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声』的道路

『海声』的道路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4年9月10日,在一阵喜庆的鞭炮声中,“海声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宣告成立。“海声”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它有着时代赋予的开拓之锐气,却没受时下流行的奢侈之风的沾染。这三个简单数字,使“海声”的经营者们激动得彻夜难眠,也印证了公司经营方针的正确。这就使“海声”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及时引导科研单位有目的地做技术开发工作。

『海声』的道路

人们在电子一条街上徜徉,可以在交相辉映的临街建筑中看到一幢雅致的二层楼,铝合金的门窗,茶色玻璃,高大醒目的店牌,一切都透着勃勃的生气,这就是“海声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

没花一分钱,“海声”宣告成立

这是一个容易引起猜疑的小题目。因为人们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既看到很多改革带来的新事物,也看到不少打着新事物幌子而招摇过市的怪事物。前几年,中国大地上似乎在一夜之间冒出了无数个公司,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和疑惑不解。接着人们就发现成立一个什么公司中心之类倒也是极容易的事,其简单程度并不亚于老母鸡下一个蛋。见惯不惊,人们也就渐渐明白了一些“公司”的奥妙,皮包里装上一枚章子几本单据,江湖艺人似的走南闯北,买空卖空,成立这样的“公司”当然是用不着花什么本钱的,他们的本钱就是那条三寸不烂之舌和那副唯利是图的头脑。

那“海声”是怎么成立的呢?它是不是从皮包公司演变而来的呢?这不能不使我们有兴致地去追溯它并不久远的历史

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新的形势激起了更多有志之士的改革雄心,开拓意识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中关村一条街上。

海淀街道的领导们看到,这条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优势。它毗邻科学城,是个发展技术型企业的理想之地。街道在这里有临街的店面,有一定资金和大量辅助人员,如果在这条街上发展前景广阔的电子产业,一定能为国家创造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会为街道的改革工作矗起一根举足轻重的经济支柱,同时能为改造街道的原有企业走出一条新路。不利因素是街道缺乏搞新型产业的技术力量,于是他们开始在科学城里寻求技术后盾。

这时候,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领导也在思索着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科研要面向国民经济的发展,面向四化建设,结束科研和生产相脱离的历史。声学所在微机开发和应用方面起步较早,信息灵通,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科研作风。科研成果商品化,毫无疑问地能使声学所的工作出现新的局面,但这除了要有技术方面的保障外,还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这些单靠声学所自己的力量一时还难以解决。

共同的目的使海淀街道和声学所坐在了一条板凳上。双方在一起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决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1984年9月10日,在一阵喜庆的鞭炮声中,“海声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宣告成立。

“海声”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它有着时代赋予的开拓之锐气,却没受时下流行的奢侈之风的沾染。它成立的时候没有动用合作双方的资金,营业场地只占用原中影照相馆的五十平方米的临街房,连正副经理在内才八个人。

摊子支起来了,牌子挂出来了,但这还不是举杯庆贺的时候。先不说国内电子计算机市场的竞争有多激烈,就是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要想站稳脚跟也不是件容易事。“科海”“京海”“四通”“信通”这些公司都有着雄厚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后盾,因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小小的“海声”能否在电子一条街上占有一席之地呢?

“海声”很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很明白制定一种正确的经营策略对自己有着生死存亡的意义。针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经过反复研究修正,他们确定了这样的经营方向:以软件开发应用为主,以代销业务为辅,不去搞大起大落的经营活动,而是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尽快形成效率高、周转快、经营活的特点。

1984年转眼间就过去了,“海声”的经营者们怀着既兴奋又不安的心情,把眼睛专注地盯在公司的帐本上。

结算结果出来了,除去上交利税、管理费、合作基金等一切开销,公司获纯利13万元。

八个人,三个月,利润13万元。这三个简单数字,使“海声”的经营者们激动得彻夜难眠,也印证了公司经营方针的正确。

让科研走出象牙之塔

旧的科研体制弊病之一就是科研和生产脱节。科研成果被长期锁在保险柜里,像高级文物似的被保存起来,科研人员不能不感到自身价值受到埋没的悲哀。

旧的科研体制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科研项目基本上是指令性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科研成果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海淀街道和声学所合办“海声”公司,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创造了条件。声学所的一些新成果问世之后,很快就可以通过“海声”推向社会。这种变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高效率的电子产品,为四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为合作双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街道增加了收入,可以改造旧企业或兴办新企业;声学所的科研经费得到了补充,使新项目的研究开发增添了物质上的保证。

“海声”的业务联系相当广泛,南到广东,北到黑龙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这就使“海声”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及时引导科研单位有目的地做技术开发工作。

清华大学的一台特殊微机与一台仪器相连时遇到了困难,“海声”知道声学所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就请他们仔细研究了资料,然后去现场修改软件解决了问题。

