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人是一座城市的重器

诗人是一座城市的重器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像是诗人李永才的诗集《城市器物》之于此时此刻在成都的我。大学毕业后,李永才像很多人一样留在了成都这个城市。诗人李永才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种秩序,然后用这种秩序解释自己的创作和生活,乃至生命本身。最后,诗人李永才用《城市器物》让我知道了,成都有一个烙满了这个时代痕迹的器物,他就是作为诗人的李永才。

序三:诗人是一座城市的重器

龚学敏

阅读一个人的诗歌,无疑就是阅读一个人的最佳方式。川西坝子冬天的浓雾缓缓地朝我们看不到的四野淡去,身边的事物或是人,由模糊到清晰,最终还是要变得让人把握不住,还是要模糊起来了,像是这雾,有没有都无关紧要了,关键是人的心里起了一场谁也无法抹去的雾。冬日的太阳像是现在的诗歌,最起码让成都的两个人在此时,感觉到了不多的温暖和亲切。一个是诗人李永才,一个是正在读着他诗歌的龚学敏。此时的我有些矫情吧,觉得世界应该有这样一种可以温暖心灵的物质存在,觉得它应该像是暖暖地照进屋子的一缕阳光。像是诗人李永才的诗集《城市器物》之于此时此刻在成都的我。

我向来是把诗歌和诗人放在一起来读的,像是农民把庄稼和土地要连在一起一样。我始终相信对诗歌文本的研读有一条相当重要的路径就是对诗人的了解。记得小时候上语文课,老师在讲每一篇新课时,一开始总是要讲时代背景,讲作者的人生际遇。不止一次地设想过自己是一位小学的语文教师,面对那些对这个世界还不是很了解的孩子,我会给他们用一种近乎童话氛围的描述,开始所有的学习。读诗人李永才的这本诗集时,我眼前总是晃动他帅气的身影,当然,这个身影肯定是来自诗歌的光线。

我到成都开始谋生后,由于职业的原因,开始认识一些成都的诗人,不管他们关于诗歌创作的看法有多么的不一致,分属若干个诗歌码头中的哪一个。可是,大多的认识方式都和这座以休闲著称的城市一样,喝茶,然后喝酒,然后再喝茶。当然,这个过程充满着诗歌的味道。在这种味道中,许多人便成了好朋友。和诗人李永才的认识也不例外,现在回想起来,可以用这些词来形容当时作为诗人的李永才:有些帅气,精明中透出一种与生俱来的真诚,有些幽默……

认识诗人李永才,并且成为好朋友之后,自然而然对他的诗歌作品,以及诗歌创作本身就多了一些关注,看到他写出了好句子,在心里夸一下,也成了理所当然。2009年,我刚工作调动到《星星》诗刊编辑部,那年的第8期重点介绍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在四川诗坛的四川师范大学东方诗社,其中一位成员就是李永才。这是我最早开始有意识地读作为诗人的李永才的作品,并且,开始琢磨这个人。

大学之前,诗人李永才的童年,包括他的青春期的种种表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固执地认为这些经历决定了作为诗人的李永才在诗歌上的各种可能,包括今天的诗歌创作成就。大学毕业后,李永才像很多人一样留在了成都这个城市。关于这个城市,我在向外地人介绍的时候多半是要用这句话的:少不入川,老不离川。这个川就是指川西坝子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少年的李永才居然被命运安排在了这个自古以来便是衣食无忧的温柔乡里。可是这种在许多人看来是命运之神的眷顾的安排,在李永才眼中却成了

成都需要诗人的时候
诗人皆入蜀
成都不需要诗人的时候
我却来了

——《写在成都边上》

这种尴尬,当然不仅仅指向了诗人,在诗歌缺位的社会,真正尴尬的应该是这个时代,诗人李永才用诗歌的目光看到了这些,并且,把它表达在了诗歌的身上。

“和她一起,以地为席/以海为镜/为一朵奔跑的浪花命名/为一只海鸟的微笑画像”(《我想与一匹白马比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理想主义者的诗人李永才的唯美情节,这是每一位抒情诗人所必须具有的倾向,同时,也会成为诗人一生的疼。“我坐在城市的椅子上/一些残花,一个没有影子的精神/一个 春天的思想/散落在我的身上”(《城市的椅子》)。这些花朵分明来自诗人的故乡。故乡走到这个年代已经是残花的样子了,关于春天,关于精神,让椅子上的城市,再怎样的干净,也就是一个虚空。这种虚空是城市化对人类的必然,也是人类的惆怅。“除了草堂,还有几个知己/几个挂在时间之树上的符号/我始终看着窗外/水色 鸟声 和话语之流/阳光有些倦意/在无足轻重的姿态中/毫无疑问,我们又一次抒写了/自己的渺小和谦卑”(《画茶》)。诗人李永才试图努力地用诗歌,或者诗意来描绘他认知的这个世界,包括他自己的生活轨迹。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一次次,我们哪怕仅仅是一些很轻很轻,很自我很自我的抒写,也终落个渺小,还有更加的谦卑。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李永才的诗歌创作有他不一样的地方,这也许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我总有一种想通过他的文本,窥探他生活的念头。并且,我认为,他的诗作给了你这种可能的渠道。他总是能够在如此喧嚣的现实中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真正的宁静,在看似平淡的题材中,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那份真诚,这个,是很多写诗的人所无法做到的。诗人李永才用他的诗歌告诉我们现实往往是靠不住的,是要遮蔽人们的真正需要的。当然,这种遮蔽的后面,在诗人眼中是可以发现和挖掘的真,是尊严,是诗性的品格,所谓的诗人就是要去发现这些被遮蔽的真。正是基于这种关于诗歌本质的认识,据我所知,诗人李永才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用他独特的触觉,给我们创作出了这本诗集。从无法演算的数学,城市的器物,时间的羽毛,路过人间,岁月的风口,半生的荒原,江流何处,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生活在另一种低处的李永才在时而划拳打马,称兄道弟,时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时而说人话,唱山歌,时而一声鸟鸣落在山涧时,用诗歌在感受这个世界,抚摸这个世界中最脆弱的部分。然后,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低处,一个人喃喃自语,这声音像是落在苍茫大地上的月光,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像是三月里的小溪,可以流进我们的心灵深处。就这样,诗人李永才把他感知的世界,感知的时代,用他几近透明,甚至是天生的那种敏感,淡淡地朝我们倾诉,直到打动我们。

诗人李永才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种秩序,然后用这种秩序解释自己的创作和生活,乃至生命本身。“从乡村接近城市,再从城市抵达乡村,是心路历程,也是我的诗路历程。让我们在历尽人世沧桑,领悟了求索之物的本性之后,向生活和艺术的本源做一次回归吧”。一位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在今天,在缺乏诗意的冬天,用一个人的清静和真诚,用一本叫作《城市器物》的诗集告诉我:成都需要诗人的时候/诗人皆入蜀/成都不需要诗人的时候/我却来了。

既然我们能够来到成都,想必,成都真还是需要诗歌的。这点,我们都要相信。

最后,诗人李永才用《城市器物》让我知道了,成都有一个烙满了这个时代痕迹的器物,他就是作为诗人的李永才。

(作者系《星星》诗刊常务副主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