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呼伦贝尔行

呼伦贝尔行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爱你,呼伦贝尔大草原”,一首赞歌唱出这片草原的雄宏与壮美。呼伦贝尔大草原,成了心仪已久的向往。辛卯年中秋的一天,我们来到呼伦贝尔,一头扎进草原的怀抱。呼伦贝尔草原,中国最好最美的草原之一。出国门,由俄方后贝尔斯克铁路上行85公里即可到达博尔贾,从博尔贾到蒙古国的额伦察布、乔巴山和塔木察格布拉格。由于木桩设在两国边界处,人们习惯称其为国门。在呼伦湖东南250公里处有一个贝尔

呼伦贝尔行

“我爱你,呼伦贝尔大草原”,一首赞歌唱出这片草原的雄宏与壮美。呼伦贝尔大草原,成了心仪已久的向往。辛卯年中秋的一天,我们来到呼伦贝尔,一头扎进草原的怀抱。

草原秋曲

秋天的呼伦贝尔草原,春夏时节的碧绿在秋风中悄悄改变着色彩。

从飞机的舷窗下望,草原似一张硕大无比的米黄色地毯,一望无垠地铺到天边。来不及变色的植物,绿的、红的、黄的,成了这张大地毯的点缀。山川似叶面,河流似根茎,草原像无数棵大树的组合,似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画。村镇、城市的楼宇像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积木块堆积在草原深处。笔直的公路,蜿蜒如蛇的河流,在直与曲的交融中,演绎着草原的圆舞曲。

乘车在草原上飞驰,又是另一番美丽。经过初春严寒、夏日燥热的历练,牧草在秋风中轻轻摇摆着身躯,向人们点头微笑。草高尺余,若躺在草原的怀抱,软软的草地,牧草覆盖了全身,人仿佛置于金丝纱帐中。远处传来的牧童的歌声,如天籁之音,在草原回荡。秋天是收获牧草的时节,割草机割下来的草,在草原上晒干后,搂草机将其卷了起来,打成1.5米左右直径的草捆,堆放在草原上。草原像收获过的麦田,根茬像梳过般平整。一垛垛牧草,圆柱形的草捆分布在草原上,如农人麦田收割的麦垛。一台台拖拉机,将牧草收集起来,堆成大大的草垛子,为过冬的牛羊准备充足的饲料。

呼伦贝尔草原,中国最好最美的草原之一。白色的风力发电机群,慢条斯理地转着,把草原的风变成电,送进城镇、毡房。成群的奶牛、羊子悠闲地吃着草。牛群羊群中,不见挥鞭放牧人,偶尔,一辆摩托车搁在草原一隅,那是牧人放牧的坐骑。向导小蔡告诉我们,现在放牛羊大多已不靠骑马了,靠摩托车、汽车。许多牛群、羊群,由头牛头羊引导,早晨群体出去吃草,吃饱了又领着回来。一户牧人有几百只,甚至上千只牛羊。牧人只要使自己的牛羊不出自己的地界就是了。黄昏,牛羊“哞哞” 的叫声和牧人的喊叫声,组成了牧归的乐章。西斜的太阳,把整个草原染成了一片金黄。牧人的毡房里,传出嘹亮的歌声,草原在哪里?在你的心里,在你的歌里,在朋友的聚会里……

国门变迁

满洲里就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秋日的满洲里被金黄色包裹着。

满洲里是个副地级城市,人口23万,面积730平方公里,虽在呼盟辖区,却不属呼盟管,而归自治区管,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在蒙古语中意为“旺盛泉水”。上世纪20—30年代,满洲里是中共与共产国际的红色通道,40年代苏军从此打响了支援太平洋战场的第一枪,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大量军事物资运往前线,建国初期,满洲里作为我国外贸通道,有力支援国家建设。1992年,满洲里是国务院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满洲里北邻俄罗斯,西连蒙古国,是中国最大陆路口岸,被誉为北疆明珠。在满洲里——这座充满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城市,变化之大,世人皆称。走进满洲里口岸,国门的变迁,很能说明这些年边疆的巨变。