中国环科院,北京农大,青岛日化工厂等单位,带着限期完成的任务来“海声”寻求解决,公司以声学所为后盾,马上组织力量攻关,使这些单位满意而归。

社会的大量需求,为电子计算机的产销单位带来了巨额利润,这就使有些单位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不顾自己的技术开发条件而盲目进口国外的电子产品,结果引进的产品因不适合国情而造成大量积压,资金无法周转,企业也面临困境。

“海声”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帮不少这样的单位从泥淖中拔出了步子,为国家挽回了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江苏某电子工厂盲目进口了一批美产多功能AD/DA数据采集板,因调试复杂而无法利用,在全国性的展销会上也难以销出,致使数十万美元成了仓库中的堆积品。“海声”闻讯后帮助他们翻译了说明书,仔细研究了开关设置、连线方式等问题,很快把软件硬件调试运行成功,使该板由积压变为畅销。

广东某单位一下子从国外买进来400台微机,原指望狠赚一笔,没承想事与愿违,用户不愿意花钱买这些不会做中国事的洋机器,数百万元的微机产品只好受气包似的缩在仓库里。颇有神通的“海声”又一显身手,组织力量对这批洋货进行了开发改造,仅1986年就完成了230多万元的产品销售。

同舟共济

改革的浪潮,把海淀街道和声学所呼唤到一条船上,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单位,几年来共同驾驶这条船乘风破浪地前进,合作得很好。声学所的三位中年知识分子——刘志文、王玉江、张寅,肩负着声学所的使命,和海淀街道的同志一起,兢兢业业地从事着“海声”的创业生涯。

海淀街道和声学所共同为“海声”制定了发展宗旨: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长期合作,目的在于加强横向联系,各自发挥优势,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促进本地区、本单位经济技术的发展。

这条宗旨被明确地写进了双方签定的协议书上。

宗旨体现了合作双方长远的打算和奋斗目标,它透露出一条信息:双方共办“海声”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也不是想借改革之机捞一把,而是为了在改革的大趋势下有所作为。这是双方之所以能密切合作的基础,也就使得他们像一家人那样互相信任。

“海声”中街道人员占的比例较大,又没有党员。海淀街道就委托刘志文同志抓公司的思想政治工作。这表达了街道方面对声学所同志的信赖,也为“海声”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提供了保障。

刘志文是声学所一室的党支部书记,在“海声”又担当起有实无名的书记的职责。为了发扬正气,有效地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公司的侵蚀,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职工们亲热地称他为“公司的书记”。“海声”的风气一直很正,和有这么一位“公司的书记”是分不开的。

声学所的三位同志不仅把良好的科研作风带到了“海声”,而且每个人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报酬。刘志文在公司担任常务董事,张寅任副总经理,王玉江任总工程师,每天接触的都是繁重杂乱的技术性和经营性的工作,但他们每月只在公司领取少量的补助费。为“海声”的成立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的一室主任高天赋同志,从没在公司拿过一分钱,也没收过公司一分钱的礼品。这些可敬的知识分子,像爱护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一样爱护着“海声”,因为他们知道,“海声”能够健康地发展,便能给声学所的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还能稳定科研人员的思想,让他们更加安心地在科研王国里探求。这些要比个人在公司里多拿点钱要重要得多。

街道方面的同志时刻也没忘记声学所的同志和他们是一条船上的战友,经营的风险一起承担,胜利的喜悦一起分享。总经理孟励有一句话概括了合作双方的关系:“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互相依存,平等互利,是“海声”的主旋律,而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又使主旋律增添了深沉厚重的感情色彩。

1987年6月,总经理孟励面临师院教育系毕业考试,需要在家复习几天功课。他把公司的工作全权委托给声学所三位同志。这几位同志完全有能力处理公司的一切事项,但他们还是在孟励家里放置了一台无线电通讯机,有事随时和他商量。这样做是为了维护总经理的威信。这是声学所同志一贯的指导思想,重大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最后拍板定案还是要由总经理来做。

声学所的同志对街道同志从技术的提高到生活待遇的改善都很关心。技术上毫不保留,从根本上培养。他们表示:即使是声学所的人将来撤出去,公司要依然能够生存和发展。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心愿,不断增长的深情厚谊,把来自海淀街道和声学所的同志融为一体,使“海声”这条两个人驾驶的船,就像一个人驾驶那样协调一致。

优质赢得天下客

信誉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不讲信誉只讲赚钱的企业,就像一个眼睛老盯着别人钱包的骗子,最终导致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远远地离开它。

“海声”的经营者们从创业伊始,就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经营气派,坚定不移地维护公司的信誉,成为每一个职工心中的信条,他们把“凡经本公司售出的软件一律实行终身维护”的宣言,明确地写进公司的经营制度里。有损于公司信誉和消费者利益的伪劣产品无论如何是进不了“海声”的店门的。

