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安花”的传说

“长安花”的传说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2011年“长安花”作为“西安世园会”的吉祥物,扮演了“小天使”的角色,把“天人长安”的和谐理念,带向世人瞩目的“世园会”。她那美丽、生动的形象,增添了人们对“长安花”传说的无限想象。牡丹,属毛茛科,亦名“富贵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长安花”的传说

古老的西安,最富于神奇的色彩。这里的花木被历史上的名人“神”化和“人”格化后,也变得最有神秘色彩和最有“灵气”。所以流传着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很多花木趣闻、传说、典故,会给人增添许多人文乐趣,这在其他地方是难以享受到的情趣。特别是2011年“长安花”作为“西安世园会”的吉祥物,扮演了“小天使”的角色,把“天人长安”的和谐理念,带向世人瞩目的“世园会”。她那美丽、生动的形象,增添了人们对“长安花”传说的无限想象。

长安牡丹甲天下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代诗人刘禹赞扬长安牡丹的一首诗。

牡丹,属毛茛科,亦名“富贵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居群芳之冠,被尊为“花中之王”。在历代诗画、戏曲、小说中都有牡丹的香魂仪容为人们吟咏传颂。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古代长安是最早栽培牡丹的故乡,已有两千多年的栽植历史。现在牡丹栽植甚广,尤以兴庆公园沉香亭、植物园为最尤。牡丹生性喜背风、半阴、喜排水良好带酸性砂壤土,且耐寒耐旱,干热多湿的气候。栽植以分株繁殖为主,习惯在每年中秋(俗称牡丹生日)移植,最为时宜。

牡丹在园林中的布置,因牡丹姿丽,多植在庭园中的花坛上,或者植于山旁、亭榭、建筑物的四周,组成易于赏花环境。若大量栽植可布置牡丹园,形成品种繁多,花色富丽,花型多变的花境布局。每当牡丹盛开时,可呈现丰满的花容,烂漫的姿色,绚丽的色彩。

唐代长安城,牡丹栽植非常普遍。不论在皇宫禁苑、王府庭院,还是在达官贵府、寺观庙庵,以至在街坊闹市到处栽有牡丹,形成“争种牡丹之风,品赏牡丹之习”,达到“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程度。出现多处以牡丹为盛景的名胜之地,如禁苑、沉香亭、慈恩寺、荐福寺、东、西市等地。

禁苑是唐代皇宫的后花园,传说武则天怒贬牡丹的事故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正值初春,武则天欲游后苑便写了一首催花早开的手谕诗:“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二天,苑内群花果然开放,唯独牡丹未开。武则天怒斥此花不识抬举,便下诏把牡丹贬到洛阳去了。在《全唐诗》一书中确实收集有武则天写的这首《腊月宣诏幸上苑》诗,但武则天怒贬牡丹的故事是后人编造的。它以牡丹比喻不屈服武则天淫威的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从科学上讲,植物开花的迟与早,是受时令的气候、地温、水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由于植物生长素的大量应用,加上栽培条件,如水、光、温度等调节装置的出现,使花卉繁殖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早期开花已成为现实。

唐天宝年间,唐明皇与杨贵妃非常喜爱牡丹,专门在临潼骊山华清宫开辟了一个牡丹园。当时,聘请有名的种牡丹能手宋单文来牡丹园种花。据说这个人技艺极高,培植出变异牡丹有一千种。当时在骊山牡丹园培育的牡丹花有一万株,色样各殊,被当时人们呼为“花神”。据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经常到这里凭栏赏花。一次杨贵妃宿酒初醒,唐明皇折一枝与妃,言说“此花香艳尤能醒酒”。还有一次,杨贵妃赏花时,匀面口脂在手动花时印在花上,第二年花开时花瓣上有指印红痕,唐明皇便将此花名为“一捻红”。直到现在还有“一捻红”的品种。

唐兴庆宫和沉香亭前的牡丹更是千古流传。据《异人录》记载:“沉香亭前盛开一枝两头的牡丹,朝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昼夜之间,香艳各异。唐明皇曰:“此花之妖也”,便赐予杨国忠,杨国忠以“百宝为栏”。还有一次,唐明皇在沉香亭前赏牡丹,问身边的侍臣陈正已曰:牡丹诗谁为称首,对曰:李正封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让贵妃在妆镜台前饮一紫盏,则正封之诗可见矣。对此,唐明皇极为赞赏,并叫杨贵妃在妆镜台前喝一盏紫金酒,来欣赏诗中描写的意境。

