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外贸年发展辉煌轨迹

新中国外贸年发展辉煌轨迹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大旗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辉煌轨迹,令国人骄傲,使国际社会震撼。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对外贸易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依据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比重,贸易额和贸易差额变化,笔者把新中国建立后对外贸易地位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低下阶段,发展阶段,高速阶段。二者约占中国出口和进口贸易的70%和80%。

新中国外贸60年发展辉煌轨迹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大旗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辉煌轨迹,令国人骄傲,使国际社会震撼。

对外贸易从资本主义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对外贸易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在旧中国,对外贸易被外国和官僚买办控制与垄断;贸易结构按帝国主义利益安排,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进口主要是消费品和奢侈品;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并受到不等价交换掠夺;贸易依附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新中国建立后,摧毁帝国主义在对外贸易上的控制权和没收对外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国家统一管理的以国营外贸企业为经营主体的对外贸易体制;确立对外贸易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宗旨;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经贸关系;坚持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的原则;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制和比较完备的中央、地方各级外贸行政和企业组织机构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外贸基础、管理体制、贸易主体、经营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对外贸易为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外贸基础从计划渐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商品经济,1994年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使对外贸易发展基源出现了五大变化。

第一,外贸出口货源从紧缺、计供和单调到丰裕、选购到多彩。计划体制短缺经济下,组织货源成为当时外贸的重要环节,处理好内销和外销关系成为重大工作原则,为此,党和政府曾提出三条原则:其一,有关国际民生的重要物资,限量出口;其二,国内市场和出口都需要而货源较紧的商品,要积极发展生产,挤一部分出口;其三,国内市场可多可少的商品,基本上供应出口。此外,建立出口生产基地,进行特供。出口商品单调,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贸货源充足,出口商品“物美价廉”。

第二,外贸企业从执行外贸计划到独立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在计划时代,外贸企业单一,外贸企业缺乏自主,企业动力来自计划保证,企业缺乏内生动力和活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外贸企业出现多样化,拥有自主权,追求利润成为内在动力和扩展活力。

第三,价格传导机制从绝缘到通畅。在计划经济下,国内外价格处于绝缘状态,企业对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反映迟钝和滞后,错过国际市场发展机遇,不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传递机制失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内外市场价格联系在一起,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价格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的灯标。

第四,外贸从牺牲抑制国民福利到创造扩大国民福利。在计划经济下,国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低下,出口货源是在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基础上提供和保证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文化娱乐等与外贸发展密切相关,外贸出口和进口都提高和扩大了国民的福利。

第五,外贸从以进口定出口到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计划经济时代,出口货源紧张,贸易逆差成为常态,外汇贮备稀少,约束了外贸进口品种和数量。市场经济体制下,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逆差转变为顺差,外汇储备加大,出口不再成为进口的“瓶颈”。

国际贸易地位从区区小国崛起为贸易大国

依据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比重,贸易额和贸易差额变化,笔者把新中国建立后对外贸易地位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低下阶段,发展阶段,高速阶段。从1950年到1989年是贸易发展的低下阶段,中国在世界贸易地位始终徘徊在2%以内。1950年外贸总额占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0.16%,1990年为1.73%;外贸总额同年分别为11.35亿美元和1 116.8亿美元,同年的贸易逆差分别0.31亿美元和66亿美元。从1990年到2001年是发展阶段。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1.79%提升到2001年的4.0%,贸易总额同年从1 154.4亿美元提升5 096.5亿美元;贸易顺差额同年从81.2亿美元增加到225.5亿美元。从2002年开始到2008年对外贸易进入到高速增长阶段。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4.0%提升到2008年的7.8%;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6 207.7亿美元剧升为2008年的25 610亿美元,贸易顺差同年为304.3亿美元和2 950亿美元。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从1970年和1981年第20位提升到2008年的第3位。

我国近千种出口商品产量和规模已占据世界首位。其中既有纺织品服装、鞋、钟表、自行车、玩具、缝纫机等传统产品,也有新兴产品,如手机彩电、DVD、录音机、电扇、电冰箱、摩托车、显示器、空调机、集装箱、磁头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向服务贸易大国进军。服务贸易出口额从1982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 370亿美元,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0.7%增加到3.7%。

从初级产品出口国转变为制成品出口国

建国初期以出口农副产品为主,约占出口总额70%。随着工业的发展,出口中农副产品的比重逐年下降,轻纺产品和重工业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引进技术中,以成套设备为主,约占80%。

20世纪80年代,出口商品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前者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79年66.7%下降到1990年的25.6%。同期,后者比重从23.8 %上升为74.4 %。

20世纪90年代后,出口商品实现了从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转变。2000年,制成品在出口的比重上升到89.8%,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降为10.2%。自1995年起,机电产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21世纪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长,出口额从2001年465.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 483.5亿美元,在出口中的比重同期从17.5%提高到28.6%。