为了让信誉成为竞争和发展的武器,“海声”制定了用户信誉卡制度和合同保修制度。用户拿到了信誉卡,就等于拿到了一张公司对所售产品进行终身维护的书面保证书,这种对用户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但受到了国内用户的赞誉,也得到了外国朋友的信赖。美国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尼尔森来“海声”购买软件时说:“听我的朋友讲,在中国,你要解决计算机方面的问题,就到中关村的海声公司去,那里的效率高,服务周到。”他拿到用户信誉卡后高兴地说:“我要介绍我在中国的朋友,到贵公司来买软件,你们公司信誉好!”两年多来,“海声”先后为联合国科技开发署驻中国办事处,美国东方石油公司驻京办事处,瑞典、挪威、法国等使馆以及外国专家留学生等进行了中文软件的配套,受到了外国朋友的一致好评。1985年,美国的《新闻周刊》还专门发表文章,称赞“海声”。

有远见的经营使“海声”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也使他们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截止到1986年底,公司共创产值567万元,利润120万元,上缴合作基金5万7千元,管理费5万5千元,上缴国家税金28万元。并自筹资金盖起了一栋五百平方米的营业楼,添置了一部丰田牌客货两用车、一辆天津大发面包车

这两年多的时间,“海声”的各项指标均以300%的速度增长,人均累计创产值33万元,创利7万元。人们从这些抽象的数字里,看到了公司从白手起家以来的发展,也看到了“海声”的经营者们在创业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创业的资本是人

“搞技术开发,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有了人才,其他问题都好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公司的财富不是现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而是我们有一批干事业的人。”年轻的总经理孟励自豪地说。这位总经理颇有干番事业的雄心。黑龙江生产兵团的磨练,回京后在工厂中的彷徨和奋斗,形成了他自强不息的性格。为了公司的发展,他毫不吝惜地倾注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他需要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及时地组织产品开发,他需要穿梭般地来往于山南海北,而这些都需要时间。行政机关那种四平八稳的八小时工作制早已无法适应他的工作,于是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业余时间本来就不多,他还要挤出一些来刻苦自学英语,并达到了能用英语对话和翻译资料的水平。都市的星期天是丰富多采的,他却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或合家欢聚一堂改善伙食,或到郊野欣赏自然风光,他要静静地坐在师范学院教育系的课堂上,潜心攻读他的管理心理学、中外教育史学、逻辑学……

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这个问题受到了中外一些有作为的企业家的普遍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各自特色的解决措施。日本名南制作所的社长谷长川为了培养人才,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下令公司每周停产四小时,全体职工学习物理学。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职工们普遍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把所掌握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公司的生产状况大为改观。

八十年代诞生的“海声”,从一些著名大企业的创业史中,看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毫不动摇地把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纳入了议事日程,公司尽可能地为全体职工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海声”下设经营部和技术部。技术部担负着公司的技术开发工作,也担负着公司内部的技术培训工作,定期为职工介绍计算机知识,并制定了考核制度。

“海声”现有工作人员21人,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除了认真接受公司的技术培训外,还有半数的人在夜大、电大学习,公司对他们的学习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孟总经理认为:“这是必要的投资。”通过培训和在校学习,现在大多数青年职工已能独立外出执行维修任务。职工技术素质的普遍提高,为“海声”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声”职工的事业心一方面表现在求知欲上,一方面表现在自觉降低分配数额上。如果说求知欲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特征,那么自觉自愿地降低个人收入就不是任何一个企业所能做到的了。

“海声”职工的收入在电子一条街上也许是最低的。总经理的月收入不到200元,一般职工月收入都是100多元。公司日益扩大的业务源源不断地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公司的财力完全可以让每个职工的收入翻上一番或者几番。总共21个人,从利润中拿出一小部分就能使每个人的腰包鼓起来。但“海声”没这么做,他们认为高分配必然会引起来自社会的一些干扰,这样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麻烦,另外公司的发展刚刚起步,需要增加固定资产,增加流动资金;职工的住房都很紧张,需要积累资金盖宿舍楼……一句话,他们注重的是公司的发展壮大,注重的是集体和个人的长远利益。

这就是“海声”一群人,有了这样一个有技术有理想有事业心的群体,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了。

路越走越宽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海声”的经营和效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海淀区计经委多次来“海声”了解情况,征求意见,给予指导。

北京市委经济改革研究室也详细了解过“海声”的发展过程。

中纪委常驻科学院检查组通过声学所纪委了解了“海声”的政治思想工作情况,并要求总结经验。

北京市计算机服务联合公司专门召开董事会,一致邀请“海声”作为副总经理单位加入了联合公司。联合公司所属的十几家实力雄厚的单位业务面可以覆盖从微型机到大型机的全部技术服务工作。

实力雄厚的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厂也准备在1987年和“海声”全面合作。

“海声”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海声”没有自我陶醉,而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向更辽阔的经营天地努力。

198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