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读稿子与会风、文风
当记者,经常要听会,从中发现新闻线索。听久了,很想议论议论会风,比如与会者怎么说话、怎么读稿子;还有文风,即新闻媒体怎么报道。
上周,听的是一个重点提案促办会。会议开到半途,男声唱主角的会场里,忽然响起一个女声,令人耳目一新。那女声清亮更兼抑扬顿挫,自我介绍是律师,说的话里还蛮有“料”的。可没听几句,就觉得不对劲:怎么她说话像在朗诵稿子啊?我忍不住站起来,朝声源方向看,发言者手里并没什么稿子。更有意思的是,发言当中,主持会议的冯国勤主席与她有一问一答的互动,冯主席以正常的语音语调插话,而她的回答依然像在朗诵稿子。有人咕哝:“律师这样说话,怎么帮人打官司啊?”我则想起小学里的某一任语文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要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总算听完这个特别的发言,我竟有如释重负之感。会后一直在琢磨:是什么原因,使人不会好好说话了呢?
不会说话,还有一种更常见的表现形式:发言者埋头猛读早已人手一份的发言稿,明知只需扼要地讲些关键,然后让与会者详见手中的打印文字即可。比我更资深的一位同行,一言以蔽之:“即兴说话容易出错,照本宣科最安全。”
为什么很多会议有催眠效用?不就是因为其间充斥了“安全的废话”嘛!
上上周,听的是政协常委学习培训会。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并讲话。没想到,俞书记手里拿着为他准备好的稿子,字正腔圆地读了整整半小时。正当我等以为无甚新意之时,忽听俞书记道:“稿子嘛,念完了……我估计这里头都符合中央的精神。”台下笑声四起。他接着说:“冯国勤同志老要我脱稿讲几句,我就讲讲吧。”此后,全然听不见一句空话套话,推心置腹讲了整整半小时。
曾有一位当领导的朋友发言后询问:“效果如何?”我老实回答:“一念稿就死板,一讲话就鲜活。”可不,俞正声在政协讲话,先前已有过两次,连同这次的后半小时,都由于脱稿而相当有个性、精彩。
我最早一次听俞正声讲话,是他来上海履新不久,在上海作家大会上。很多作家之前得了新市委书记要到会的风声,纷纷赶去听报告。谁知,书记读了作协准备的稿子。直到半年后的今天,还有作家在猜测:是不是因为他站到了演讲台前,而不是坐着,就没法脱稿谈笑风生了?
关于领导出席讲话的新闻稿,最叫人看不懂的是,明明在现场听到领导讲的是有血有肉的实在话,第二天见报的却往往是被剔去了血肉的、抽象成了概念的官样文章,电视新闻更发噱——只见领导的嘴在动,声音却是播音员念的统发稿。更没有道理的是,有些话领导并没讲过,却可以白纸黑字地统发。
常有政协委员读者告诉我:同样一个会,你们报道的市委书记、市政协主席讲话跟别家媒体报道的大相径庭,“看你们写的,那些领导和他们的讲话,其实蛮有意思的嘛!”我说,领导讲得生动,我们只需如实报道出来,就是一个个像样的头版头条。
但我也检讨,那篇独家报道《上海作家奔俞正声而去》并没做好。本来只要写足标题的意思,哪怕再短小也精悍。可我当时在文中添了一段俞书记对上海作家提要求,亦即作协准备的那稿子的精简版(足本自有各家媒体统发)。事后再读,真后悔这样的画蛇添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