对外贸易市场从单一、局部到全方位

建国初期,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封锁、禁运,中国贸易对象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二者约占中国出口和进口贸易的70%和80%。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贸易对象转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0世纪60年代,西欧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中国内地对香港的出口有了显著增长,对日贸易在逐渐恢复和发展,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也有所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先后同美日建立外交关系,贸易迅速增长。中国对西欧国家的贸易也继续扩大,对港澳的出口继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形成了8个重点出口市场,即港澳地区、日本、西欧、俄罗斯与东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东南亚、西亚;6个重点进口市场,即港澳地区、日本、西欧、北美、俄罗斯和东欧、澳大利亚。其中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成为主要市场,贸易对象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扩展为227个国家和地区。

对外贸易方式和手段逐步多样化和科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政府间签订协定,进行记账结算的易货贸易方式,计价和结算货币先是苏联旧卢布,60年代改用新卢布。此间,中国与朝、蒙、罗、阿和越南的贸易在短期内以“贸易人民币”计价和结算。70年代后与上述国家贸易计价和结算均改用瑞士法郎。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采用国际通用的现汇贸易方式和易货贸易方式。70年代后,中国与他们的易货贸易大部分改为现汇贸易。

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从建国后就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单边出口或进口的现汇贸易方式。

改革开放前,为促进贸易发展,创建“以进养出”和定期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为推动民间贸易往来,发挥民间“窗口”作用,打破“封锁禁运”,1952年成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改革开放以后,为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育发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发达国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主要有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租赁贸易等;对发展中国家采用了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两种方式;与俄罗斯东欧国家开展了协议易货贸易、现汇贸易、转口贸易、边境贸易等多种方式的贸易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加工贸易成为重要的贸易方式,来图加工、来样加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OEM合作均有较快发展。2007年,加工贸易进出口达到9 860亿美元,在出进口中的比重分别为50.7%和38.5%。

此外,在贸易工具上,从有纸贸易到无纸贸易,在贸易的所有环节全面实现电子商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口商品包装琳琅满目,色彩纷呈,注意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售后服务,使改革开放前和初期,不重视商品包装与宣传、忽略服务的做法大为改观。

对外贸易经营主体从独家垄断到多元化公平竞争

改革开放以前,经过改造,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变成清一色的国营外贸公司,垄断所有的对外贸易,1978年年底全国共有外贸专业公司130多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外贸经营权不断放开,一些工业部门所属的工贸公司、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物资商业企业等有了外贸经营权。1995年1万多家企业和25.9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享有外贸经营权。2004年实施新的《对外贸易法》后,进出口经营权全部放开,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从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2008年5月底,中国对外贸易经营者达到65.8万家,其中,国有企业2.44万家,外资企业28万家,民营企业34.3万家。它们在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中,分别为22.8%、57.8%和19.5%。

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从统制计划到法制管理

新中国建立后,根据高度集中管理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建立了各级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机构和经营各项外贸业务的企业以及有关事业单位。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行政和企业机构包括外贸行政管理机构、外贸企业、驻外商务机构、境外外贸企业及常驻机构等。此外,还设有对外贸易的研究信息机构、教育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对外咨询联络中心以及商会、协会、学会等团体。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外贸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价格管理、行政管理、外汇管理、海关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等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锐意改革,中国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外贸管理法律体系。形成了以《对外贸易法》为一级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为二级法、配套部门规章为三级法的货物进出口管理法律框架体系。

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外贸法制建设进一步与多边贸易体制规则接轨,中国各级外贸政府机构的职能加速转化。

对国际经贸组织和地区合作从拒绝到积极参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在发达国家推动下,建立了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即世界复兴与开发银行(IBR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1947)。它们都是实体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其机制和运作关系到成员和缔约方的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发展。

国民党政府参与了它们的创建。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作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2758号决议。根据该决议,国民党政府离开了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但到1978年前,中国由于过分重视这些组织的负面作用,对它们采取批判和拒绝的态度。对地区经济一体化活动采取慎重和不介入态度。

根据改善国际环境的需要,中国1979年提出进入IBRD和IMF,1980年中国成为它们的成员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1986年7月向GATT提出“恢复缔约方”申请,开始申请谈判,1995年WTO建立,取代GATT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中国从“复关”谈判改为加入WTO谈判。2001年12月11日成为WTO第143个成员,由此,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活动,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启动“自贸区”战略,到2009年上半年,中国相继同香港地区、澳门地区以及智利、东盟、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等签署实施了8个自由贸易区协定。

近些年,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近300个国际条约。2008年和2009年,中国积极参加了两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和世界经济峰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作出了贡献。