现在的国门是2008年建成的,长105米,宽46.6米,高43.7米,过桥高16.9米,总建筑6000平方米,为后工业时代建筑风格,国门顶上,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国门耗资8200万元,是4A级国家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与国门对面不远处蓝底白字的“POOONR”的俄罗斯国门相比,形成极大的反差。站在高大的国门二层眺望,对面俄方是赤塔州的一个小城镇。两国界碑之间,有近百米宽的隔离带,用铁丝网隔开。国门下的铁路上,不时有铁路货运列车穿梭于两国之间,进行着繁忙的边贸运输。出国门,由俄方后贝尔斯克铁路上行85公里即可到达博尔贾,从博尔贾到蒙古国的额伦察布、乔巴山和塔木察格布拉格。沿博尔贾铁路北上,可达石雷斯科耶与西伯利亚相连处,由此东行可直达海参崴进入日本海。西行经赤塔,伊尔库茨克进入俄罗斯。

最早的国门建于1900年。俄国人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至我国边境,铁路进入我国后改称“东清”铁路。两国间的界限标志是铁路左侧竖一木桩,木桩上用俄文写“萨拜喀尔省铁路交界”字样,铁路右侧竖一根木桩,上面钉双头鹰图形。两木桩的位置在现在的后贝尔加斯克西的马克赤也夫斯克附近,距后贝尔加斯克7公里。由于木桩设在两国边界处,人们习惯称其为国门。

第二代国门建于1920年,当时的中苏两国国界线实际上已经从马克赤也夫斯克附近南移到十八里小站,现为后贝尔加斯克(向中方移动)。第二代国门为木质拱形门,门额上书有“中苏门”字样。其位置在今后贝尔加斯克车站对面苏方边防检查站内,距现边境线约300米。1929年苏方将十八里小站单独占领,“中苏门”于1949年被苏方拆除。

第三代国门建于1968年,建的是一个检查桥。铁木结构,主体用铁轨焊接而成,桥身漆为绿色,两侧的护栏镶着木板,正上方嵌有红色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十个大字。桥身两侧各有一架铁梯,沿梯而上可以站在桥上俯视过往车辆,桥形状似“大门”,是口岸铁路的门户,人们也称之为“国门”。

第四代国门建于1989年,高12.8米,宽24.45米,外表用2000多块、0.5平方米的青灰色花岗岩石板镶嵌而成,国门上悬挂着直径为1.8米的国徽,并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国门下方有宽、准轨铁路各一条通过。国门北侧是原公路口岸,满洲里新公路口岸建成后,原公路口岸停止使用。2007年第四代国门拆除。

边防口岸管理者,将前四代国门,用同比例实物复制在第五代国门一侧。站在第五代国门前,远眺国门内外,感慨油然而生。第一代国门,俄国人栽设,简陋,而且全部是俄文,没有任何中国字样的文字标志。第二代国门,苏联将国门设置在中方境内,强占了中国不小的地盘。自豪的是第三代以后的国门,建筑风格越来越现代,体量越来越大,远远超过对方国门。高大伟岸的国门,后边是一个日益强大的,立于世界之林的伟大祖国。一个不被小视的强大的民族,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回了,国人站在国门前感到无比自豪,似乎听到一个民族铿锵前进的历史脚步声。

呼伦湖的沉思

呼伦湖又称达赉湖,我国第五大湖,内蒙古第一大湖,湖水水面23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7米,最大水深8米左右,蓄水量138亿立方米。湖水的补给,主要靠天然降水和河水补给。克鲁伦河、乌尔逊河、达兰鄂罗木河河水的注入是湖水的主要来源。呼伦在蒙古中意为水獭,因历史上湖水中曾盛产水獭而得名。达赉,蒙语中意为海。在呼伦湖东南250公里处有一个贝尔湖,与呼伦湖成为姊妹湖,两湖之间靠一条乌尔逊河相连,水大时两湖就连成一体,乌尔逊湿地就变成湖面。关于这两个湖,流传着动人的传说故事。有一年草原被风妖和沙魔侵袭,牧人无法生存。天鹅王国派两名武艺高超的天鹅,分别化名为呼伦和贝尔,与风妖和沙魔搏斗。风妖沙魔被制服了,两个天鹅分别化作呼伦和贝尔两湖,滋润草原。还有个传说,呼伦和贝尔是一对情侣,女的叫呼伦,男的叫贝尔。女的聪明美丽,漂亮绝伦。男的善骑能射,果敢坚毅。两人恩爱幸福地生活在草原上。妖魔莽古斯为夺呼伦之美,带着两颗碧水明珠,吸干河水,肆虐草原,抢走呼伦姑娘。呼伦为了草原,假意取悦莽古斯,欲要一颗碧水明珠。当呼伦得到这颗明珠后,毅然将明珠置于口中,自身化作茫茫碧水。贝尔在与莽古斯决斗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用箭射中莽古斯的心脏,得到又一碧水明珠,当他得知呼伦为救草原苍生化作湖水后,吞明珠而饮,也化作一泓碧水。草原人为纪念他俩,把两个湖分别称作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贝尔在草原人的心中是爱情湖,也是这一草原的称谓。

