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就恋这方土

就恋这方土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年初一这天,很多乡亲还在被窝里慵懒地留恋旧年的时候,张进来却早早地起床了。算起来,今年54岁的张进来在四马台已当了16年书记。这给生意蒸蒸日上的张进来出了个难题。张进来坚决地答道。听说张进来要撤掉三个矿长,有人急了。一天深夜,几名歹徒持刀闯进他家进行报复,张进来身中9刀被送进医院。张进来如此坚定,支委们将信将疑地同意了。

就恋这方土——记全国劳动模范张进来

大年初一这天,很多乡亲还在被窝里慵懒地留恋旧年的时候,张进来却早早地起床了。穿戴利落后,他径直向村外的后山坡上走去,在一块青石条几上缓缓坐定,掏出一支香烟点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抬眼望去,树梢头的几颗繁星还迟迟舍不得退去,微风中的枝条像是在翩翩起舞喜迎新年的到来。

每年此时,张进来都要像这样,在熟悉的情境下,回忆过去二十四个节气里为乡亲们干了些什么,思索在下一个冬夏春秋里怎样让乡亲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思忖了一阵,他站起身,迎着阳光,矫健地向村里走去——该回去给乡亲们拜年了……

算起来,今年54岁的张进来在四马台已当了16年书记。十几年来,他深深眷恋着这方水土,为这方水土上的人们过上好日子付出了很多、很多……

不做生意当起穷村书记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琢磨怎么致富,而在大山深处靠土里刨食的人却不比山外的人们。几年过去了,山外的变化日新月异,而山沟里人们的生活却变化缓慢。房山区霞云岭乡四马台村就是这样。

此时,已到而立之年的张进来和村里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家务农,终日拾柴、背粪、耪地,没有别的营生。当他看到十里八乡一些年轻人做生意富裕起来,也开始搞起经营。特别是他承包史家营煤矿后,由于经营有方,管理得当,赚了不少钱,成了村里数得着的“大款”。

1989年春节前的一天,乡党委找他谈话,希望他能担任四马台村的书记。这给生意蒸蒸日上的张进来出了个难题。

村里的情况,谁都清楚,不但穷得连个办公室都没有,还欠了几十万元的债务。在这样一个穷村当书记,和自己红火的生意比起来,没有任何诱惑力。

张进来当下没有答应,他要考虑两天。

腊月二十八,张进来早早就坐到老书记任全贵家炕头上,和他商量这书记该不该当。刚唠到正题,73岁的老汉李万伶,双手捧着一张借条进屋找老书记,说想和村里借点钱过年,可欠了一屁股债的村委会哪里还拿得出钱来,失望的李老汉只好噙着泪花走了。看着老人步履蹒跚的背影,张进来心里一阵酸楚。他问老书记:咱村这样的人家还多吗?老书记感叹道:“不少呢!”

张进来沉默片刻,突然对老书记说:“我不出去做买卖了,回村当书记!”老书记猛嘬一口烟笑了:“你小子决定了?”

“决定了!”张进来坚决地答道。“那叔问你,你当这书记为个啥?”“什么都不为,我是这儿土生土长的人,看到咱村穷,心里难受,就想让这方水土变变样,让乡亲们日子好过点!”听了这话,老支书紧紧握着张进来的手,激动得哭了……

让“摇钱树”为乡亲摇来好生活

四马台村原有3座小煤矿,堪称“摇钱树”,经营好了村民受益无穷。可它们被私人承包了,还只负赢不负亏,赢了归自己,亏了归集体。上任不久的张进来决定变变章程,让属于村里的“摇钱树”真正给村民摇钱。

听说张进来要撤掉三个矿长,有人急了。一天晚上,张进来的一位远房表亲,也是个村支委,到张进来家里喝酒,饭桌上掏出两沓厚厚的钱递给张进来,说有人托其转交,还说只要张进来不撤矿长,人家每年分矿上三成股份给他。张进来闻言大怒,将这个支委赶出门外,并在第二天的支委会上郑重声明,无论是谁,只要替人说情,就不配再当支委。

几天后,三个矿长被撤掉。五名大公无私、热爱集体事业的共产党员担任了正副矿长。随后,张进来制定了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机制,规定每个煤矿每年向集体上缴60万元利润,惩处了私分卖煤款、吃回扣、白条顶账、在矿上白吃白拿等一系列坑害集体的人,严查了跑、冒、滴、漏现象,保障了集体利益。

