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与老人

城市与老人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许是日臻老境的缘故,我更多地关注起城市老人群。不管怎么说,保持心态的平衡,尤其“少私寡欲”,这是城市老人健康、长寿的必然之道。现在电视里有许多对话、访谈类节目,特别是调解性的老人亮相,据说节目很红,观众愿意看,我以为这对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无疑是正确的,而且也是应当提倡的。这不单单是为老人,更为其子孙、后人乃至亲属,羞耻中更有愤懑。人世间的一切不幸和灾祸都是知识引起的。

城市与老人

也许是日臻老境的缘故,我更多地关注起城市老人群。不说其他,单以我所居住的小区,冬日里常常看到三三两两的老年妇女晒着太阳聚首聊天,她们的话题我当然不知,但看到她们脸上洋溢出笑容,可想而知她们一定是说些开心、惬意的事。相对而言,男性老人少有场外的开怀大笑,他们多为独个儿踽踽而行,或散慢步,或想心事,颇有“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气度。

说老实话,进入老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渐进式步入老态。到了“耳顺之年”,我以为是老年中的青年;到了古稀之年,是老年中的中年;到了耄耋之年,那才是老年中的老年。这是以年龄、岁月衡量,若以思想、精神作比,可能会说不清、道不明,常会为某些表象而误猜年纪。不管怎么说,保持心态的平衡,尤其“少私寡欲”,这是城市老人健康、长寿的必然之道。

现在电视里有许多对话、访谈类节目,特别是调解性的老人亮相,据说节目很红,观众愿意看,我以为这对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无疑是正确的,而且也是应当提倡的。但看到老人如泣如诉的情态,我的心里也有如许的凄凉。这不单单是为老人,更为其子孙、后人乃至亲属,羞耻中更有愤懑。

我觉得不仅是个人家庭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失教、社会失衡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前,即便在“文革”中,好像不曾发生过;而现在,比比皆是,处处触目,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在我们中国,历有尊老爱幼、仁爱礼教的传统,可生活略为好了、条件稍为优裕了,私心大膨胀,这不仅仅对青年一代,对老年一代也是无情的摧残。不是么,两千多年前的物质生活水平跟如今无法相比,可那时人们提倡“少私寡欲”、“抱璞归真”、“守弱居下”,打出“淡泊名利、平淡人生”的生活旗号,在我们物质生活富裕的现代生活,难道不需要了?在这里,我想从另一个维度与城市老人推心置腹地谈谈心,并非阿Q精神,受小辈欺负老天爷会有眼,终有一天要“恶报”,我则是从老人角度叙谈,那就是私欲是损害身体的毒瘤,追名逐利,欲壑难填;处心积虑,寝食难安。

生活中,若有人劝你别刚强,要柔弱;别聪明智慧,要愚蠢鲁笨;你定会以为劝者脑子肯定出问题,或者有其他目的。其实,在我们古代贤人中就有这么一位大智若愚者,他就是老子。据《史记》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现代人都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他的名气比老子大,但盛名之下的他却跑到周都洛阳向老子讨教礼的学问,老子告诉他,我听说会做生意的精明商人,总把财货深藏着,看起来好像他空无所有;品德高尚的君子,他的外表谦虚得像个愚蠢迟钝的人。丢掉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做作的情态神色和不切实际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益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些而已。这些话,在今天听来平平常常,但平常中寓意深刻,仔细品味,自有无穷哲理。当然,从这里也可看出老子实际上是超凡之人,他对孔子毫不忌讳,开诚相见,坦诚道出自己的不同主张,不加掩饰地直言指出孔子的缺陷。作为大圣人的孔子会不会难堪?会不会小肚鸡肠?孔子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回去后对自己的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是同为春秋晚期人的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可见老子对孔子的教诲,也足见老子的名声在当时大于孔子,从这里更折射了老子“少私寡欲”的哲学思想光芒。

在这里,不妨多些笔墨介绍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曾经在周王朝做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在周室待了很久,见周日渐衰落,于是就弃官离开,隐居世间,从此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我所惊异的倒不是老子弃官隐居,而是老子的长寿。据《史记》上载,老子活了160余岁。还记载,孔子死后129年,周政府一个名叫儋的太史出关见秦献公,传说这个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司马迁只是如实地记录下他之前历史的传说,没下结论。虽然史学界有各种学术观点,老子活160余岁是《史记》上实实在在的记录。《论语》中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史记》记载孔子活了73岁,所谓“人过七十古来稀”,所以孔子达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但老子活了两个“古来稀”,老子真是不凡之人。

说了这些古典之据,无非是想劝现代老人把一切看淡些,看破红尘,看透生死,不要将那些小辈之恶镌刻心里,使其抹不掉、挥不去,还是将生命延长、把生活变好作为头等大事。人想长寿,是因为人生难得一回,再则人世间存有美好、留有眷念。若人生能随意而得,生死也就无所谓了。所以,老子能活上160余岁,我以为他的健康钥匙和长寿秘诀正是在于他的心态,在于他的人生修炼。

所谓修炼,即“少私寡欲”。人生在世,无非是名利相诱。但名利与生命相比,哪个更亲切、更重要?若得名声、钱财却由此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更不利?这不是庸俗的“怕死”哲学,而是人生真谛,对这些人生之要害问题,老子想得明明白白,悟得清清楚楚。他一贯坚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知足,才不会受到污损;只有适可而止,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险;如此身体才可久安,生命才可以长存。他告诫人们“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财富再多,你不可能簪久守住;富贵而骄横炫耀,必自遭祸患。他还警告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连圣人都只求吃饱肚皮,不为看着好看。老子如此言,也如此行。他满腹经纶,却坚持“不言而教”,若不是守关人求他写书,恐怕后人连五千之言的《道德经》都看不到了。他既不想立言立名,也不想为仕立业,最后弃官而去,隐居人间,可谓潇洒人生。

所谓修炼,在“抱璞归真”。世界上什么最纯粹、最可爱?老子认为是婴孩,他没有知识,没有欲望,所以也没有烦恼。人世间的一切不幸和灾祸都是知识引起的。知识让人产生欲望,知识越多,欲望越大,欲望到了熏心的地步,人就会利令智昏,追名逐利,相互争斗,相互倾轧,社会就陷入混乱和灾患。他提出“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合德之厚,比于赤子”,这些观点贯穿《道德经》的字里行间,他希望人们返璞归真,像婴孩一样纯朴可爱,无为、无我、无欲。他认为甘守柔弱,就能不争;表现愚笨,就能弃华取实;谦下不争,就能无私无我;弃华取实,就能返璞归真。因此,他的正言若反,进道若退,实是他思想深邃、境界高远的表现。

说了老子,得回归主题,它将对城市老人有何帮助?现代老人们未必熟知老子、阅读老子,但健康、长寿的老人与老子哲学有共通之处,是殊途同归。看看小区那些愉悦、快乐的老人,古稀之年者乃至年近九旬的老人,身体硬朗,谈锋甚健,这与他们的心胸开阔、与世无求、与人无争的心态大有关系。我想,正因为有这心境,有这情趣,有这乐观,才有生命的张力。各位未老将老者,若想要一副强健的身体,保持一个不衰的生命,不妨学学这些老人,这也是我们城市一道真正的风景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