特别是李白酒醉写的三首《清平乐》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

当时,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明皇与杨贵妃前来赏花,诏梨园弟子李龟年等人手捧檀板,准备奏乐歌唱助兴。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命李龟年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李龟年便在长安一家酒楼上找到李白。当时李白正喝得大醉,口中还高声唱道:“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李龟年对着李白高声宣旨:“奉旨之宣李学士至沉香亭见驾。”李白却不理会,口中还不停地说:“我醉欲眠君且去”,李龟年便将李白扶上马驮至沉香亭前,待李白酒醒后,唐玄宗让李白作赏牡丹新诗。李白听后,要求皇帝赐酒并说:“臣是斗酒诗万篇,醉后诗更好”。当即赐饮,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三首: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明皇对这三首诗非常赞赏,即命梨园弟子李龟年等即席奏乐演唱。后来,唐明皇的侍臣高力士因脱靴一事一直对李白怀恨在心,总想借机报复,便借《清平乐》中“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向杨贵妃挑拨说:“李白以飞燕比娘娘,语含讥刺”。传说赵飞燕私通燕赤风,杨贵妃私通安禄山。杨贵妃认为李白在诗中揭了她的隐私,便在唐明皇前说了李白的坏话,结果,李白被迫离开了长安。历史上无独有偶。在清朝时,还有人因写牡丹诗而遭到抄家灭族的大祸。清初著名学者吕晚村《咏紫牡丹》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一句,被人诬告是影射清王朝的。结果,已经死去的吕晚村遭到了戮尸焚烧,抄家灭族。

菊花香溢漫长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在长安登上大齐皇帝后写的一首《菊花》诗,借描写长安城菊香弥漫的盛景来抒发个人的抱负。

菊花,属于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是我国闻名世界的三大名花之一。它具有高洁韵逸,彩色缤纷,傲霜挺立,凌寒不凋的品格,象征着坚贞不屈和顽强战斗的精神。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被人们誉为“花中君子”,又与“梅、兰、竹”合为“四君子”,墨人骚客广为吟咏作画,在古画里就有“梅、兰、菊、竹”的四条屏,成为花卉画中之美谈。

菊花在园林配置中用途广泛,为深秋季节布置花坛、花景不可缺少的花卉,也是供室内、室外、阶前、长廊摆设的主要花种,又是插花和制作花束、花篮、花圈的好材料。特别是在国庆节之后,菊花开始开花,若在这时候举行菊花展览,会给节日增添光彩,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菊花的别称很多,多据它的生态命名。因在九月九日开花,故称“九花”;又逢九九重阳节,又谓“节花”;古时菊花多系黄色,故称“黄花”;因值深秋节令开花,故日“秋花”;言菊花能长寿,故名“延寿花”等。

菊花,在我国驯化栽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远在古神农书内已有菊花能药用,久饮多长寿之说。春秋时期的《礼记·月会篇》中讲述了菊花开花时在“季秋之月,菊有黄花”。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也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记载。到秦汉时期,菊花栽培已很普遍,有关菊花的记载,传说就更多了。当时在长安民间留传有“茱萸为僻邪翁,菊花为延寿客”,饮菊酒以拔除不祥的习惯。汉武帝时长安上林苑中已大量种植菊花,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皇室中都要饮菊花酒。当时有一宫女叫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之,饮菊花酒之,令人长寿,后来,竟成菊花仙女。这当然被神化了,但菊花令人长寿却非妄说。早在汉代应昭写的《风俗通义》中就有记载这样一个长寿与菊花的故事:过去南阳郦县有个甘谷,山上长满了菊花,泉水从菊花丛中流过时,菊花瓣落在水中,使泉水得其菊花的滋液,品之甘美,赏之芳香,谷中住着有三十余户人家,长年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岁,中寿百余岁,七八十岁谓之大天。