转眼间到了1990年末,村里还清了债务,还剩余20万块钱。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支委们不知道怎么花好,有人说先修路,有人说先盖办公室……

张进来却首先想到的是像李万伶老汉这样的村民能不能过好年。他对大家说:“眼看就要过年了,还是先解决村民生活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吧!”不久,乡亲们每人分得20斤大米、白面,150斤大白菜,20斤油和1吨煤,生活特别困难的还得到200块钱补贴。这些一年到头见不着细粮、看不见钱的乡亲们,激动得掉下了眼泪,大家觉得过上好日子有希望了。

张进来大刀阔斧地整顿煤矿,妨碍了个别人的利益。一天深夜,几名歹徒持刀闯进他家进行报复,张进来身中9刀被送进医院。一家人焦急地守候在他床前。一对年幼的儿女流着眼泪喊着“爸爸!爸爸!”。年迈的母亲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地念叨着:“儿呀,你可不能丢下我们不管!”一向顺从的妻子早已哭成泪人,忍不住埋怨道:“外边发财的事说扔就扔了,为了大伙差点把命搭进去,要真有个三长两短,一家老小怎么活呀?以后这个书记咱不干了!”妻子的话使张进来陷入了沉思,他动摇了……

可就在张进来住院的这段时间里,村里的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从百十公里以外的家里挤公共汽车到县城医院来看望他,张进来又感动了。这天,李万伶老汉双手捧着给自己刚断奶的小孙子攒下的3斤鸡蛋,来到张进来的病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进来呀,为了大伙你受委屈了!四马台村不能没有你,乡亲们盼望你早点把伤养好,早点回去呢!”

望着李老汉,张进来又想起3年前的那张借条。老书记的话也回荡在耳边——“你当这个书记为个啥?”是啊,张进来有千百条理由说服自己就此不干,可他却忘不了自己曾说过的话——让村子变变样,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干!一定要干下去,哪怕把命豁上!抱着这样的决心,伤还没好利落,他就回到村里忙起来。

1997年,听说邻乡几个煤矿每年产值是村里煤矿的好几倍,张进来前去调查,发现人家的煤矿不仅规模大,设施、技术也先进,而村里的煤矿只顾低水平开采,从来没有搞过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无论从规模、设施还是技术上都和人家相差甚远。张进来和支委们商量,决定扩大煤矿生产规模,改造设施,提高技术水平,创出更好效益,让煤矿这棵摇钱树为乡亲们摇出更多的钱。

他从山外找来专家探储量、搞测算,进行科学规划。听专家说煤矿改造后能挣大钱,众人都乐坏了,可一造预算却傻了眼,把3个煤矿改造成高产量的现代化新矿需要近千万元。大伙沸腾的心一下子又凉了。

有人劝张进来:“要不算了吧,就像现在这样一年弄个百十来万得了。”可张进来坚持要改造,他说:“我保证,这钱最多3年准能收回来!”张进来如此坚定,支委们将信将疑地同意了。可这么多钱到哪儿去找呀?村里积攒下来的钱也就够多一半,剩下的怎么办?张进来东奔西走借了些钱还是不够,情急之下一个大胆想法在他脑海诞生,实行股份制,家家都入股,赢利按股分红。他把想法和盘托出,赢得村民支持,大家争相入股。2002年,股民们正式受益,每股红利880元,乐得嘴都合不上。

“以黑养绿”走持续发展之路

1993年,村里煤矿效益不错,纯挣200万。这200万干点什么?出山建厂还是投向农业?张进来琢磨不定。

不久,在一次科普知识讲座上,张进来知道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名词,明白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联想到四马台村,虽然说现在有煤矿,收入连年增加,但煤是不可再生资源,挖一点少一点,总有挖完的时候。挖完了,又没发展别的,到那时就是死路一条。于是,张进来想,应该用煤炭这不可再生资源挣来的钱创造出一些可再生资源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在这时,他听说河北涿鹿有人种杏树发了家,就一个人跑去考察,真是大开眼界,那儿到处种的都是杏树,一亩地光卖杏仁一年就能挣几千块钱。张进来动心了。后来他召集几个人又去了一次。大家听果农们介绍杏树既抗风又抗旱、适合山区生长时,都兴奋起来。回来后,张进来集中众人智慧,果断提出了“以黑养绿”战略。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种老玉米,亩平均产量500斤,1斤4毛钱,收入200块钱。栽杏树,每亩80到100棵,三四年进入盛果期,1棵树产2斤杏仁,1斤20块钱,收入4000块钱。”听了这笔账,乡亲们想通了,自觉地投入到种树中。为进一步调动大家种树的积极性,张进来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全村分成6个农场,制定了奖惩措施:栽植1棵杏树,给5块钱,以成活为准。超栽1棵奖6块,亏任务1棵罚7块。

