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夷山美不胜收

武夷山美不胜收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以碧水丹山、奇峰佳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的美誉。云窝天游是武夷山水风景第一胜处,天游峰是其最佳景点。它坐落在天游峰与隐屏峰之间的山脚下,是武夷山以奇为胜的旅游景点。一洞多名,在武夷山七十二洞中名列榜首。古代武夷山曾瘟疫流行,人民痛苦不堪,擅长采药为人治病的张药师为此焦急不安。在这些功效中,大红袍居武夷山众多名茶之首。

武夷山美不胜收

1998年12月3日,在福州讲学后,一位家居武夷山的同学邀我们夫妇到他家乡一游。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以碧水丹山、奇峰佳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的美誉。因4日晚要赶赴厦门大学参加国际贸易学会会议,我们只重点游览了云窝天游、大红袍、九曲溪和武夷宫。领略到大自然造化气势和深沉凝重的武夷文化结合之美。

云窝天游观景佳

云窝天游是武夷山水风景第一胜处,天游峰是其最佳景点。我们路过云窝洞,过伏虎岩,来到仙掌峰下。它是拔地而起的铁青色的万仞峭壁,异常高大,宽阔平整,寸草不生,可谓博大雄浑。从峰腰部的“见面石”、“壁立万仞”、“仰之弥高”等深红色的题字,可知,其气势和雄姿早已令古人叹服与崇敬。在雨水冲刷下,岩面从上到下形成条状,犹如匹匹青灰色布,从峰颠垂到岩基,被称为“晒布岩”。在岩面中间,夹杂着形若手掌的浅灰色印痕,传为仙人所留,故此岩又叫“仙掌峰”。

我们沿着“仙掌峰”旁升高的的山崖石道过“中正公园”牌坊,进入胡麻涧。涧右边基处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涧左边是茂密的竹林;涧壁上排列着草、行、楷、隶、篆书体的摩崖石刻,以“寿”、“第一山”、“武夷一览台”、“仙凡混合”、“无量寿佛”、“十六洞天”等语,赞美涧间胜景。

从胡麻涧尽头,我们登上天游峰顶。在近两百平方米见方的峰顶平厂上,有一座两层黄色琉璃瓦红柱的古代建筑,正面悬挂“遨游霄汉”的金字匾额,前面是约三百米见方的花草园地,园地台阶下面是围以石栏的观景台。在观景台的左角处,立有高大的黄色“天游”字体的碑石。从碑石向四周望去,天游峰周围景物尽收眼底。左手远方两峰突起,峰身灰白,峰顶为绿丛所敷,那是大王峰。正前方的山峰高低交错,远近层次分明,峰谷奇石,森然可怖,茂密的林木与青灰色裸露的崖体相互交融,莽莽苍苍。右前方是直立或斜卧的灰白与黝黑相间的群峰崖体,基部与九曲溪水相绕。右方近处是顺峰而下的陡峭的石阶栈道,楼台亭阁坐落其间。峰低处流过蔚蓝色的九曲溪,倒映出层层叠叠的峰影,几只竹筏在泛游。

同学说,论高,天游峰比不过三仰峰;论峻,比不过大王峰;论秀,比不过玉女峰;论险,比不过接笋峰。但它处于观景的极佳位置,在群峰中能够独领风骚,成为来武夷山的必游景地,素有“不登天游,等于白游”的俗语。在峰顶,我们遇到来自新加坡的旅游团,他们更是赞不绝口。

在饱览峰顶周围优美景容后,我们小心翼翼地顺着石阶栈道来到茶洞。它坐落在天游峰与隐屏峰之间的山脚下,是武夷山以奇为胜的旅游景点。

茶洞以五奇著称。一奇是洞为峰间谷地。茶洞被仙掌峰、天游峰、清隐岩、玉华峰、隐屏峰和接笋峰拱围,形成四面环峰的谷地。我们犹如堕入峰井,抬头仰望,青天窄窄,四面环顾,群峰峥嵘。中间的茶地,绿翠荫荫,茶女在辛勤劳作。二奇是洞名多。茶洞又叫“玉华洞”、“升仙洞”、“碧玉洞”、“隐士洞”。一洞多名,在武夷山七十二洞中名列榜首。三奇是洞内泉水多。茶洞中流进有源出玉华峰的“玉华泉”,源出清隐岩的“淡泉”,源出隐屏峰的“金砂泉”,还有从天游峰上胡麻涧流来的“雪花泉”,它从洞顶倾下,流声喧哗,落岩溅起,状如雪花。它经由“仙浴潭”,沿石渠流往平林洲,被更名为“司马泉”。一洞多泉,也为天下洞泉罕见。四奇是洞区隐士落居多。因茶洞具有典雅、宁静、清凉、洁净、避风和保暖的环境,引来众多的古代名人与隐者在此落居和修性。茶洞的隐居众多,其中有:董茂勋的“留云书屋”和“望仙楼”,宋代刘衡的“小隐堂”,明代李钟鼎的“煮霞居”,清代潘银台的“武夷别业”等。