到唐代,长安城栽培菊花更为盛行,每当深秋季节,从唐宫禁苑,到寺院道观,从街坊庭院,到田野住宅,到处是盛开的菊花。当时长安人民把赏菊、种菊,奉为倾城盛事。据史书记载:每年大明宫太液池、曲江池、乐游原等地,都要举办菊花会,皇亲贵族、文人学士来到这里泛舟、登高、赏菊赋词。皇帝在重阳节这一天,还要设菊花宴,招待文武大臣。席上,文人呈献菊花诗,百官痛饮菊花酒,为后世留下不少咏菊名句。白居易《重阳席上赋菊》就是其中的一篇:“满园花菊那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人少年场”,写出了当时的菊花盛况

菊花原产我国,现在已是遍布全球、品种繁多的世界名花。据查,它现有一千余属,二万五千多种,仅在我国也有164属,2000余种。原产我国的菊花是怎样传播到国外去的?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晋时代,菊花经朝鲜传到了日本,到十二世纪初,日本曾将菊花作为国徽图案,受到很高的评价。到十七世纪时,荷兰人来我国经商,将菊花移植到欧洲,十八世纪又引种到法国,十九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均将我国和日本的优良菊种杂交,在英国得到广泛传播,后来又从英国传到了美洲,于是,原产我国的菊花便成为风靡世界的名花了。

十里飘香数桂花

桂树,为我国原产的著名珍贵花木。它的别称很多,因它丛生于岩岭间故得名“岩桂”,又因桂树木材光洁,纹理美丽如犀,故有“木樨”之称,更因它花香袭人,可达数里之外,故得“九里香”的雅号。在我国园林中,桂花多与建筑物、山石相配,植于亭台楼阁附近,如果舍前植桂,能收到金风送香的效果,与松配植,能显幽静,与菊配植,可构成秋景,与牡丹、荷花、山茶花在湖畔配植,可呈现四季飘香。因而在《群芳谱》中记载:“桂香烈,宜高峰,宜朗月、宜画阁、宜崇台、宜魄魄照孤枝,宜微风、幽韵”。汉武帝太初4年(公元前101年)在汉长安城未央宫旁建立“桂宫”,全部用桂木构筑,宫内桂香浓烈,宫外广植桂树,香飘十里。特别到每年中秋节桂花散发香气浓烈,呈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景象。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把桂与月亮联系在一起,把月亮称为“月宫”又称“桂宫”、“桂魄”,在民间流传有许多神话故事:古时,传说月中有桂树,西汉河西人吴刚,学仙时犯了道规,被谪到月中去伐桂,据说,月中有株桂树高五百丈,不但高大,而且长得很神奇,不论吴刚怎样砍伐,这株桂树总是树伤随合。千百年来,吴刚总是辛勤地伐,这株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才能在树下稍稍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毛泽东的《蝶恋花》中“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是运用这个典故。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以《桂》为题作诗:“未植银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也是以这个典故抒发诗人仕途屡屡失意的情怀。

污泥不染赞荷花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为多年生宿根水生花卉,睡莲科,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花卉之一。它喜温、喜光、喜肥、宜黏土、宜浅水、宜腐殖,切忌突然降温、狂风吹袭、大水淹盖。在强光下生长,发育快,开花早;在弱光下生长发育慢,开花晚,凋萎迟。气温在23~30度,对花蕾和开花最宜。它虽生于我国东南,却能扎根西北,是名闻华夏,流芳九州,栽培范围极广的一种水生植物。花大而色艳,花、叶均有清香。若在池塘、湖面大片栽植荷花,可呈现“莲花池畔暑风凉”,“风吹荷叶十里香”的景色。因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在诗歌、音乐、舞蹈、宗教以及各种工艺美术装饰中歌颂和引用。

荷花原产我国。据考古发掘,发现一万年前荷花叶化石,七千年前的荷花花粉化石,五千年前的碳化莲子。有趣的是经历了一千年的古莲子仍有很强的生命力。据从我国辽宁省普兰店和日本千叶县泥炭地下发掘的莲子,推算有一千年左右的历史,仍能发芽生长。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我国就有荷花存在,否定了过去传统认为荷花原产印度的说法。

荷花具有特殊的生长特性,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深受人们赞誉。因而,被人们誉为“花中君子”,在百花丛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富有清逸秀美,不同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

