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缘何期盼“新老娘舅”
沧海桑田,弹指人间。
新中国60周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家庭生活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人们发现,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被小家庭所取代,家庭关系单纯且又复杂,人际交往频繁且亦疏远,尤其是居住条件的改善,相对来说,家庭和邻里矛盾不凸显,可当今人们为什么依然期盼“新老娘舅”?
对这样的疑惑,柏万青有自己的思考。她认为,凡是有人的地方,总会有矛盾,不是这样的矛盾,就是那样的矛盾,只不过形式和内容都在变化。她还认为,改革开放后,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发、多样的状况,其中家庭成员以及亲属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不少是先前未曾有的。比如:草率结婚的年轻小夫妻,日子才过了几个月就吵着分手,却又为一只小狗的归属而依依不舍;婆媳关系紧张,只因丈夫胆子太小;家庭财产分割闹得不可开交,兄弟为承担赡养责任多少而你争我夺;亲人债务纠纷、家人房权争议、夫妻猜疑打架,等等,诸如此类,一件件民间纠纷,让不少人觉得“斩不断、理还乱”。
我们只能面对而不能回避,如果回避,家庭的“星星灾火”会酿成“社会大火”,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所以对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尤其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共产党员,柏万青统称为“新老娘舅”。她经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化解了一个家庭矛盾,也为这个家庭做了一件好事;为自己积了一点德,也为国家出了一分力。现在上海每年有20万件民间纠纷通过调解解决。柏万青作为义务调解员,在感到光荣的同时,也自感担子不轻,“我们是做有效劳动,不是无用功,是有效引导、解决纠纷,避免纠纷恶化、蔓延社会。”柏万青如是说。
人心不稳,家庭不稳,社会难稳,当“新老娘舅”,实际是担当“社会调节师”的重要角色。柏万青曾帮助一对母女冰释前嫌:那是2008年9月的一天,有位古稀老人和女儿来到电视台要求柏万青调解,老人名叫于翠花,女儿丁巧3岁时,丈夫得病死了,于翠花没有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女儿养大,供她上学。谁料待女儿谈婚论嫁时,母女间爆发矛盾。遵从母亲的意愿,丁巧与一个并不十分爱的男人结婚,婚后她过得并不幸福,对母亲的怨恨又增至几分。一次和母亲吵架后,她夺门而出,竟出了车祸,肚子里3个月大的胎儿流产了,丈夫也因此跟她离了婚。丁巧觉得自己人生所有的悲剧都是母亲造成的,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愿踏进家门一步,再也不愿喊母亲一声“妈”,于翠花老人伤心透了!
柏万青对于翠花女儿丁巧现身说法,她说起自己母亲生病住院的那段日子,她母亲特别希望她能陪在跟前,哪怕说说话也好。那时柏万青太忙了,没体会到自己母亲的心情。一次,因工作繁忙柏万青去母亲那里迟了,遭到母亲的责怪,柏万青十分委屈,就跟母亲顶了几句。母亲去世后,每每想到这些,柏万青异常后悔,她对丁巧说:“要是搁到现在,哪怕天塌下来我也会守着她。你还有机会,别让自己以后和我一样后悔。”一番贴心的话,使丁巧冰冷的心渐渐地融化了。母亲也理解女儿了,看着母女俩欣慰的表情,柏万青很高兴,珍惜眼前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调解不仅冰释前嫌,有时还会逢凶化吉。2008年,一位曾经绝望的上海男子张志云,因为《新老娘舅》节目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张志云与妻子都是上海知青,在江西一所中学当老师。当地举办联考时,张志云曾冒着大雪奔波于9个中学,积劳成疾。回上海后,糖尿病致使他两只眼睛全瞎了,并转为尿毒症,每个月的药费就要花去6 000多元。张志云觉得自己是一个废人了,不能拖累大家,想自杀。为了防备他自杀,妻子、女儿先后辞了工作,日夜看守。万般无奈时,在别人的建议下,妻子打电话给《新老娘舅》节目组,希望“新老娘舅”劝劝自己的丈夫。对这样的特例,苦口婆心显然不够,必须话题对路,以身说法。柏万青以自己也曾插队在江西的亲身经历与张志云交心,节目播出后观众热泪盈眶,纷纷来电来信,不少人还捐款捐物,张志云老师最终打消自杀念头。“解铃还须系铃人”,心里话有人听,心头疙瘩消除,心气儿顺了,真正说明“人间真情比金贵”,这也是人们期盼“新老娘舅”的一大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