贸易作用与功能从局限约束到全面发挥展示

改革开放以前,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工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通过进口大批成套设备和技术,推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外贸进出口,扩大了利税来源,增加了财政收入,成为中国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源泉之一;通过进口短缺资源,弥补国内资源不足;通过进口粮食、糖等,增加市场供应和化解供应短缺困难;扩大了社会劳动就业;拓展和改善了国际政治关系。

由于高度集中的贸易体制和国营企业垄断,上述作用受到严重约束和抑制。

改革开放以后,上述作用得到加强,外贸功能全面提升。对外贸易从“调剂余缺”到“不可或缺”,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对外贸易企业通过“前连锁”和“后连锁”,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高;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接受国际产业调整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传递渠道;对外贸易成为改善国际收支,加大外汇贮备和吸引外资的桥梁;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充分发挥比较、后发优势和人力资源的转换器;对外贸易成为加快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加速器;对外贸易成为国民生活改善和精神素质提高,确立大国风范意识的提升器;对外贸易成为中国深化对外开放,展示中国形象,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关键载体

对外贸易作用和影响加大日益为国际社会关注

一、中国外贸对世界贸易的促进作用

第一,中国打破旧国际分工形式,确立了新的分工格局。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中国坚持“发挥优势,扬长补短”,而不是“扬长避短”的战略;在参与国际分工形式上,中国摆脱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中期的垂直型分工形式,走向了混合型的国际分工形式;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离开外围向中心进军;在获取国际分工利益中,中国坚持互惠互利。中国使整个国际分工格局有所改观。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支持全球贸易的发展。据WTO统计,2000-200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年均分别增长23%和25%,明显高于世界平均11%和12%的水平,更高于美国(6%和7%)和日本(7%和6%),也高于德国(11%和13%)。中国贸易增长,不仅拉动周边地区贸易发展,同时也推动世界贸易加速增长。

第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改变了世界贸易的供求格局。中国出口贸易提高了进口国家的福利。联合国《2007年亚太经济调查报告》指出,2001-2005年,由于从中国进口物美价廉商品,使美国通胀率下降0.28个百分点,欧盟的通胀率下降0.37个百分点,日本通胀率下降0.65个百分点,新加坡通胀率下降0.7个百分点。(1)中国进口规模的快速扩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创造了就业机会。UNCTAD秘书长鲁本斯·里库佩罗认为,“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正在供求两方面重新构架全球和区域贸易的格局。在需求方面,中国充满活力的需求增长为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创造出新的市场。在供给方面,中国满足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范围产品的进口需求。”(2)

第四,中国巨大市场为国际资本提供投资机会。中国宽松的投资环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和大量的科技人员,使中国成为全球FDI最佳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丰厚的回报。1990年到2004年,外来投资者从中国汇出利润达到2 506亿美元。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中国GDP增量与世界GDP增量之比)逐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1978年的2.3%提高到2006年的14.5%。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从2008年的22%提升到50%。

二、中国贸易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空前关注

(一)贸易地位的崛起引起WTO成员关注

因中国贸易崛起,WTO成员与中国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出现以下变化:政策审议间期从4年一次改为2年一次;政策审议内容延伸到中国的宏观环境和社会问题;中国承担义务的愿景向WTO一般规则延伸;有意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档次;充分利用中国“入世”特殊条款进行竞争;与中国贸易争端升级,其特点是:争端数量多,且呈增长趋势;诱发贸易争端的成员从发达国家成员向发展中国家成员延伸,且有增长势头;把贸易争端诉诸WTO争端机制的趋势在加强。

(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受到质疑和阻截

因写《世界是平的》而享誉世界的Thomas L.Friedman 2008年写出新书《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其中一段话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空前关注的心声。“中国再也不能走西方走过的那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我知道很多中国人会觉得这很不公平,这就是为什么‘全球变暖’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不过是西方炮制出来的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阴谋’。的确,在中国工业巨龙开始‘吞云吐雾’之前,西方工业化国家已经肆无忌惮地把巨量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之中,在此之后又把国内污染最重、耗能最高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就这方面来说,这个要求的确是不公平的。可是,大自然母亲是不管这些的。它知道的只是硬邦邦的科学和冷冰冰的数字:如果中国坚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那么其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换来的将是环境大崩溃。

“这一切尽在数字中:中国拥有全球1/5的人口;现在碳排放量居全球榜首,仅次于美国;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据伦敦的《时代周刊》报道(2008年1月28日),中国现在是全球镍、铜、钢、煤、铁矿石的最大进口国,木材毫无疑问也是榜上有名。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打个喷嚏,地球都会感冒。如果中国能成功实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平稳过渡,那么我们这颗星球就有机会大幅度缓解气候变化、减缓资源枯竭速度、削弱石油霸权主义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但是,如果中国没能实现转型,中国的消耗及排放将摧毁其他任何人为拯救地球而做出的一切努力,而且‘能源气候年代’的走向也将无法控制。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在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美国能真正引领一场严格意义上的绿色革命吗?’另一个是‘中国真的会效仿吗?书中的其他内容不过是评注而已。