西安栽植荷花已有很久的历史。唐代曲江池中的芙蓉园以种植莲花著称而命名。唐代诗人姚合在《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中对曲江莲花盛况,作了精彩的描写:“露荷迎曙发,灼灼复田田。乍见神应骇,频来眼尚颠。光凝珠有蒂,焰起火无烟。粉腻黄丝慈,心重碧玉钱。日浮秋转雨,雨洒晚弥鲜。醉艳酣千朵,愁红思一川。缘茎扶萼正,翠菂满房圆”。当时芙蓉池长出一株双花异蒂十分奇异的莲花,引来无数人争相观看,为此,诗人李绅写了一首《咏南池嘉莲》:“芙蓉池里叶田田,一本双花出碧泉。浓淡共妍香各散,东西分艳蒂相连。自知政术无他异,纵是祯祥亦偶然。四野人闻皆尽喜,争来入郭看嘉莲。”更有趣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年轻时的恋人小名叫荷花,他曾写了一首《赠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苕,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后来荷花被有权势人家强娶,李商隐在《暮秋独游曲江》中见景生情抒发了他对荷花的深情:“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五月榴花红似火

石榴,别名有安石榴、丹若、沃丹、若榴、金罂、金庞、天浆等,石榴丹葩洁秀、朱实星悬,是一种花果兼美的奇树名果,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园林布置中,石榴常作庭园点缀和制作盆景。在《群芳谱》中对榴花作了这样的布置:“榴花色艳、宜绿苔、宜粉壁、宜朝旭、宜晚晴,宜纤态映池、宜落点地”。石榴一年四季均可观赏,初春嫩叶抽绿,婀娜多姿,仲夏繁花似锦,鲜红如火,深秋硕果高垂,华贵庄严,寒冬铁杆红枝,苍劲古朴。特别在仲夏之际,霞光照明,凝红欲滴,倍觉可人。西安人民对石榴花有着特殊的喜爱,一九八六年西安市人大常委会确定石榴花为西安市市花。为什么西安人要将石榴花选为市花?这要从历史说起:

石榴,原产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区。早在公元前138年,已传入我国。当时,正值西汉盛世,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安国(即今之布啥拉)和石国(即今之塔什干)引回石榴种子,种植在长安上林苑中,故名“安石榴”。古人留有“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和“乘槎使者望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的诗句。

传说张骞和石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在安石国看见一株花红似火的石榴树,非常喜爱,每天都要来到石榴树旁欣赏石榴花。天旱了,石榴枯萎了,张骞就浇水施肥,石榴树又长得更壮了,花儿开得更红了。一天夜里,张骞正要入睡,忽见一红衣绿裙的女子推门而入,彬彬有礼地对张骞说:“听说您明天就要回国了,奴愿跟您去中原。”张骞大吃一惊,以为是国王的使女逃出来,便正颜厉色说:“夜半私人,口出不逊,快些出去。”

第二天,张骞回国时安石国赠金他不要,赠银他不收,单要那株石榴树。他说:“我们中原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石榴树,我想把那株石榴树带回去,移植中原,也好做个纪念。”国王答应了张骞的请求。张骞就带上那株石榴树回国。走在半路上,不幸被匈奴人拦截,当杀出重围时,却把石榴树失落了。张骞非常惋惜。回到长安时汉武帝率领百官出城迎接,这时,有一女子在后面哭喊:“天朝使臣,叫俺赶得好苦啊”,张骞回头看时,正是安石国梦中见到的那一女子,张骞惊异地说:“你为何不在安石国,要千里迢迢来追我?”那女子哭着说:“路途被劫,奴不愿意弃天使,就一路追来,以报昔日浇灌活命之恩。”说罢跪在地上,立刻不见了,在原地出现了一棵石榴树,花红似火,叶绿欲滴,汉武帝和百官无不惊奇,张骞这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给汉武帝讲述了在安石国浇灌石榴树的情景,汉武帝听了非常高兴,忙命御苑园丁将那株石榴树移植到上林苑中。从此,中原就有了石榴树。

石榴栽植我国以后,作为异花奇果,得到广泛地栽培。晋人潘岳还为石榴写了《安石榴赋》,赞颂石榴是“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也”。唐时,石榴已作为观赏树,栽植在宫殿里。据说,杨贵妃喜爱榴花,还亲手在华清宫芙蓉殿栽植了两株石榴树。

