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胭脂河畔的沉思

胭脂河畔的沉思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荡舟在“南京小三峡之称”的胭脂河谷中,触景生情,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之中。胭脂河,不论是历史的传说还是科学的测定,两岸石头呈胭脂色,称其为胭脂河是名副其实的。这段文字记述了开凿胭脂河的功绩,是赞美李新的。朱元璋微服私访中调查,得知修凿胭脂河死民万人之多,为减轻民怨,将其杀之。朱元璋因李新修凿胭脂河引起民怨,是李新杀身之祸的又一种说法。

胭脂河畔的沉思

全国叫胭脂河的河流不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沉思最多的是江苏省溧水县城郊的那条胭脂河。

从溧水县城西行约4公里左右,来到江南丘陵地貌特征明显的山丘地带。冬日里山丘上的树木灌木乔木大多叶子枯黄,卸下浑身的披挂,裸着枝干,接受天地之灵气,蓄势待发地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坠落的枯叶软绵绵地落在林间,行走其上如在海面地毯上。一排排的松树,一簇簇的松林,绿满全身,鹤立鸡群般屹立在黛灰色的林相之中。不甘落后的茶花树等常绿乔灌树木,绿油油的叶片间开着不少红色的花朵,给寒风中的江南冬日,增添了春的生机。地上的草枯黄了,人工栽植的草皮,爬在地面上,躲避着寒冷的袭击,泛着绿色。冬日的胭脂河岸、山体上、林草植被上,被一层厚厚的白霜覆盖着,如少女脸庞上涂抹上了均匀的晨霜,白净而端庄。

一片丛林中,不锈钢护栏依河谷而圈,形成一条峡谷——胭脂河谷,谷底流淌着绿莹莹的胭脂河水。站在峡谷上的索桥眺望,有“南京小三峡”之称的峡谷深约30多米,谷底宽约10多米,两岸石壁缝间野草带刺,岸顶树木参天。谷中之水由南向北流淌,谷如刀劈斧砍,一看便知是人工开凿而成。淡淡的雾霭轻声细气地吟唱着,随着冬日早晨的阳光慢慢地散了。微风带着冬天的寒气拂面而过,人们不由自主地掩掩敞开了的衣襟,拢拢松开的围巾,极目远眺,恍然中穿越600多年的历史空间。

胭脂河原址处本没有河,现在的胭脂河河床所在山岗,史书上称:“石有胭脂色,故名胭脂河。”明王朝建都南京后,朱元璋称:“两浙赋税漕运京师,岁费浩繁。”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设一个沟通苏南水系的运河,使粮船等从太湖经内陆直达南京。从溧水的洪蓝埠向北开凿一条十五里的运河,把白臼湖水系的水与秦淮河上游的沙河口相连接,就实现了北通长江、南接太湖的水域大沟通,实现了朱元璋的宏伟战略意图。

胭脂河是“石缝中开出的运河”,工程十分艰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民工叫苦连天,许多官员束手无策。公元1392年,朱元璋派崇王侯李新到溧水“督视有司开凿胭脂河”。胭脂河的开凿是在石头山岗上进行的,当时虽有火药,但主要用于军事,用于水利工程的还没有先例。李新用都江堰开凿石堆的火烧水激的办法来开凿。先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用麻嵌在缝中再浇上桐油,点上焚烧,待岩石烧红后,用冷水击之,然后层层剥掉石头。从1392年开始,近36万民工采取一次次焚石,一次次用水激,一层层地剥石,两年时间的努力,深30米、底宽10多米、长15里的河床终于开凿成功。在开凿运河中,聪明的工匠们还巧妙地在两处地势高、石质坚硬地方修建了“天生桥”。说是“天生桥”,并不是石灰岩被水溶蚀而成的天然桥,而是在人工开凿时,下凿石以通舟楫,上方保留石头相连作桥梁。凿河中没有因施工作业而中断两岸交通,又省了石料开凿,省时省工。这种人工作业而形成的“天生桥”,成为我国人工架设桥梁的一种特殊类型。当我们在寒风中乘船在人工运河中从“天生桥”下而过,俯视涛涛运河之水,仰视高34米、宽9米的北天桥时,对600多年前水利人的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隆冬的苏南,阳光洒在胭脂河两岸。游人不多,略显冷清的河谷中,偶尔有鸟儿惊飞,发出几声尖叫。徜徉在胭脂河两岸,倚栏远眺远处的太湖。荡舟在“南京小三峡之称”的胭脂河谷中,触景生情,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之中。

为什么把人工开凿的这条运河叫做胭脂河呢?36万开凿民工,大多来自苏、浙等省。人们背井离乡,苦不堪言,民工的泪水,把两岸的岩石浸泡成胭脂色,故称其为胭脂河。开凿工程历时两年多,死民工万余,死者的血肉之躯,将山岗石头染成了胭脂色,也称胭脂河。运河开通了,金陵发达了,秦淮河的脂粉弃北南下,落到了运河两岸,还称为胭脂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河两岸的石头中,含有铁元素,铁被氧化后呈胭脂色。胭脂河,不论是历史的传说还是科学的测定,两岸石头呈胭脂色,称其为胭脂河是名副其实的。

河开通了,工程的总指挥——督司李新却倒下了。不是疲劳而死,而是被诛杀,被皇帝朱元璋诛杀。是因为腐败,还是其他?谜团扑朔。李新跟随朱元璋多年,在建立大明王朝中屡立战功,被封为崇山侯。李新是在胭脂河开工建设后工程进展不顺利时,由朱元璋钦点的总指挥。《明史•李新列传》述:“26年,督有司胭脂河于溧水,西达大江,东通两浙,以济漕运。河成,民甚便之。28年以事诛。”这段文字记述了开凿胭脂河的功绩,是赞美李新的。何故而被杀,并未讲出半点缘由来。对于李新的诛杀原因,《溧水县志》述:“李新尚私于民家,焚石凿之,役而死者万人。太祖微行至,立诛之,以报死者。”朱元璋微服私访中调查,得知修凿胭脂河死民万人之多,为减轻民怨,将其杀之。这种提法,就是当今人们常说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味道。朱元璋因李新修凿胭脂河引起民怨,是李新杀身之祸的又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高淳县志》有所记载:“有严氏者,虑损其田,以女贿侯,故迁其路,侯坐极刑而死。”用现在的观点,李新是工程建设征地拆迁,选择开凿路径时接受色情贿赂而被诛杀。李新是否犯有以上三个罪行,是否罪不可赦?今人已无法考证。运河修起来了,总指挥被当权者杀了,这却是确凿事实。

36万之众,历时两年,疏通胭脂运河,以通于浙。成河十五里,死人万余,诛杀一督司。

胭脂河,一个美丽的名字,但由此引发的李新之死,谜团重重,留给人们无尽的沉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