我们到达呼伦湖时已是上午10时,站在湖边极目眺望,不一会儿心情就沉重了起来,湖面上丢弃的废旧饮料瓶、袋比比皆有,蓝藻等沿湖漫布,湖水浑浊。湖区内百余米内,山地跑车、赛马场扎堆之地,不时有摊主招揽游人跑车和骑马。一条木栈道约有300多米,一侧插着彩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从湖的浅滩处伸向湖内,木板搭起来的码头,气垫小船方可开行。湖的纵深处,牧渔人身穿皮衣,水深才没及腿弯。据向导介绍,过去湖水深超过10多米,现在5~7米,湖面缩小不少。降水减少,工农业用水增加,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开发,耗水量大增,湖水减少,呼伦湖正面临面积减少的危机。呼伦湖——我国北方众多民族崛起的地方,成吉思汗真正起家的根据地,建立向南及中亚、欧洲的空前宏大的帝国的地方,现在却面临水危机了。

额尔古纳

额尔古纳是个城市,中国行政区划中的县级市,属呼伦贝尔盟管辖。额尔古纳是条河,一条中俄界河。

额尔古纳河在《旧唐书》上称望建河,在《蒙古秘史》中称额尔古涅河,在《元史》中称也里古纳河,在《明史》中称阿鲁那么连,清代开始称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长1608公里。1689年,清朝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该河成为中俄界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的海拉尔河,流经满洲里市东北20公里处始称额尔古纳河,在额尔古纳右旗和哈达附近,额尔古纳河与石勒河汇合后,称黑龙江。额尔古纳在蒙古语中是“奉献”之意。公元一世纪拓跋鲜卑在此长期居住,隋唐时期蒙兀室韦部落在此生息,公元十二世纪成吉思汗在此厉兵秣马,统一蒙古高原诸多部落,创造了元王朝。额尔古纳地区是蒙古民族的摇篮。

沿额尔古纳河右岸而行,在巴尔虎蒙古部落园稍作停留,用过午饭后出发,我们用5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室韦镇,到达已是掌灯时分。在阵阵秋风的吹拂中,一路领略着天骄之地的美丽和富饶。室韦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如今这里的主体民族却是汉族和俄罗斯族。天色已晚,草草吃了晚餐,就下榻在木刻楞房的民舍里。清晨,天刚麻麻亮,我就一骨碌爬了起来,迎着晨曦在镇区街道上溜达。室韦镇区不大,清一色的俄式建筑,方方正正的街道,纵横交织的路网。街区是沙石土路,还未铺上柏油。镇上行人很少,外来的游人,不时被犬吠声惊得慌忙一跳。农家的院子很大,没有院墙,1米多一点的木质篱笆是户与户之间的隔墙。圆木叠摞成的房子,高高的屋顶,被涂上红色。室内是木地板,俄式家具,白色的墙壁上挂着织成的画毯。高鼻梁,黄头发,蓝眼睛,着裙装的俄罗斯族妇女,在院子里忙碌着。也有俄式建筑,主人都是地道的汉族人。在这里多了几分异国情调,不经意间,你会认为走进了俄罗斯的某个村庄。

上世纪30—40年代,原苏联自然灾害频发,许多苏联女青年越过边界嫁给中国汉族人。中国青年的勤劳朴实打动了俄罗斯姑娘,形成了一股俄罗斯姑娘嫁中国郎的热潮。从此在室韦等中苏边界地区形成了一批华俄组合的家庭,也就形成了中国境内的俄罗斯群落和俄罗斯文化。如今室韦是全国十大旅游名镇之一,额尔古纳市旅游局按统一模式,打造成俄式建筑,俄式风格,俄式情调的旅游镇。镇区居民按统一的建筑风格建设,政府按每户的接待能力核定每户的接待人数,住宿、就餐规模。