目前石榴品种很多,在我国已有六十余种。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

观赏品种多属复瓣,以花取胜,不结实。常见品种有千瓣大红石榴、重瓣月季石榴、并蒂榴、海榴、千瓣黄石榴、玛瑙石榴等。果食品种,多属单瓣,有酸、甜二种,尤为新疆叶城石榴为最,安徽怀远、山西、云南、西安临潼的石榴为最好,特别是西安临潼石榴被称为临潼三大宝之一(石榴、柿子、枣)驰名中外,素以果子大子多,香甜味美而著称。其中有一种叫“天红蛋”,枝杆、花朵、果实呈红色,非常鲜艳。当初,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两旁栽植的石榴,就是从西安临潼移栽的“天红蛋”品种。目前,临潼石榴已发展到三万亩之多,每年农历五月,数万亩石榴园榴花似火,甚为壮观。

石榴不仅花色鲜艳,而且果实累累。果食内万子同苞,金房玉隔,通常分为六个子室,每个子室都有许多充满液汁肉质的粒子。因而,古人常以石榴象征多室同堂,多子多福。已经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今天,这种“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应彻底消除。当然在清除旧的观念中,我们给石榴注入“五月红似火”和“全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新内容,象征着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火热干劲和“团结一致”的新景象。

由于石榴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不比寻常,有的诗人把它比作珊瑚,说:“攒青叶里珊瑚朵,疑是移根金碧从。”有诗人把它比作水晶珠玉,说:“雾壳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唐代诗人于篮在《千叶石榴花》中写道:“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籍春风。若教移在香闺畔,定为佳人艳态同”,道出了人们对石榴花的喜爱。所有这些,都是西安人民评选石榴花为市花的历史原因。

长安本是梅花家

梅花,是我国著名的花卉。它以傲雪独放,枝干苍劲,花形端雅,气味清芳,体现了高洁、典雅、冷峭、坚贞的独特性格。自古以来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成为墨人骚客吟咏歌颂的题材。在百花丛中,人们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又把“梅兰竹菊”称作“花中四君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评选国花活动中,梅花又以获票最多而压冠。

梅花,作为观赏植物栽植是从古代长安开始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梅花一直是我国园林配置中不可缺少的花木品种。如何在园林中栽植梅花,《群芳谱》中有这样记载:“梅标清,易幽窗、峻岭、宜疏篱、宜曲径、宜危岩独啸、宜石坪着棋”。这种布置反映了古代园林的风趣。梅花若以松为背景,更能体现梅花的高洁品质。梅花若以垂柳相配,又能衬托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映的情景。梅花若点植在庭院明窗、疏篱,更能增加庭院的清雅情趣,可收到幽香入室的效果。若在水畔、石际配植几株梅花,会使山石增色,水光增辉。梅花若大片栽植,形成梅园,更富有诗情画意,既能观赏梅林胜景,又能梅果并收,是发展梅花的主要渠道。

我国是梅花的产地,据查,在《尚书》《诗经·尔雅》《西京杂记》《山海经》等古代书籍中都有梅的记载。如《诗经·秦风》“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记载。不过,梅最初为果用,真正作为观赏花木,栽植在园林中,还是从西汉长安开始的。当时,汉武帝扩建上林苑,栽植了大量珍木奇卉三千多种。其中仅梅花就有候梅、朱梅、紫花梅、同心梅、紫蒂梅、丽枝梅、胭脂梅等。

唐时,梅花已成为宫廷中主要观赏花卉,得到广泛栽植。当时发生的“梅妃故事”就是一例。梅妃原来叫江采苹,莆田人,善属文,自比谢女曾受到唐明皇的一时宠爱。她性喜梅花,在她居住的地方,专门修筑阑栏,栽植几株梅树,还修建了梅亭,作赏梅之地。每当梅花盛开时,梅妃站在梅亭下总要赏梅赋诗,一直到半夜仍不愿离去。唐明皇为其所好,便戏名曰“梅妃”。后来因杨贵妃人选,梅妃失宠,唐明皇为安慰梅妃,在花萼楼秘密送珍珠一斛,被梅妃谢绝不受。梅妃当即写诗一首:“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这首诗的意思是:自你不爱我以后,我很久不描眉,不再化妆,伤心的泪水浸湿我的衣裙,房门也懒得打扫清理,你何必拿珍珠来安慰我寂寞空虚的心哪!后来梅妃因长期失宠,闷闷不乐,死于东梅树下。唐明皇在“安史之乱”以后,回到长安又怀念死去的梅妃,曾写诗《题梅妃画真》一首记怀:“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这首诗的意思是:回忆当年爱妃在紫宸殿的时候淡妆素华显得多么天真可爱!如今看见你穿着薄薄的白丝衣裙,仍似当年天生丽质的姿态,怎奈娇美的爱妃呀永远回不到我的身边。

