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梦的奇幻漂流

梦的奇幻漂流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石》是承载我文学梦想的船。想为《流石》六周年好好写点东西,一时却无从下笔。正如同人在孩提时代拥有最多梦想,年幼的《流石》承载着我们尚不成熟的对于文学的摸索,却是充满了无限灵感,无限可能。刹那间,关于《流石》、关于文学、关于梦想的记忆豁然贯通——正是从这里开始,《流石》这艘船载着满怀梦想与期待的我,开始了在文学之海的奇幻漂流。现在的我早已靠岸,目送《流石》载上更多梦想,向更远的地方漂流。

梦的奇幻漂流

楼悦晨,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年底加入北京四中文学社,2008年秋至2009年秋担任《流石》主编。

“文学”是一个梦想。《流石》是承载我文学梦想的船。也正是因为《流石》,我体会到了“文学”的可贵与厚重,因为《流石》,我第一次拥有了“坚守”文学的信念。虽然已经毕业,我仍会在返回母校时拿一期最新的《流石》。作为一个“流石人”,我会永远守望它。

想为《流石》六周年好好写点东西,一时却无从下笔。对着笔记本发了好一会儿呆,终于决定先翻出些电脑硬盘里的文档,找一找当时的感觉。

现在的我是一个大三中文系学生。“文学”的意义对我而言早已与先前截然不同,变得……怎么形容呢?我们触摸她的方式变了:从前是小心翼翼地将她捧在手心,现在却要拿着工具解剖她的内里,揭去她的神秘,解构她的光鲜,像是硬要使她从明月光和朱砂痣变成饭粘子和蚊子血。再者,现在常写的是五千字或一万字的研究论文,散文和诗却少了,似乎严谨客观的学术精神正在一点点消磨“情怀”,这样一来,说不清自己与“文学”的距离是更近了,还是更遥远了。

尽管如此,我想,我还是爱着文学。

在硬盘资料中,首先找到一篇去年的讲稿,是回母校作关于社团活动的经验交流的,其中重点提到《流石》。我对着其中“理念和坚守”几个字看了很久,恍惚抓住了什么,却不分明。想起从前给人解释“流石”的含义,却在心中坚定这绝非仅仅是字面上“枕流漱石”的情怀那么简单。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使众多“流石人”聚集到一起,以一种坚守的姿态为这份刊物贡献自己的力量。坚守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文学梦”。

这份坚守为何如此笃定?我继续回溯,找到一篇自己三年前为《流石》三周年所写的感言,那时的我正在向自己向往的大学做最后的冲刺。看着感言中所记录的关于《流石》的梦想以及与《流石》共同的成长,更多记忆又清晰起来,包括我们如何编辑、校对每一期《流石》,又是如何通过《流石》结识了更多怀有文学梦想的同人。同时复苏的还有一种情感——我想起前任主编张思迪将主编聘书交给我时的笑容,那不只是祝贺,还有一种满足,像是由小园香径中徜徉而过,为那里四溢的香气陶醉。那不只是鼓励,更是一种邀约,迫不及待地想要带你领略小园的神奇。那之后,作为主编的一年半,我早已深深沉醉于每本刊物散发出的墨香,文学也的确成为我忙碌之余心灵小憩的花园。所以,当我看到新社员进入文学社,加入《流石》编辑团队,或许是带着与学姐一样的笑容……

这时我又找到了一个文件夹,惊喜地发现,里面竟有整一期《流石》的编辑档案,是我当主编期间的一期。细翻每一个文档,都是当期刊物中经过了细致的编辑修改的稿件,这些文字,即使现在看来,都闪耀着每位作者的才情。看着大家的文章,不由得有些感动,我觉得文学梦之所以值得我们追寻,正是因为无数爱文学的人为之共鸣,将其传承——同一时刻,这些梦想可以掀起滔天巨浪,时光流转这些梦想亦可波涛永继。文学将我们变成一个整体,又将梦想投射于每个鲜明个体,使他们的文字熠熠生辉。

关上电脑,又去看摆在书架上的《流石》。这其中最新的几期是这两年回母校时黄春老师送给我的,而其他则是我高中期间的——自我加入文学社后便将每一期都收藏下来——不同于现在的《流石》——浅褐色外表,淡黄的封面才是《流石》最初的面貌。欣喜于《流石》的成长与日益精致,却对老版的《流石》更加亲切,尽管那时的《流石》尚显稚嫩,却是梦开始的地方。正如同人在孩提时代拥有最多梦想,年幼的《流石》承载着我们尚不成熟的对于文学的摸索,却是充满了无限灵感,无限可能。那时,未曾想《流石》会在众多学校校刊中脱颖而出,未曾想它会连续几年获得全国校刊最高奖,那时《流石》之于我,是一艘梦想之船,盛着我的梦想,还有很多人的梦想,即将起航。

从哪里开始呢?翻开我所收藏的最早的一期《流石》,我终于找到了答案——目录上,“且行且思”栏目责任编辑,写的正是我的名字。刹那间,关于《流石》、关于文学、关于梦想的记忆豁然贯通——正是从这里开始,《流石》这艘船载着满怀梦想与期待的我,开始了在文学之海的奇幻漂流。

现在的我早已靠岸,目送《流石》载上更多梦想,向更远的地方漂流。相信这艘梦想之船永远不会停止,我的梦想也不会停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