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挺拔的柿子树

挺拔的柿子树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生土长的马安村人,大都对柿子树、对柿子有着特殊的感情。京原铁路没有修成时,村里的柿子主要是由十一场的汽车运往城里,供应城里。马安村的柿子树高,必须爬上柿子树摘柿子。摘柿子不但要有力气,还要会爬树。摘柿子的人,在柿子树上总能吃到最好的红柿子。装柿子筐的要求非常严格,只要不合要求的柿子,一律不准装筐。

挺拔的柿子树

多少年来,柿子树始终是马安村的主要果树。

据村里老人讲,自从我们刘家老祖宗来马安村,就开始有柿子树了。现在考证,马安刘姓,当是刘七的后代。自公元1512年刘六、刘七起义被镇压,至今已有四百年。那么,马安的柿子树至少有四百年了。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20年)编修的《房山县志》载:柿,为本境出产之大宗,西北河套沟、西南张坊沟,无村不有。售出北京等,房山最居多数,其大如拳,其甘如蜜。但产量最好的年代,当是生产队时,那时,全村五个生产队,年产柿子多达五十六万斤。全村从村南到村北,从东台到西台,从河边到东西两山,都生长着茁壮的柿子树。只要在村里生活过几年的人,都能说出关于柿子的故事。土生土长的马安村人,大都对柿子树、对柿子有着特殊的感情。

几乎所有的水果都怕冻,一冻就坏。在没有保温运输车和冷藏库的时代,北方的冬天几乎没有水果可以进入市场,北方人在冬天基本没有水果可以吃。柿子的最大特点是不怕冻,越冻越好吃。自古以来,没有冷藏条件的北方地区,冬天能吃到的水果,只有柿子。所以,村里的柿子一般是寒露节采摘,然后装上火车,运往东北。火车一出山海关,柿子在火车上就冻上了,然后安全运送到东北各地。

让东北人民在年关吃上北京的柿子,是生产队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那时,生产队每年都要做同样的动员:要讲阶级友爱,保证东北人民年关能吃上甘甜的冻柿子。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时间都是如此。

京原铁路没有修成时,村里的柿子主要是由十一场的汽车运往城里,供应城里。更多的是运往周口店火车站或丰台火车站,再装火车皮,然后走东北。京原铁路修好后,则由十渡火车站直接装火车皮走东北。生产队必须抓紧秋分节把小麦种好,把秋收抢好,一到寒露节,就要全力以赴摘柿子。

树随山长。马安村的山高,马安村的柿子树也就长得特别高。张坊人摘柿子不用爬树,一般是架梯子摘柿子,直接用手摘。马安人摘柿子和张坊人摘柿子方法不一样。马安村的柿子树高,必须爬上柿子树摘柿子。无法直接用手摘,马安人便发明了摘柿子的兜子。马安村各家都有从山上砍来的木杆子,一丈多长,大头直径三厘米左右。有的是丁香木,老百姓叫都罗木,有的是大叶苦梨,有的是楸木等。再割来手指粗细,六尺来长的木条子,用火熏烤,弯成柿子弓子。有的是用荆条子,有的是用榆条子,最好的是檀木条子。用布缝一个二尺左右长、一尺半左右宽的布口袋,老百姓叫柿子兜子,缝在柿子弓子上,再把柿子弓子绑在木杆子上,摘柿子的工具就做成了。

摘柿子还要准备柿子篮子。就是在荆条篮子的系上,拴上一条长绳子,能把柿子篮子灵活地从树上系到树下,从树下系到树上。

摘柿子是很累的活。摘柿子不但要有力气,还要会爬树。摘柿子的人,不能晕高。摘柿子的人,要爬上柿子树,把柿子篮子在树杈上拴好。摘柿子的人,站在树杈上,手握柿子杆子,把柿子杆子口对准树枝上的柿子,把柿子装进兜子,双手一拧柿子杆子,柿子就掉在了柿子兜里。一兜子最多时要摘进十来个柿子。如果是头顶上的柿子,杆子直上直下,用的力气还小一些,如果是平伸的柿子枝上的柿子,要把杆子平伸出去,需要用的力气就得特别大。把柿子摘进兜里,再把柿子杆子顺手倒回来,把柿子兜子里的柿子掏出来,放到挂在树杈上的柿子篮子里。等到柿子篮子盛满了,再把柿子篮子系到树下。就这样,一篮一篮把柿子从树上摘下来。