花中神仙海棠花

海棠,是蔷薇科植物。它以叶茂枝柔,花叶齐放,重葩叠萼、花团艳丽而令人喜爱,为我国常见庭园花木,因它有色无香,故唐朝宰相贾耽著《花谱》称海棠为“花中神仙”。

海棠,花性韵娇,栽植宜玉砌、宜朱槛、宜凭栏,常在门庭两侧对植,或在亭台周围、丛林边缘、水滨布置,也可矮化作盆景栽植。如作切花瓶插,可包根水养,数日不谢。

海棠花虽然自身无香,却畏臭怕腐,故不宜灌粪或施腐烂杂物,由于海棠无香无欲不招嫌,故为“花中神仙”。但有人却因海棠无香成为遗恨之事。《群芳谱》中记载了楚渊材平生有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多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海棠花,虽然无香,但却以雅妆淡粉,胭脂点点,晕娇明霞,幽姿淑态,如花如叶,年年岁岁,共占春风,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唐诗中把海棠花描写为“繁于桃李盛于梅”,“占春颜色最风流”,“年年奔走探花人”是最令人喜爱的花。

据《群芳谱》记载:海棠盛于蜀,而秦中次之,长安城也是盛栽海棠的地方。其株倏然出麈,俯视众芳,有超群绝类之势,而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绰约如处女,非若他花冶容不正者比盖色之美者,惟海棠视之如浅绛外英,数点如降胭脂,此诗家所以难为状。因而,海棠花曾受到许多诗人的喜爱。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就是一个被海棠花着了迷的人,他一生特别喜爱海棠,写了许多赞美海棠的诗。当时,诗人在四川居住,经常去南充樊亭观赏海棠,他赞美那里的碧鸡海棠是“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其成仆奴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茱应羞死”、“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他酷爱海棠如狂如病,“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被后人称为一代“花翁”。北宋诗人苏轼也曾“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来赞美海棠花。

海棠为什么能受到诗人们的如此迷恋?这于海棠花的某些神奇的传说有关。

据《明皇杂录》记载:唐明皇一次在兴庆宫沉香亭下观赏海棠,正在兴致之际,传令召杨贵妃来这里赏花。这时,杨贵妃醉酒未醒,顾不得梳妆打扮,即由高力士及侍儿挽扶而来。唐明皇看见杨贵妃醉颜残妆,钗横鬓乱,笑嘻嘻地指着贵妃说:“妃子醉乎?是海棠睡未足也。”从此,出现了许多海棠的传说,譬如“海棠酒晕生脸”、“海棠投胎传世”、“海棠宜醒不宜睡”,还留下了一个“醒花”的雅号。

传说,唐朝宰相张说,有一丽姬,叫宁怀棠。其母生怀棠时,梦见一神人授海棠一枝,因而其母怀孕,故取名“怀棠”。养至五六岁时,已姿态秀媚,娇小可怜,家人赏以海棠睡足为戏,她母便以“名花宜醒不宜睡”,给怀棠起了一个表号叫“醒花”。长大后,怀棠一貌如花,通文识理,后被张说纳娶。怀棠不满这种婚姻,便和书生贾虚才学了“红拂私奔”的故事。

凌波仙女水仙花

水仙,属石蒜科。是我国传统的珍贵花卉。因其花得水则不枯,故日“水仙”。又因其开花时,前接腊梅,后接红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更因其神话传说,称作“凌波仙女”。它以花色乳白,清新高洁,淡雅幽香,沁人肺腑,令人喜爱。特别适于浅盆水养,点缀书案窗台十分典雅。水仙花可造性很大,制作盆景可组成各种图案,如“孔雀迎春”、“丹凤朝阳”,势如蟠龙、宛如飞蝶,千姿百态,古雅轶趣。