室韦镇北是额尔古纳河,河对面是俄罗斯的奥洛奇镇,东边杨树林在晨风中沙沙作响,摇曳的叶片泛着橘黄。中俄友谊大桥旁的边防哨所,五星红旗猎猎作响。清晨起来,拉着马匹的男子或青年少妇,与清晨在街区溜达的游人讨价还价,骑马逛镇区、游界河,10分钟10—15元不等,花100元就可骑马逛完镇区及相对应的界河右岸。最惬意的要数乘游船在额尔古纳河上兜风。白色的船不大,乘坐10人左右。远远望去如白色的天鹅在河中飞翔。站在二层的甲板上,两岸风物尽收眼底。界河两岸的公路、村庄、农田、放牧的羊群,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如果不是河两岸的铁丝网和不时出现在眼前的哨卡、界碑,你怎么也不会相信河两岸是两个国家。

以河的名字命名一个城市,在我国并不多见,额尔古纳市却是一例。额尔古纳市森林覆盖率达67%,是小麦主产区,盛产沙金等。额尔古纳市是俄裔和华俄后裔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根河湿地是亚洲第一湿地。行走在额尔古纳市,杨树作为城市行道树,高大伟岸。金秋的风,将金黄色的树叶吹落在人行道上,如金色的元宝,铺满了地面。市区建筑既现代又有民族风格。城市的广场,街区雕塑,用艺术的手法,展示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这里发迹,建立伟业的辉煌。不时出现在眼前的仿俄式建筑,机关单位,汉蒙两种文字的招牌提示人们,这里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与俄罗斯相毗邻的边疆地区。

根河湿地

出额尔古纳市3公里多就到了根河湿地。

缓步登上一个不陡的山坡,就到了湿地景区广场,“亚洲第一湿地”五个大字阴刻描红,竖立于一块2米多高,1米左右宽的巨石上。站在广场居高临下,回眸这座城市,异样之光闪烁在眉间。白云在湛蓝湛蓝的天际飘荡着,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映在蓝天下,城市周边是空旷的草原,城市宛如挂在天上的海市蜃楼。

从广场上俯瞰根河湿地,一种宏大辽阔展现在眼前。湿地在根河的河谷,根河似一条银色的玉带,从天际间折折曲曲款款而来。一会儿在湿地上转个大弯,一会儿又是几乎前后相贴,水蓝莹莹,玉带般流淌着,飘逸、洒脱,无拘无束如草原奔驰的骏马。湿地深处的小河,奔跑着汇入根河主干,水网如树的主干与枝条蔓叶,像一个巨大的网,河派生河,湿地蔓延着湿地,柳灌丛、盐碘草地、水泡等根植于12.6万公顷的湿地上。一条河在湿地上呈马蹄模样,河在那里几乎转了360度,据说是成吉思汗战马奔跑留下的足迹,当地人叫它马蹄泡。木质栈道从广场盘旋着伸到河谷底不远的地方,沿着木质栈道顺山势盘旋而下,在不同高度上分层观赏湿地美景。秋天的湿地,绿色的草和灌木丛已退却了本色,变成褐红、紫黑和蜡黄,色彩如贵妇的衣衫雍容华贵。栈道两侧的白桦,杆白叶黄,杆如涂了白粉,白中透着纯真的刚毅。金灿灿的桦树叶,落了满山坡。落在行人的身上,落在栈道上。米黄色的栈道,洒上了厚厚的一层黄叶,我们一行行走在栈道上,如结婚典礼上抛撒着彩色纸屑,大家惬意得有些欣喜若狂。

栈道从山岗下到谷底,却并没有伸到根河河岸,更没有进入湿地,而是又升上山岗的另一端,让游人居高而视,是湿地内不宜游人行走?是考虑到对湿地的保护?还是不愿让游人打破湿地的宁静呢?我们边走边思忖着……

站在湿地广场,我似乎明白了,距离产生美,远点,弯曲的河流,蹄形的水泡,湿地的植物,飞翔的鸟类,支支汊汊的水网尽收眼底。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恐怕在于此吧。不谋一域难以谋全局,高屋建瓴的内涵也在于此吧!不扰动湿地,不让湿地在人类的足下遭到蹂躏,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是湿地管理者的良苦用心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