光会爬树、有力气、不晕高,这还不行,手头还要麻利,速度要快。生产队摘柿子一般是定量的。即使在“文革”期间闹两派时,也是有一个基本的数量要求的。我们队,要求男劳力一天要摘一千斤柿子,记十分工。我和隗永和都是十五岁就和大人一样地摘柿子,挣摘柿子的工分了,也就是挣大人的工分了。这在生产队是很有面子的。柿子树上的红柿子是可以放开吃的。摘柿子的人,在柿子树上总能吃到最好的红柿子。老百姓叫“透亮犇儿”,一般是贼甜。隗永和手脚总比我麻利,像个猴子似的,在柿子树上特别灵活自如。

摘柿子不是一个人的活儿。树上有摘的,树下要有人把系下来的篮子里的柿子倒掉。还要有人把柿子蒂上的柿子树枝,我们叫柿子把儿掰掉。生产队摘柿子,一般是有人在树上摘柿子,有人在树下倒篮子、掰柿子把,有人往柿子场用大花篓背柿子。柿子场都是设在临近马路的地方,便于装汽车、马车、拖拉机运输。

在上个世纪,对于水果的包装,特别是柿子包装,几乎没有纸箱包装。走东北或北京的柿子,一般都是用荆条编的柿子筐。柿子筐有的是供销社有偿供应,有的是生产队自己组织社员编。很多是社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割条子,自己编。交给生产队,生产队卖给供销社后,生产队给编筐的社员记工分。

用荆条筐装柿子,由于荆条有一些茬头,容易把柿子硌破,荆条筐里要垫上蒲草垫,把柿子紧紧地码在柿子筐里,盖上筐盖,用细铁丝封好,拴上标签,写明产地、毛重、皮重、净重、经手人等。由供销社验收合格,交给供销社,由供销社向东北或北京发货。

摘柿子是季节性很强的活,是生产队种完麦子后的又一茬硬活。知识分子曾编了一个顺口溜,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人爱人,七十年代人整人。即使在人整人的岁月里,我们马安人对国家、对客户也是非常负责的。

我们三队总共才一百三十多口人,要卖给国家十多万斤柿子,时间很紧,活茬很重。队里不少柿子树都很大,有的树两个人摘一天都摘不完。摘柿子的人,为了赶时间,常常是早上爬上树,中午不下树,午饭也在树上吃。

那时生产队社员的许多行为是在无形中形成的。那时,国家对柿子的收购价很低,最低时每市斤柿子才5分钱。一旦摘柿子的人不注意,柿子就会从柿子兜掉出来,摔到树下,就成了破柿子。破柿子只能按斤分给社员晒柿子干。每市斤也就一二分钱。摔破一个柿子,就是生产队的损失,就是国家的损失。摘柿子的社员都很自觉,不用队长多说,都互相比着,不管活茬多紧,都要尽量少从树上掉下柿子,尽量减少损失。爬树最怕“走马杈”,就是平着生长出去的树枝,爬树人一般不敢爬到枝头。摘柿子时,只有遇到走马杈,柿子杆子够不着,没有人敢爬过去,才把柿子摇下来,把破柿子分给社员。

装柿子筐的人,基本是队里的妇女,几乎是从早赶到晚,时常要贪黑,蹲着跪着抢装柿子筐。装柿子筐的要求非常严格,只要不合要求的柿子,一律不准装筐。为了严保柿子质量,让东北人民吃上首都革命老区甘甜的柿子,掉了柿子蒂的柿子不能装进筐里,软柿子不能装进筐里,个头小的柿子不能装进筐里,哪怕有筷子头大小的碰伤的柿子也不能装进筐里,所以,十渡,特别是马安村的柿子,多少年保持了良好的信誉。每到寒露季节,东北的客户就纷纷来到十渡供销社订购柿子。

联产承包责任制搞了几年后,马安村也把柿子树分给了社员。也是天意,最初几年,柿子长得特别好。由于有生产队时的信誉,东北的客户,依然青睐十渡的柿子。柿子的价格,也涨到了每市斤两角多钱,后来涨到三角多钱。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但怎样把柿子从树上摘下来,有的人能爬树,摘几千斤柿子轻而易举,有的人可就犯了难。请人帮忙摘,家家都忙乎。一些从没有摘过柿子的人,也爬树摘柿子了。爬上树不难,但到了树上耍杆子摘柿子可就不容易了。有的人爬上树后,动都不敢动,只好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树上,小心谨慎地摘着柿子。

爱人到房山上班以后,每到摘柿子时,都要赶回家和我一起摘柿子。有一年,爱人工作忙,没有时间回家。我只好自己去摘柿子。没有人在树下倒篮子,怎么办?我只好把篮子底上用铁丝再接上一根绳子。在篮子里装满柿子后,先用篮子系上的绳子把柿子篮系到树下的地上,再往上拽栓在篮子底上的绳子,让柿子篮底朝上,把篮子里的柿子倒出来。

