚的山洪。幸好反应快,抓住了一块大石头,然后慢慢爬上石头,游到河岸边被大家拉上来才脱了险。这一幕,也把大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出得沟来,也预示着我们结束了刘家坪保护站的调查。

阴山河遇险情

上岷山

百里崎岖渺人烟,唯有鸟兽时来伴。

早出晴日照溪流,晚归洪瀑阻路间。

天径隔雾如丈千,昼夜实难一往返。

直上高林空气少,采得风光更如前。

初观群星北斗灿,忘却冷霜借石眠。

山水忽涨惊酣梦,急挪行帐滩不见。

全身雨淋顿觉寒,篝火灭去再无暖。

恰待晨明飞瀑催,隔河接得战友还。

          ——题 记

1987年8月4日 晴 文县上丹堡乡阴山河

调查队分成两个小队,一队进阳山河,一队进阴山河。我们在村东侧的石布沟里调查了10天,又住在村子里休整汇总了几天,大山里的天气热得已经可以下河游泳了。队上从山下背来了米面给养,起早就又出发,去阴山河纵深处调查。

阴山河,算得上是白水江保护区最深、最偏僻的一条河,很少有人进去过。走了约3个多小时,我们和队长、小张等3个组开始分路。我和老吕组加民工7个人进了南面的大沟,一路上大家只管快速地赶路,无心留恋周围的风景。又经过8个小时的疾行,晚上7点,终于赶到岷山脚下,在一处河滩边落了脚。山里的天气十分的晴朗,我们围坐在篝火旁吃过晚饭,悠闲地看起星星来。偶尔也听听大家讲的笑话,似乎忘记了一天的奔波劳累。夜里11点了,才支起两顶高山帐篷,倒头便入了梦乡。

1987年8月5日 晴 文县上丹堡乡阴山河

今天又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我和老吕分组上岷山。我们四个人朝南方向,沿一个小山脊而上,见沿路的缺苞箭竹都是1976年开过花的,新竹丛大部分长到70厘米~ 80厘米。这里只有这一个竹种,大熊猫受灾情况可以想象得到。上到2800米以上,进入了针叶林里,突然大家都觉得很累。民工小杨由于拉肚子,也走不动了。好不容易爬到3200米,大家没有了一点力气。我这时才明白,是高山缺氧反应。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情况,认定这里不会有大熊猫活动,时间也已下午3点,我们决定往回返。

回到住处,吃过饭,等了一夜,老吕他们也没有回来。想到老吕长期从事林区巡护工作,对野外环境比较熟悉,走时干粮也带得多,估计没有什么危险。已经很晚了,我们只好在帐篷里忐忑不安地睡下。

1987年8月6日 森林大暴雨 文县上丹堡乡阴山河

由于白天很累,大家都睡得很沉,半夜什么时候下起雨了都不知道。雨把整个帐篷给打湿了,水全部渗了进来,全身被雨淋透了才发现。大家都怪买的高山帐篷不隔雨,只好冒雨收起帐篷,找地方躲雨,终于在河岸较高的地方找到一块巨石。急忙将米面和行囊搬到石下,四个人蜷缩在石边,两人顶一块小油布,全身很快还是给浇了个透。虽然是农历六月天气,仍冻得人直打哆嗦,就这样狼狈了一夜。我想也许大家都在担心各组的安危,因为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

天亮了,雨停了,发现河水已漫到了脚下不到一米的地方。我忙收起晚上放到雨地里的测雨量筒一看,整整100毫米,加上没有量到的估计有10多毫米,110毫米!天哪,原来是一场森林里的特大暴雨。我想,这要是有一半的降雨放到城市里,该不知是多大的一场灾难,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实在大得惊人。再看原来宿营的地方,洪水已漫过至少二三米,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幕。我这时才意识到,多亏了高山帐篷漏雨!

也顾不上煮饭,啃了些干馍,四个人急忙去找老吕他们。沿山沟向里走了约1个多小时,到了和老吕他们分路的地方,身上的衣服也快暖干了。昨天还是很容易过的小沟,现在已咆哮着十几米宽、二三米深的山洪。我们急忙找好一条较窄的沟,选好位置,轮流伐倒一棵40厘米粗的冷杉大树,架起一座独木桥。我将绳子拴在腰间,让他们三个人拉住,以防掉下洪水里,手攀着大树枝慢慢过到沟对面。

刚到对岸,老吕他们三人就迎面走了过来。真是惊喜万分,大家激动地相拥在一起。我们还是照老办法,将绳子拴在腰里,一个一个安全地攀过大树,才定下心来。

这一天,大家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惊险的一刻。老蒲他们两组在阴山河岸险些被洪水冲走,一些行李来不及搬,被洪水冲了去。这一天,文县城竟然只落了几点小雨而已。

岷堡沟看竹子

1987年8月18日 晴 文县石鸡坝乡岷堡沟

白马河和岷堡沟是1976年大熊猫灾情最严重的区域,队上化整为零,一部分去白马河,一部分到岷堡沟。去岷堡沟的,包括老吕组,我们住到了他在岷堡沟村的亲戚家里。

几天来,我们白天在每条沟、每道梁调查,看到的都是1976年缺苞箭竹大面积开花后新长起来的幼竹。和白马河一样,原来有几十只大熊猫活动,现在只有两只在少部分残留下的老竹林里活动,而且这部分老竹也全部开始开花。幸好部分幼竹已长到1米高,看来能接上茬。但文县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仍坚持日日观察,不敢松懈。这里也和白马河一样,是个藏汉杂居的村子,属于盗伐比较严重的地方,因而护林人员每天都很辛苦,既要管好林子,又要随时掌握箭竹开花的情况。

从白马河和岷堡沟调查的情况看,很显然,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低海拔的竹种和森林环境,形成大熊猫主食竹种单一化,是造成大熊猫严重受灾的主要原因。

后记:后来在美国专家主持下,小黄和我参加了川、陕、甘三省大熊猫调查汇总,参与了《中国大熊猫》一书的部分编辑工作。由于工作变动,我再没有去野外调查大熊猫的机会,多少有些遗憾。在此,也衷心祝愿继续战斗在白水江保护区第一线的人们在大熊猫保护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杨飞禹,文县人,林业工程师,曾服务于保护区,现供职于陇南市林业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