五奇是茶洞传说多。一说来自“仙浴潭”。此潭在“雪花泉”流入幽暗深邃的洞中形成。该洞由几块巨岩斜立而成,高耸可畏;潭水呈墨绿色,凉气袭人;洞中彼此对话,回声阵阵,大声叫喊,状如击钟,令人神不守舍。传说,此潭为仙女沐浴之地。为保沐浴不被窥视,武夷君申请玉皇大帝赐予一套屏风立在玉华峰旁,后变成“隐屏峰”。此外,还有修炼成仙必在此地坐台、修性升天的传说。但有一传说最为感人。古代武夷山曾瘟疫流行,人民痛苦不堪,擅长采药为人治病的张药师为此焦急不安。他听说,此地岩上的幼树芽,炒焙后,煮汤饮用,可除瘟疫。他不顾危险,前来攀岩采摘幼树芽,落崖后摔伤,不顾疼痛,疾跑回家,把采摘的幼树叶如法焙制,煮水治病。果然,水到病除。被救灾民把此药取名为“石乳”,实为岩茶的前身。后人将这第一株岩茶的发现地,定名为“茶洞”。

九龙窠探访大红袍

离别茶洞,我们来到大红袍景区,探访“武夷茶王”——大红袍。它生长在九龙窠最后一窠的岩腰间。

九龙窠为类似九条游龙的峰崖谷道。入口处,大圆形的青石卧在路中间,同学说,那是九龙玩耍嬉戏的绣球。不远处,有一株两叶分开的茶叶雕塑,一长叶弯曲接地,叶下面立有“九龙茗丛园”碑石。九条龙岩分列谷旁,拔地而起,岩体黝黑,湿润光滑,块块茶园,植于中间。岩基处艳红的茶花与各种奇花相伴,竹木和马鬃状的野草在岩间生长。

我们跨过崖根小道和崖间石桥,听着清脆的谷涧流水,傍晚来到了大红袍茶树源地。

抬头望去,距地面20多米高的九龙窠尾的半山崖处,长着几棵成簇的墨绿色的树,围以石墙。“大红袍”三字刻在旁边掩体上。我们见到大红袍茶的祖树。我们在崖脚下的茶亭内,一边品饮第九代大红袍,一边听茶亭主人程女士对大红袍身世的介绍。

岩上“大红袍”原树仅为三棵。它们“属权木形,主干粗大,树形老态,分枝繁茂,叶呈深绿,长圆形,幼芽嫩叶为紫色,叶肉厚而脆,叶面生有短短的绒毛,开花期相对较迟。成品茶之色、香、味均在乌龙茶之首。”每年产茶只有430克上下。1998年在武夷山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武夷岩茶节上,“大红袍”原茶首次拍卖。澳洲外商许先生以15.68万元价格购得20克“大红袍”祖树茶叶,每公斤达784万元!

大红袍名列武夷岩茶中“四大名茶”之首。清咸丰年间(1851)被茶农尊为“茶王”,此后盛名不衰,享誉中外。所以能如此,源于两大原因。

一得益于它的保健养生的神奇疗效。茶对保健养生有二十二功效,即“令人少寐,益思安神,清心明目,生津止渴,清热降火,清暑解暑,除瘴解毒,去滞消食,解毒醒酒,提神悦志,消胀下气,利尿通便,和胃止痢,化痰祛痰,祛风解表,坚齿防龉,疗疮治瘘,清头目,去肥腻,治心痛,益气力,延年益寿”。在这些功效中,大红袍居武夷山众多名茶之首。

二是她的传奇色彩引人。据传:“元朝,福建建州知府,途径武夷山,身患重病,后得寺僧所献茶水,饮后痊愈。知府为感激救命之恩,携香烛前往膜拜,因香火过盛,怕损伤茶树,便慌忙脱下红袍盖于茶树上,故而得名大红袍。”又传,古时有一闽南籍的秀才,赴京赶考,途径武夷山,上天心岩借宿。当晚,秀才腹痛难忍,寺僧探后,知病因后,取来一撮“腊面”(早期岩茶称谓),以沸水冲泡后,让秀才喝下,喝后,秀才安睡一晚,翌日晨,觉醒病除。秀才当即许愿,若金榜题名,愿为寺庙菩萨重塑金身。后秀才京试喜中第三名“探花”,被皇帝召见,秀才提出返武夷山还愿。常患腹胀之症的皇太后知道后,要皇帝应允秀才还愿,但他要带回一些“腊面”返京。秀才回寺还愿,方丈引路到九龙窠窠底,秀才见岩底腊面,连忙焚香膜拜。后来,皇太后饮过腊面水后,腹账之症全然消失,异常欣喜。皇帝为此召集文武百官,要为腊面赐名,在筹思名字时,忽见状元所着红袍,便钦定武夷山“腊面”为“大红袍”。

