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种树“种到”联合国

种树“种到”联合国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长迪亚罗和项目官员卡尔博马顿一行,在中国有关方面的陪同下,到达拉特旗树林召乡视察。“万国宫”是联合国驻日内瓦机构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典雅别致,富丽堂皇。会议安排4位非政府组织代表发言,王果香被排在第一位。植树和治沙在王果香眼里原来是极平常的事儿,却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她还应邀坐到联合国的席位上,理想和现实像梦境一样叠映在脑际,绵延悠长。

种树“种到”联合国

李广华 孙亚辉

“王果香要去联合国了!”

消息在乡下传得特别快,时值年根儿,姐妹们像迎来一件了不起的喜事,有的送去钱,有的送衣服,有的去家看望。张铁营子村的杜花眼还特意到她家帮忙:收拾东西、洗衣服、做年糕……他们说,平时果香帮助我们太多了,怎么着这次也要表表心意。别看是喜事,姐妹们还不无担忧,叮嘱道:“日内瓦那么远,可别走丢了!”

是啊,身为内蒙古达拉特旗治沙协会会长、树林召乡副乡长的王果香,为改变家乡沙化和贫困面貌,一心扑在工作上,没黑没白地干。与她家乡一河之隔的包头市她只去过两次,至今连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她都没去过,何况出国呢?

去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长迪亚罗和项目官员卡尔博马顿一行,在中国有关方面的陪同下,到达拉特旗树林召乡视察。地处库布齐沙漠边缘的树林召乡,过去大部分土地荒漠化严重,经多年的治沙造林,如今已随处可见成片的林网化良田,庭院经济,飞播造林,经济圈建设也已在沙区兴起。秘书长和项目官员对树林召人民在防治荒漠化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和那里农村妇女儿童长期坚持治沙,改变贫困面貌的做法,赞叹不已。

没过一个月,公约秘书处又派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电视部“防治荒漠化成就”拍摄小组,将树林召乡治沙造林的经验拍成专题片,计划于今年6月17日“第二个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期间,在143个公约签署国播出。今年1月17日,一纸传真再次飞到树林召。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议,将于2月5日-16日在日内瓦举行,会议除各国政府代表外,还邀请25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王果香作为中国唯一一名非政府组织代表(也是我国首次被邀请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受到邀请。

生活在黄河南岸的树林召人惊诧了:“联合国对种树治沙这么感兴趣?”

“万国宫”是联合国驻日内瓦机构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典雅别致,富丽堂皇。会议安排4位非政府组织代表发言,王果香被排在第一位。

坐在写有“CHINA”标牌的位置上,王果香感到特别自豪,她说:“我的家乡地处沙丘,长期靠天吃饭,村民生活贫困,前些年许多村民迁徙他乡,剩下的男人到外面打工,村里多是妇女和儿童,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号召妇女们联合起来,团结自救,没有别的路可走。经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在沙地上栽种防风固沙林,开发水浇地,发展果园,改造沙漠,改变了家乡面貌,沙地面积曾占80%的环境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12%,提高到现在的21%,耕地也由过去的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近13万亩,粮食单产由原来的2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00公斤,过去人均纯收入500元,现在提高到1800元。村民们盖起了新房,过去搬走的又陆续搬了回来。”

王果香的一番话,着实令在座不同国籍和肤色的代表震惊,他们为这位来自基层的女干部和她家乡人民坚持不懈治沙治穷的精神深表敬佩。迪亚罗高兴地握住王果香的手鼓励说:“我们是老朋友,今后好好干,我还会去树林召的。”一位意大利教授表示一定要到树林召看看,搞些合作开发项目。

大会秘书处认为:“树林召的做法对世界防治荒漠化工作具有新的认识作用。”公约秘书长和主管项目官员为支持王果香的工作,决定赞助一套计算机设备。考虑到眼下最缺乏的是资金,她提出可否换成资金形式,资助乡里建立优质绒山羊基地和中小学生防治荒漠化教育试验林场。官员们看着这位有心计的中国女性,仿佛看到了防治荒漠化的新希望,当即同意捐款2万美元。

大会为她配备了一部轿车、一个翻译,180多平方米的住房。过惯了俭朴日子的王果香对大会秘书处的厚待深感不安,觉得自己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每天清晨,一束水灵灵的鲜花送到她的床前,王果香总会摘下一片叶子夹在本子里,在她看来这是最好的纪念。眼下,她又带领全乡人民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植树活动,而那十几片来自日内瓦的花瓣还不时地散发出阵阵清香……