“关于中国经济如何发展,邓小平曾经用当地方言说出了那条至理名言:‘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一‘猫论’说的就是只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可以了。但客观情况不允许再这样了。现在,如果这‘猫’不是绿色的,那么无论是‘猫’自己、老鼠或是世界上的其他人,都不可能再享受发展。”(3)

国际社会在关注中国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同时,已经酝酿通过立法采取行动。美国、欧盟要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不少国家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强了卫生检疫和技术检验等措施。

(三)“中国模式”成为国际社会探讨的热门话题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通过经济全球化冲击了世界各国。在危机面前,中国应对有力、有序,而资本主义弊端再次显现。国际社会开始探讨“中国模式”的概念、内容和发展前景,渴望从中国发展道路上寻求启示和借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贸易理论从单一到融合政策从统制保护到协调管理

按照贸易基础,经营管理等基点,笔者把建国后的贸易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坚定内向型的贸易保护(1950-1978),一般内向型的贸易保护(1978—1992),一般外向型的贸易保护(1994-2001)和自由、协调管理型(2002—迄今)。根据笔者研究,在这四个阶段,贸易理论和政策在演进和变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对中国贸易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贸易理论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贸易理论,而是列宁和斯大林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对外贸易上采取的理论和措施,如外贸垄断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列宁有关租让制和合营企业的论述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启示理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际分工、国际价值等理论受到重视,接着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被中国决策层接受。此外,随着中国跨国企业的兴办和对外投资的扩大,邓宁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沃农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等影响扩大。可以说,中国的贸易理论从单项、多元走向有机融合,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对外贸易理论。

在坚定内向性型阶段,中国实行的是国家集中垄断的计划管理保护贸易政策,计划管理是中国贸易保护的杀手锏。在一般内向型的贸易保护和一般外向型的贸易保护阶段,贸易政策出现双轨制,在货物贸易上,采用“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政策,以争取和扩大贸易顺差,在投资上,采取比较自由政策,兴办经济特区。

加入WTO前后,贸易政策逐渐转向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全面协调管理贸易政策。所谓全面协调是指我国整个贸易领域(货物、服务、投资与知识产权)都纳入到WTO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定与协议之中。通过谈判,与WTO已有成员的协调确定权利与义务,通过国内各部门的协调,确定接受程度,再谈判,再协调,最终确定中国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和过渡期中的权利与义务。加入WTO以后,就需要政府加强管理,把从权利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把承担义务带来的挑战也变成发展机遇,因此,中国政府职能没有弱化,而是转化。

加入WTO以后,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发展,由此,中国贸易和经济取得高速发展;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近二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吸收外资大幅增长,使用外资总额累计近1万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投资累计超过千亿美元;人民币成为硬币;综合国力提高,举办各种国际盛会,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国际经贸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研究硕果累累影响加大

新中国成立后,注重培育从事对外贸易事业的人才,1954年建立由外贸部直接领导的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被列为机密专业招生。随着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陆续建立了上海外贸学院,广州外贸学院。为对外贸易部门培养了大批干部,为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外贸部设立行情研究所,从事对外贸易研究,为中国对外贸易事业出谋划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贸易教育事业出现巨大发展。第一,对外贸易教育事业从部属院校进入国民教育系列。第二,原有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都升为专业性很强的大学,一般大学绝大多数设立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有国际经济贸易博士点的学校不断增加。第三,专业课程内容大为扩展,并出现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领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相关法规)靠拢的趋势。第四,世界贸易组织课程被列入专业课程范围。第五,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学位层次不断提升,没有博士学位难以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教育。第六,国际经济贸易教育多样化,有在校教育,在职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第七,国际经济贸易教育出现相互竞争又合作的局面。1992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立了全国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当时参加协作组的院校有68个,在8月武汉中南财经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年会上,参加的院校已达到138个。第八,政府和许多大学设立了与国际经济贸易有关的研究院所,接受国内外的研究项目,研究层面向纵深综合性方向展开,与国际研究题目趋同、研究水平接近;对中国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从引进、借鉴到走向创新;国际经济贸易研究硕果累累,获得国内经济贸易研究奖励的成果不断加多;对中国政府决策起了重要的咨询和参谋作用。第九,为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培养了大批学生、研究人员,为对外贸易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和干部基础。

(2009年9月《国际贸易》)

【注释】

(1)UNCTAD,《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2007》,2007年3月,第2页

(2)鲁本斯·里库佩罗在2004年9月10日北京“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3)Thomas L.Friedman,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中译本,第337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