大红袍众多传说给“大红袍”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在1949年前采摘大红袍时,要焚香礼拜,设坛诵经;再使用特制器具,由茶师高手进行从采摘到封包的整个工序。解放初期,在采制大红袍期间,要派驻军看守,从采青到摇青,初炒、复炒、初烘、复烘、包装的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称量后签字,最后加封后由专人送呈北京,供中央领导品茗。

现在,经过科技人员的长期培育试验,采用无性繁殖法培育出后代,开始批量生产。“大红袍”的后代开始走进民间。后代大红袍品质和疗效不如祖树大红袍,但仍为各茶之首,成为茶道文化的“极品”。出现“购得一包‘大红袍’如获珍宝,品饮一回‘大红袍’享尽口福”的美誉。

祖树“大红袍”被誉为“茶中之王”,实根因于独到的自然生态和精湛的茶艺制作。大红袍祖树生长在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上,两旁岩壁耸立,日照不长,气温稳定;终年有涓涓细泉从上方的岩洞滴落,滋润着祖树。岩水内含有由竹叶、竹根、枯叶、苔藓等腐烂有机物质和风化岩石的微量元素,为大红袍祖树提供各种养分。再借助动人的传说带来的精心制作和奇妙的疗效功能,使“大红袍”成为国内外茶客神往的珍品。

九曲溪上竹筏游

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三保山,流经星村镇进入武夷。它长19华里,有九道弯,绕着三十六峰,到武夷宫汇入崇阳溪。古今名人盛赞她的秀美的水色山光。宋代名相李刚称:“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赞:“峰峦岩壑,修拔奇伟,清流九曲,流出其间。”1962年秋,郭沫若写道:“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同学告我,只到天游,不游九曲,不是真游。

古人游九曲,从一曲到九曲,逆水而上;今人游溪,顺水行舟,从九曲到一曲。我们在星村镇乘竹筏泛游九曲。九曲溪的竹筏由当地大山中盛产的毛竹制成。毛竹去青皮后,一头烤弯,再晾干两个月,以绳索联结在一起。共用竹竿十六根,每根长十三米多,直径三十公分。整个竹筏前部翘起,中后部平直,宽两米五许。竹筏运载游人六位,从前而后三排,每排并排两张竹椅,上无遮拦。坐在上面,重心稳,视野开阔,富有自然情趣。我们乘坐的是053号武夷航运竹筏,两位师傅一前一后驾筏,配合默契。前者边驾筏边导游。他以诙谐的语言介绍沿途景点。

九曲开始,溪边一马平川,屋舍俨然,桑麻蔽野,良田沃地,一派桃源景象。溪边群峰,因形而名。双狮舞球的是戏球峰,酷似磨盘的是磨盘峰,类似三个道士诵经的是三道峰。八曲群峰和溪内巨石多以动物命名,如卧狮峰、骆驼峰、象鼻峰、浮出溪水的灵龟石。七曲有“放生潭”。它是古人放生的溪潭,潭水墨绿,深约三十米;溪边险崖上刻有“放生潭”三个红字。从六曲看天游峰,壁立万仞,壮观雄伟,栈道庭阁,依稀可见;接笋峰,横裂三折,望而生畏。五曲溪文化气息浓厚,理学与道家交融。其中有: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讲学的“武夷精舍”;宋代大学者熊禾与众儒切磋理学的“洪源书堂”;象征道家法力无边的“玉皇大天尊”岩刻。四曲包涵着浓郁的茶与历史文化和典故。其中有:元代皇家御茶园遗址,以巨岩、幽洞、深潭三绝著称的大藏峰;距溪面近百米高呈九十度岩壁上金鸡洞的“船棺”;“船棺”洞下是深不可测的卧龙潭。三曲溪内以休闲和名花著称。小藏峰峰顶有“吏隐亭”,传说是古代官吏退休后隐居的地方;崖壁上桂花和兰花众多,深秋时节兰桂飘香,沁人肺腑。二曲溪中,驾筏师傅动情地讲述了玉女峰、大王峰和铁板峰间的爱情悲剧。很久以前,天上美丽的玉女,私自下凡出游,被武夷山九曲溪的美景迷住,偷留人间。她在武夷宫结识勤劳善良的王大哥,成为恋人。事为铁板道人发觉,密告玉皇大帝,帝大怒,要铁板道人捉拿玉女回天。玉女宁死不愿返回天庭,而要与王大哥成亲。铁板道人施展法术把他们点化为玉女峰与大王峰,分隔在九曲溪两岸。为使他们爱心割断,道人也化为铁板峰横在二峰之间,使他们不能隔岸传情。事为观世音大士所知,为怜悯这对恋人,在二曲溪上设立水镜台,台区溪水水平如镜,使他们能从水镜台中的影像相望,互诉相思之情。不知不觉,竹筏进入一曲,到了水光石,这是古时游九曲溪的起点码头,田园民舍顿时出现。驾筏师傅喜告,一曲码头到了。这里是九曲溪与崇阳溪交汇处,古人称此地为“晴川”。溪边是内有上万种植物的万春园。