经过3年精心栽培,一棵棵杏树渐渐长大,花开时节,四马台满山都是舞动的玉带,遍野飘香,茁壮成长的杏树孕育着新的希望。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令张进来头疼的事情。

1995年6月,他发现许多村民在杏树周围种的玉米密密麻麻长到了6尺来高,不仅把杏树遮挡得严严实实,不利杏树光照,还与杏树“争食”,导致杏树缺失水分、养分,这将危及杏树的健康生长。张进来迅速作出决定,把所有遮挡杏树的玉米立刻砍掉。

听到这个消息,种下这些玉米的人急了,纷纷到村委会抗议:“不让种玉米,种什么?”张进来没有当场回答,第2天从林业局买来500斤黄豆种,召集村民代表开现场会。张进来说:“黄豆的根瘤菌能肥沃土地,秸秆长得矮,不影响杏树的日照,秋天把它埋到地里,还能改良土壤。玉米秸秆高,不利杏树采光,也不好压进地里,只能就地烧掉,万一再把杏树烧了,实在得不偿失。”大家觉着张进来说得有理,都尝试种起黄豆。从此,地里没了高秆作物,光照充足了,土壤肥沃了,杏树长势非常喜人。

1999年春天,辛辛苦苦种了几年的杏树就要挂果了,张进来又作了个大胆决定,把树估价后分到各家各户,把集体应得的利益都分给村民。他给这种种树阶段集体花钱、集体管理,挂果期间个人管理、个人收益的方法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集体搭台,个人唱戏”。

可几年来,村里人光顾种树,谁也没准确统计过种了多少,怎么分?这可难为了张进来。结果,他带着党支部、村委会20多人,在5千多亩山坡地上愣是转了整整7天,才把种了多少树查清。就这样经过多年辛勤努力,四马台拥有了97%的林木覆盖率,它不仅让村民钱袋鼓了起来,还给子孙留下了宝贵财富。

“借绿兴旅”开辟致富新路

种了几年树,山绿了,水清了,空气好了。但这还不是张进来的最终目标。他看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休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山区发展休闲旅游业前景广阔,而四马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京西南第一高峰白草畔,以及漫山遍野的草地、森林、果树。“借绿兴旅”大有可为,便把目光又盯在了发展旅游业上,要让旅游业像种杏树一样,成为村里的又一个支柱产业,成为乡亲们致富的又一条大路。

说干就干。1997年,村里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以白草畔为龙头,鲲鹏峡谷为重点的自然风景区。1998年,四马台迎来八方游客,当年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万元。随后,又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3年,投资1700万元,对108国道通往白草畔山顶全程26.7公里的路面进行了水泥硬化,路两侧进行了美化和绿化。在村内村民居住路段安装了7华里路灯,实现了亮化工程。为了提高旅游接待档次和能力,村里盖起三星级标准的腾马大酒店,建造了洗浴中心和商业街。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个腾马大酒店远远满足不了接待需求,于是,在村里统一规划下,村民在家搞起了民俗旅游接待。目前,有42户家庭成为了民俗旅游专业户,民俗旅游业已经成为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乡亲们的腰包变得更鼓了。

2003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一名住在民俗接待户家里的游客,夜里上厕所时不慎把脚扭伤,连夜被送往医院。处理完事情后张进来很有些感触。村里大部分房屋太破旧了,更没有干净、方便的厕所,这样的条件怎么能跟上现代化旅游业的发展呢?于是张进来和支委们商量,利用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力量进行旧村改造。一来可以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二来可以美化生态环境,三能满足旅游接待的高标准需求。得到大家认可后,2004年6月10日,四马台村旧村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如今,四马台村已经建起100栋高标准的别墅,到今年9月底完成全部286栋别墅的建设任务,届时所有村民都将住上漂亮的别墅。

看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楼房,眷恋着这方水土的张进来喜上眉梢:望着四马台由一个穷村变成了富裕村庄,一心造福乡亲的张进来豪情万丈。他又有了新的追求,那是一个更大的宏伟目标:利用5年时间,使全村各项产业总收入达到5个亿,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两万。

让我们祝愿张进来,祝愿他为眷恋着的这方水土写下更美丽的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