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语褒贬廉与贪

巧语褒贬廉与贪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云南对联中有几副赞颂清官、讥讽贪官之作,其立意堪称典范。这些对联无论褒贬,一直引发后人深思。路南全县各界联名上告,要求当局严惩不贷。在各界民众的强烈要求下,云南省政府对许撤职查办。“去思碑”挖掘出土后,石林县将此碑作为“廉碑”与贪官许良安遗臭碑共同立于县文化馆内,起到廉洁从政的警示作用。与遗臭碑楹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昭阳、富源的清官亭楹联。李恩光便以青石为质,再立新碑于胜境关,名鬻琴碑。

4.巧语褒贬廉与贪

历代以对联品评人物的事迹并不少见。但云南对联中有几副赞颂清官、讥讽贪官之作,其立意堪称典范。这些对联无论褒贬,一直引发后人深思。

(1)路南县贪官许良安遗臭碑

耳闻群怨载道,足乱手忙,已觉置身无所,易服以行,冥冥如脱网之獐,三只脚本领非凡,不畏长途之苦,倘曹孟德能遇此人则潼关一役何庸割须弃袍,方其下车伊始耀武扬威县长俨同省长;

目睹众怒形色,心惊胆战,不免负隅窥视,饱囊落荒,累累如丧家之狗,两条腿功夫出众,堪称斯世之冠,使孟尝君得逢彼辈便函谷三更焉用鸡鸣狗盗,及至出城遁走销声藏迹大人竟是小人。

此碑现存于石林县(原名路南县)文化馆内。青石为质,高1.71米,宽063米,正中楷书题曰“路南县贪官许良安遗臭碑”,两旁寸楷工书“遗臭碑简记”,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一月十日路南县各机关暨全体民众立”。碑文写道:“古无有为贪官立碑者,有之,自路南始。夫流芳遗臭,皆有人为,分道扬镳,亦各有别。其人而为流芳也,则碑从而芳之;其人而为遗臭也,则碑从而臭之。其碑同其所以利民害民者则各异。路南县长许良安者,实我邑空前绝后之贪官。去不有迹,何以惩前,臭既永遗,允堪毖后……然其在县一切卑污阴险劣迹,实有足以遗臭万年者,若不为之刊碑勒石使垂永久,何以抒众愤而戒后人也。爰为之记。”许良安是1943年的路南县长,上任伊始,此公便横行乡里,鲸吞田赋,民愤极大。上任不到半年时间,许良安就用贪污、乱收费、乱罚款等手段将“国币”150余万元,约为当时县财政收入的一半,占为私有。时值抗战,路南县中学师生游行请愿,宣传抗日,反对内战,争取民主,反对专制。许良安于1943年11月23日出动军警,撕毁抗日墙报,抓捕进步师生。当广大师生到县政府请愿时,许又指使手下杀伤师生十余人。路南全县各界联名上告,要求当局严惩不贷。在各界民众的强烈要求下,云南省政府对许撤职查办。听闻要被查办,许良安两次潜逃,均未得逞,后在深夜化装出逃,终于侥幸出城遁去。故联中嘲其:“易服以行,冥冥如脱网之獐”,“两条腿功夫出众,堪称斯世之冠”。闻一多先生曾称此事件为“路南的小五四运动”。

另外,2007年8月,石林县挖掘出土清代“去思碑”。“路南知州陈公先溶去思碑”简称“去思碑”,原立于州城北门城墙脚,1958年拆除城墙时“去思碑”断裂成两截,一截被移做县城西北街碾米房垫石,另一截不知去向。2007年8月3日下午,“去思碑”另一截断裂的碑石在鹿阜镇西北街一民居建筑内近1米深的地下挖掘出土,断裂成两截的“去思碑”合二为一,重见天日。据史料记载:陈先溶为四川人,清光绪十三年至光绪十六年(1887~1890年)在路南(今石林县)任知州,在任三年。三年期间勤政爱民,廉洁自律,带领路南百姓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严厉打击活动于路南境内的匪患,整治社会治安秩序,确保了州境的安宁;先后筹划、筹资修复了文庙、武庙、魁阁等文物古迹,深得民心。离任后百姓们为颂扬陈先溶的功德,旌表思念之情,在州城北门墙脚竖立了“路南知州陈公先溶去思碑”。“去思碑”挖掘出土后,石林县将此碑作为“廉碑”与贪官许良安遗臭碑共同立于县文化馆内,起到廉洁从政的警示作用。

(2)昭阳清官亭对联与富源清官亭对联

与遗臭碑楹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昭阳、富源的清官亭楹联。这两副对联评点官员是为了赞颂清官。昭阳区清官亭楹联如下:

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

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

此联一说为清朝咸丰乙卯举人饶起孝为昭阳区清官亭题。另一说为清光绪进士谢文翘所撰。二人生卒年代均不详。清官亭原名“三多塘”。嘉庆十三年(1808年),陕西三原举人王禹甸任恩安县令。当时的恩安县人口数万,而城里仅有两个容积不大的水塘从城郊大龙洞引水储存供居民炊饮濯洗之用。王禹甸上任后,带头捐资并倡导绅商集资,于城北选址兴建新的蓄水池。“令甫下,民争之,阅五月而池成。既乃建庙以祀龙神,前列船房,左立仙阁,池中砌石架为歌台。”池成,王禹甸为它取名“三多塘”。嘉庆十六年(1811年)夏昭通大旱,城内另外的两个池塘已经干涸,幸好“三多塘”还存有水可解居民之需。此时,王禹甸已经离任。老百姓为感念王禹甸修“三多塘”的功德,不约而同地将“三多塘”改名为“清官亭”,以此纪念他。

富源清溪洞清官亭的两副对联:

清官落落古今少,

溪水滔滔日夜流。

古洞千层盘政绩,

清溪一曲映臣心。

据清代编《富源县志》记载:清溪洞在城西一里处,洞深六七里,洞前有一条小河流过。从洞口往里,曲折盘旋,形成三层高台,古代又称为三台洞。洞前的清溪上有桥,桥两侧有佛阁、亭子。亭名“清官亭”,亭内的碑上列有在富源为官清廉的人的姓名。之所以在此地建清官亭,是因清溪洞有一个奇怪的自然现象。洞前流过的河水混浊,而洞中流出的溪水却清澈见底。据清平彝县令(富源县原名平彝县)孙士寅的《游清溪洞》一文载:“岂知清溪水,石激势磅礴。流入大河中,仍然分清浊。”清浊分明,故于此立清官亭。

正是这位孙士寅县令受到清官亭的影响,给富源又留下了鬻琴碑。此碑立于清康熙年间。孙士寅为浙江杭州钱塘人氏,康熙四十五年至康熙五十一年(1706~1712年)他在平彝任官六年,为官清廉。离任时,他竟无返乡路费。百姓自发给他捐助费用,但孙士寅分文不取,卖了随身带来的古琴作盘缠。他走时,百姓结队送他到十里外的胜境关。他走后,百姓在石龙寺前勒石立“遗爱碑”,褒其美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李恩光编修《平彝县志》看到这段事迹,便去寻找此碑。当他在胜境关找到碑石时,碑文因碑石为砂石,加上年代久远,字迹已经不清了。李恩光便以青石为质,再立新碑于胜境关,名鬻琴碑。20世纪60年代石碑被毁。1987年胜境关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人们根据王嘉谷先生的照片,再次新立鬻琴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