一个人在柿子树上摘柿子,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改革开放,市场活跃起来。保鲜技术普及,水果市场也活跃起来。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农民种植市场也活跃起来。但更重要的是,在农产品市场形成初期,原有的质量管理机制被打破了,新的管理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难免有个别见钱眼开的人,钻质量管理的空子,开始把破柿子、软柿子,甚至不是柿子的东西,也装进柿子筐里。多年的市场信誉很快被短期行为的人给砸了。再加上水果市场的发展变化,没有了多年的大客户,卖柿子一年比一年难。

2007年的立冬节已经到了,在从房山回马安的路上,不时地看到柿子树上还挂着柿子。十渡人把上冻还没摘的柿子叫挂嘟噜了。柿子不怕冻,一冻一化就软。这在生产队时,只有在上冻早的年头才会出现。但这一年,直到冬至节,村里还有许多棵柿子树上挂着柿子。问村里人,一是修路没有人来买柿子。重要的是,生产队摘柿子的人,都已经年岁大了,爬不上柿子树了,即使爬上去,也举不动那柿子杆子了,年轻人,娇生惯养,几乎没有能干得了摘柿子这活儿的。再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再不像十几年前,家里没有人能上树,求别人一声,乡里乡亲的都会给个情面,帮你摘一摘你家的柿子。

现在的人,大多没有了传统的乡情概念,不给点工钱,是不会帮你的忙的。工钱给少了,会告诉你,他没有时间,你还是请别人吧。

年岁大一些的村民,一核算,请人摘柿子不划算,还是在树上长着吧。

2001年,国家林业局命名房山区为“中国磨盘柿之乡”,2003年国家工商管理局通过了“房山磨盘柿”注册商标。我们小时候,真没有对柿子进行认真的品种区分,只知道有面汤柿子、清汤柿子,还有火柿子,柿子大小有区别,长相有区别。真不知道,村里的柿子树长的柿子,是有不同的品种的,有的是磨盘柿,有的是八月黄,有的是杵头柿,有的是金灯柿,有的是火柿,有的是杵头扁柿。

随着对柿子的宣传,现在知道了柿子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A、B、C,特别是富含钾、钠、镁、铁、锰等矿物质及氧化剂石炭酸,每天吃一个柿子,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硬化、心脏病和中风发作。如果看《本草纲目》,柿子树全身是宝。说柿子治肠胃不足,解酒毒,压胃间热,止口干。柿霜补虚劳不足,消腹中瘀血,涩中厚肠,健脾胃气,化痰止咳,治吐血,润心肺,润声喉等。柿蒂,治咳逆哕气。木皮主治便血。树根主治血崩、血痢、便血等。现代研究证明,柿叶做茶,可以有效预防、稳定血压,软化血管、消炎去热等功效。

老百姓有一句俗话:饿了糠如蜜,饱了蜜不甜。从小就吃柿子,但留下印象的并不多。村里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三年困难时期,没有粮食,柿子就成了填饱肚子的好东西。公社食堂便把还没有完全脱涩的柿子捣碎,与玉米面和在一起,蒸柿子窝头吃。吃一顿两顿可以,但连着吃就麻烦了。不少人大便干燥,无法排泄。

有一个歇后语:八月十五的柿子,漤(懒)货。一般来讲,过了秋分节,生柿子就可以漤着吃了。生产队是不分给社员生柿子的。有的年景,柿子树挂柿子太囊,也就是长得柿子太多太密。一刮秋风,树枝被折断,柿子就掉在地上。这时的柿子在地里放着就烂了,又不到卖柿子的时侯,有时就分给社员。真正自己漤柿子吃,是包产到户以后。

自己漤柿子,是要等到柿子挂色以后,把柿子摘下来,放到铁锅里,加上清水加温脱涩。每天两次换水,再把水加温到伸进手,感到水热了,就可以了。用铁锅,是因为铁锅厚,保温时间长。一般四五天就可以吃了,又脆又香又甜。还有其他的脱涩方法,有的是用石灰水脱涩,有的是把柿子和大鸭梨密封在一起,柿子也会很快脱涩。

生产队时,队里每年要分给社员几十斤柿子。村里人都是石板房。各家分了柿子后,一般是放在房上不向阳的一面。四面用草把子拦好,把柿子码放在里面。上面不遮拦东西,让大阳晒。晒一段时间,天气也上冻了,再用草帘子遮上。这些柿子,就成了一家人的宝贝食品。那年月,粮食不够吃是大问题,柿子就当粮食吃,上山砍椽、割柴、割草,经常要把柿子当干粮。那时,我们要到十渡上学,中午也常常拿柿子当午饭。村民睡的都是土炕,一般是把从房上拿下的冻柿子,放在炉膛里,慢慢融化,饿的时侯,就吃一个。