整个九曲溪充满了诗情画意。我更高兴的是整个九曲溪水,未受污染,空气清新,爽快宜人。

武夷宫内理学荟萃

游完九曲溪,我们来到武夷宫内的朱熹纪念馆。它是一座仿宋建筑的庑殿式大院。

朱熹(1130—1200)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是中国封建时代影响极为深远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他71年的生命中,有60多年在闽北度过,其中在武夷山时间最长。此间,他曾数次出山宦游,但为时极短,史称他“仕宦九载,立朝四十六天”。他主要的精力是立身武夷,游学闽北,足迹遍及江南,招来众多弟子,倾力于著述和讲学活动,形成闽南学派,后人称为闽学,又称朱子学。朱熹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吸收中国历史上许多学派的精华,继承孔子的儒家学派,发展成为新儒学。朱熹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表示对这位文化伟人的敬仰,并增进对朱熹学术思想的了解与研究,密切国内外交流,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在当地政府和各方人士的支持下,建立起朱熹纪念馆,于1990年10月23日开馆。此馆已举行过数次海内外朱子学术研讨会,招致海内外学者前来观瞻。它已成为游览热点,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朴实庄重的纪念馆正门上,高悬“朱熹纪念馆”的巨匾,五个竹青色、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的墨宝。馆门柱子楹联为:接伊洛之渊源 闽海之邹鲁。纪念馆由展览厅、左右两侧的朱子画廊和中间的庭院组成。

进入庭院,两株八百多年树龄的宋桂矗立,两方石碑上刻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和明爱国将领戚继光的明志诗,两边回廊挂满各地名家以朱子诗词为题材的书画。

展览厅为纪念馆的主体部分。大厅正面圆柱上,悬挂着潘主兰先生撰写的一副篆体楹联。上联为:反躬实践,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下联为: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展厅正中是朱子全身坐式塑像,仪态安详,造型精美。坐像前后圆柱及门额上方,悬挂着仿古楹联和牌匾十多件。玻璃橱内陈列有:《朱文公文集》、《四书集注》、《楚辞集注》、《朱子年谱》等著作的各种版本;朱熹的墨迹手稿;从各地征集到的有关朱熹生平事迹的大批文物;海内外朱子后裔捐献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朱氏族谱》。展厅内壁和后壁橱窗内为“朱子生平事迹展览”,有图像,照片一百余幅,附以文字说明,共分为17个部分。即:朱子先世,朱子入闽,诞生尤溪,幼居建安,从师五夫,初仕同安,问道延平,讲习武夷,结庐云谷,漫游闽中,论道东南,宦海沉浮,奉祠二十载,晚居考亭,庆元罹难,魂归唐石,名垂千古。它们生动地反映了朱熹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朱熹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了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数十万。党和国家领导人、学者纷纷前来观瞻。赵朴初先生参观后,欣然挥毫写下对联:千古敏以求,性天学述二程子;三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朱熹敢于排除门户之见,广泛吸收中国历史上许多学派的思想,熔儒、佛、道文化于一炉,集诸子百家于一体,发展创立新儒家学说,在武夷建立“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思想文化宝库。我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史专家蔡尚思先生认为:“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一生坎坷,但他创立的新儒学影响深远。朱熹的力作《四书集注》被宋朝列为国学;元朝开始,《四书集注》及朱子的经学注释,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清康熙下诏升朱熹为孔庙“十哲”之列,下令编纂《朱子大全》、《性理精义》,颁行全国;并御笔“学达性天”匾额,赐武夷精舍。

朱子学不仅扬名华夏,还远播域外。13世纪末,它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成为高丽国国家的正统思想,达500余年;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以朱子学作为精神支柱,成为官学。现代日本社会,把朱子学运用于经济发展和管理,被誉为“东西合璧的儒家资本主义”。

朱熹名著—《楚辞集注》,是当代伟人毛泽东的珍藏书籍。1959年10月23日,他在离京外出时,朱熹撰写的《楚辞集注》和《屈宋古音义》被指名列在路上看的书籍中。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恢复中日邦交,到中国访问,毛泽东与他会谈之后,赠送了他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朱熹所著的《楚辞集注》。

(1999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