植树和治沙在王果香眼里原来是极平常的事儿,却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她还应邀坐到联合国的席位上,理想和现实像梦境一样叠映在脑际,绵延悠长。

今年43岁的王果香生长在树林召乡王贵村。过去那里沙化严重,人们生活贫困。她从小就跟爷爷在沙窝子里打井种树,改造土地,爷爷说过:“在鸣沙里种树,叶子掉下来变成肥料,土质就会改变。”老人种了一辈子树,也种下了一个绿色的梦。王果香告诉我们,爷爷给他们起名都和植树联系起来,哥哥叫王果绿,姐姐叫王果梨,她叫王果香。她从小就喜欢绿色,就想让家乡绿起来。

后来,她当上了乡里的妇联主任,她鼓励沙窝子里的穷困姐妹少生优生,治沙种树,还帮助她们搞规划,走致富道路。再后来,她又被选为乡里主抓林业的副乡长。从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她就盘算过,一家一户动起来,只能形成一抹绿色,只有全乡人人动起来,才能形成片片绿洲。

她和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一道,深入田间地头,制定近期和远景绿化规划,还两次组织村社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到巴盟、包头等地参观学习,引进果树、葡萄、枸杞等栽培技术。农闲时,她又请来果树专家,举办培训班,先后培训3000多人,关辗房村要搞飞播,她带领几名工作人员,自备干粮和水,亲临现场作业,挥小旗,举标志,连续20几个小时指挥飞播。夜里旷野寂静,上百米远站一人,有的妇女吓得大吼大叫,声音传出很远,很远……

张铁营子村原来沙堆起伏,草木稀疏。1982年在王果香的扶持下,赵金马家率先在房前屋后开发50亩沙地,种起果树,搞林粮套种,如今全家收入5万元。在赵家的带动下,全村各户纷纷种起了果树,收入倍增,成了远近闻名的果树村。

作为一名基层女干部,她对自己工作的理解是:“乡里干部常年和老百姓打交道,绝对不能拿架子。”她有个习惯,每到老乡家脱鞋就上炕,还要坐在他们正中间,她觉得这样一下子就和他们距离拉近了。尽管这样,也有不顺的时候。新疆杨适宜北方寒冷条件下生长,但极易遭光肩星天牛虫害,目前还找不到彻底解决的办法,只能砍掉再栽,有的年份全乡要砍掉几十万棵树。

动员栽树,群众早已意识到其好处,可动员砍树却不那么容易。一次王果香组织群众砍树,砍到一户村民家时,女人哭喊着抱住王果香的腿,说什么也不让砍;男的操起斧子就朝王果香劈去,并嚷道:“不等砍树,我先砍了你们。”

对吃苦她不在乎,每年栽树时,风里雨里,脸总被晒得黑黑的,脱掉几层皮。乡下的生活练就了王果香许多“本事”,会吸烟,能喝酒,歌儿也唱得不错。她性格开朗,工作泼辣,人缘很好。她很少能照顾家,有时做一顿饭,要吃上几顿,衣服也多是孩子给洗,好在爱人和孩子们全力支持她,可作为女人,照顾不了家,她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她却认为这样做值得。

如今,树林召乡上至老人,下至儿童,对种树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它已远远超越了浅显概念上的理解,要生存就必须改造自然环境,植树使警醒的人们认识了过去,看到了未来,最终变为一种全民性的自觉行动。

湍急的黄河水日夜奔流,滋养着周围的土地和人民,也目睹了岸边所发生的一切。树林召人——一个让黄河永远记取的群体。

《内蒙古日报》1996年5月3日

评 点

《种树“种到”联合国》报道了内蒙古女乡长王果香治沙造林的事迹,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反映环保题材的好作品。首先,该报道选的环保题材,主题选得好,通过王果香治沙反映了人们具有不断增强的环保意识,表现了人们依从规律、保护环境的赤诚之心。同时,该报道还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角度,角度选得巧。王果香因治沙事迹突出,从小小的树林召乡走出,跑到联合国去做报告了。王果香种树种到了联合国,反映了环保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责任,是国际大趋势。王果香做的事,联合国也认可。由于报道环保主题突出,文笔生动活泼,该作品在1997年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获得通讯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