在村里,无论是生产队时,还是分田到户以后,家家都要晒柿子干。奶奶总是把摔破的柿子,大一点的切成四角,小的切成两角,一个挨一个,摆在石板房上晒柿子干。如果摔得不是很厉害的柿子,奶奶就把柿子皮削去,晒柿子球。晒干的柿子干,留到第二年春天吃。一是来了客人,招待客人。二是春天干活累,奶奶总是让我们在口袋里装上一把柿子干,等干活累了就吃一块,点补点补肚子。奶奶总是把晒得不是很干的柿子球,装进罐子里,或者小缸里,把口儿封好,等捂出一层白色的柿子霜来,吃上一口,能把人的牙齿甜掉,真是说不出的甜美。

最好吃的柿子,是冻晒到春天的柿子。一个冬天,在房上白天晒,夜里冻,白天化,夜里冻,柿子的生命运动没有停滞。到春天,一些柿子会瘫软成一包汤,甚至变质。有的柿子,柿子皮变厚变硬,柿子瓤不是变成了一包汤,而是长成纤维状,原来的纤维变成酱黑色,咬起来咯吱咯吱的,带着声响,甚是香甜。不少人不知道这个奥秘,还以为柿子坏了,不能吃了。其实是不知道,不但能吃,而且更好吃。

但对吃柿子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山上。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去白草坨割草。已经是冬天了,白草坨的草很多。生产队的谷子收成不好时,生产队都要让社员到山上割草。队里干活,由于冬天天气短,一天记8分工。上山割草,每一百斤记30分。

大概是1969年冬天,自己钻进了一条北沟割草。早上,从村里到十渡村的白草坨,要走四五里大路,还要爬几里山路。割好草,还要把草背回生产队的牲口棚。那天,割好草以后,又渴又饿,来不及吃干粮,就赶紧去找榆树靿子。冬天天冷,别的树条子拧不出捆草用的靿子。那地方很邪乎,就是没有榆树靿子。没有榆树靿子就打不成草背子,我只好翻过一座小山岭找榆树靿子。

翻过小山岭自己乐了,都啥季节了,一棵小柿子树上,竟然长着两个红柿子。那地方背风向阳,两个柿子竟然没软。摘下来,掰开一咬,那真是又沙又甜,似乎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柿子。

柿子树从春到秋都是山村的风景。一般是清明节前后,满村的柿子树叶开始萌发出来。嫩黄的柿子叶,在暖暖的春意中,有的舒展在绿油油的麦田里,有的舒展在粉红色的桃花中,别有一番情趣。嫩嫩的叶芽眼瞅着长大舒展,变成嫩绿的阔叶。小满前后,肥嫩的绿叶中,又生长出嫩黄的柿子花。没有五彩缤纷的花瓣,只有一枚枚顶针般大小、极为简朴的方桶状的黄白色花瓣,朴实无华,却孕育出甘甜的果实。随即,一颗颗绿色的小柿子在宽厚的柿子叶中,由小长大,变成红彤彤的柿子。秋霜过后,满村的柿子叶,又染红了山村……

很小的时候,问父亲,柿子树怎么种,父亲告诉我,柿子树是用黑枣树嫁接出来的,很是惊讶。

队里也有几棵大黑枣树,特别是我家屋后的地里,就有一棵大黑枣树。小小的黑枣,嫁接成又大又好吃的柿子树,实在是太神奇了。用黑枣树嫁接柿子树,一种是大接,也就是枝接,一般是清明节时进行。用黑枣树做砧木,把砧木截断,做出插口,把带有一两个嫩芽的柿子树枝做接穗,削好接口,插入砧木,没有塑料布时,一般是用榆树皮捆住,用泥糊好,有了塑料布后,就直接用塑料布扎好。由于大接比较费事,成活率低,生产队一般不用大接。一种是热粘皮接,也就是芽接,要在小满节后进行。就是把黑枣树截断,在砧木上用刀子划出一个丁子口,把带有嫩芽的柿子树皮剥下,截成与砧木丁子口一般大小的接穗,插入砧木皮内,捆绑好,就可以了。

生产队的几个会嫁接果树的人,每年都要集中嫁接一批柿子树。还在上小学时,父亲就在我家房后的地里,教我嫁接柿子树。那时,没有现在的嫁接工具,就是一把镰刀,一把小镞刀。学会以后,我便在房后的河沟旁,自己嫁接了一棵柿子树。为了练手艺,我特意把砧木留出两个枝杈,每个枝杈做了一个接穗,还真成活了。后来,河沟被填平盖房了,我也不知道那棵接活的柿子树现在还有没有。

接活了一棵柿子树,我真正理解了爸爸的话,村里的柿子树都是嫁接而成的。到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早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了关于柿子树嫁接技术的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