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团林百合富民兴乡

团林百合富民兴乡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团林乡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因势引导,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活百合文章,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特色农业新路子。乡里还专门成立了百合生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百合生产工作。如今全乡几乎家家种百合,并辐射到周边6个乡镇。在百合生产全过程各个关键环节上,乡里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做出周密部署和安排,每年举办两期种植技术培训班。

团林百合富民兴乡

团林乡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因势引导,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活百合文章,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特色农业新路子。

团林乡种植百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年代,70年代他们更是大面积种植, 80年代末,由于经济效益不佳,导致种植面积大减。90年代初,百合价格又逐步回升,特别是从1997年起,铜钱、傅家、江村桥等村不少农民靠种百合致富。铜钱村委会狮子山村村民曹月宝更是3年迈出三大步:第一年种二分地收入1000元,第二年种六分地收入5000元,第三年种1亩2分地收入1。5万元。乡党委发现这个典型后,马上在铜钱村召开现场会,广泛进行宣传推广。并把种植百合的经济效益与栽培技术要点编印成小册子,下发到村组直至农户。与此同时,乡党委还硬性规定乡村干部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头种百合,要种出水平、种出效益来,起到一个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乡里还专门成立了百合生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百合生产工作。

为了让百合生产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乡里及时组建了一个百合开发特色服务部,负责为种户提供种子、资金、技术、销售等配套服务。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销、供、产一条龙模式,跑市场、察行情、找订单,相继同湖南、广东等地客商达成了意向性收购协议。服务公司遵循自主买卖的原则,明确了收购百合的最低保护价,促使农民能够放心种、大胆种。由2000年全乡种植百合1600亩,收入16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3500亩。如今全乡几乎家家种百合,并辐射到周边6个乡镇。

在百合生产全过程各个关键环节上,乡里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做出周密部署和安排,每年举办两期种植技术培训班。乡党政领导经常带领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为种植户排忧解难,释疑解惑,服务公司每月发一次虫情测报。结合百合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等不同时期,服务部热心为广大农民提供种苗、资金、农药、栽培技术、市场信息等等。仅2000年下半年,就为100多家种户提供了百合种子,扶助资金达70多万元。

为了让百合种植的覆盖面更广,真正形成规模,乡里还采取大户帮扶、基地帮扶、公司帮扶、政策帮扶等办法,解决贫困户种植资金短缺问题,每年帮扶面达40%。

针对县委主要领导前来考察指导时提出"百合生产要上规模、上档次"的要求,乡党委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分析论证,认为百合近5年内市场行情仍然看好,当即明确了以品牌特色占市场、以批量生产扩市场的宏观发展思路,积极促成特色服务部投资上百万元,从广东购回一套百合干片生产线设备,目前正在组装调试,预计7月份可全面投产。加工后的百合制品将主要销往湖南、广东,并出口日本及南东亚各国,仅税收一项,每年便可达20万元,种植户每亩纯收入高达上万元,种百合已经成为全乡一项支柱产业。

为适应市场竞争,乡党委政府还未雨绸缪,主动同南昌大学联系开发百合新品种,并计划加大投入,引进高科技,结合百合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消费趋势,把营养型、保健型、方便型百合绿色食品作为主攻方向,以变应变,让百合之乡的致富之花常开不败。

——刊于2001年6月8日《波阳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