水仙在我国栽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六朝时就有人栽培,当时呼为“雅蒜”。《群芳谱》中记载:唐明皇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七宝所造,证明在唐代长安城水仙花已有盆栽,而且在出土的唐壁画中有仕女手捧“水仙花盆”的记载。水仙花栽培盛期是到宋代,当时著名诗人朱熹、辛弃疾、黄庭坚、陈与义等人,都写了大量咏水仙花诗词,有的诗人还是栽培水仙花的能手。如诗人陈与义在自己的后宅圃中,专门插上疏篱,种上水仙花,自称园公,不但培育出许多奇异的水仙花品种,而且写了许多咏水仙花的诗词。他的《咏水仙花五韵》,至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还珍藏着此诗的手稿。

历史上将水仙花称作“凌波仙女”,是有典故的。据说,过去有一谢公夜里梦见一仙女拿水仙花一束,此日谢夫人生得一女,长大聪慧异常能吟咏,传说是水仙仙女下凡。又据《内观日疏》中记载:古时,有一位姚姥姥,住在长离桥。夜里梦见天上有一颗观星坠地,化为一丛水仙,十分好看。姚姥姥便采花食之,醒来后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儿。女儿长大后,聪明过人,工文兼优。人们便称作“姚女花”,又因观星坠地所生,即称“女史星”,又称“女史花”。古时,人们在水仙诗中常把水仙比作洛水女神,如“偶向残冬遇洛神,孤情只道立先香”,“风流谁是陈思容,想象当年洛水人”。洛水女神是传说中的宓妃。据说,宓妃为宓羲氏之女,后来溺洛水,遂为“洛水女神”。人们在这些美好的想象中,反映了对水仙的喜爱,这种心情不光中国人有,在国外也一样。在希腊神话中就有水仙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俊美少年那喀索斯,非常骄傲自负,孤高自赏,当时有许多女子钟情于他,但却遭到他的拒绝。有的女子因不得其爱悲痛而死,复仇女神决定给他以惩罚。一次,他走到水池边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以为是一位漂亮的女郎,一见钟情,后来便相思成疾,憔悴而死。死后便化为美丽的水仙。法国诗人还采用这个神话为题材,写了一首脍炙中外文坛的《水仙辞》。

刚直不阿赞竹子

竹,是一种非草非木的多年生常绿植物,它在植物中自成特殊的一族——竹类。竹子性格坚刚,值霜雪而不凋,贯四时而常茂。我国自古以来,以“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竹”誉谓花中“四君子”,为古今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著名观赏植物之一。竹在园林中如何配置,《群芳谱》中有这样记载:“竹韵冷,宜江干,宜岩际,宜磐石,宜雪献,宜曲栏迴环,宜乔松突兀。”我国古代许多名园大都配植幽林修竹,以增加园景的幽静之感。古时长安的上林苑,曾建有“修竹馆”,南北朝时的梁孝王在方圆三百里的兔园中建有“修竹园”。特别在唐代宫庭园林中,竹子被广泛栽植。芙蓉园中有“年光竹里遍”“架竹起山楼”,连昌宫中有“连昌宫中满宫竹”,长宁公主流杯池上有“檀乐竹影”,大明宫内的太液池也以竹点缀。据《天宝遗事》记载:太液池岸有竹树十丛,牙笋未尝相离,离比如栽。一次,唐玄宗与诸兄弟闲步竹间,看见竹密本固,便对诸兄弟说:“人世父子兄弟尚有离心离义,此竹宗本不相疏,人有怀二心离间之意者,见此可以为鉴,因呼为“义竹”。唐代诗人白居易把“竹”尊为老师,他曾写诗:“水能性淡为我友,竹介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芳心费目觅亲知。”唐代诗人孟郊也曾将“竹”与松、月和人的贤德相互赞誉:“破松见贞心,裂竹见直文。残月色不改,高贤德常新。”可见,竹子不仅作为观赏植物,在唐代已广泛应用在园林配植中,而且,赐予“虚心、刚直、忠义”等高尚品格。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竹乡。对竹的栽培和应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在发掘的距今六七千年的原始社会遗址上,已发现有竹子加工物存在。从文字记载看,早在《诗经·卫风》“淇奥篇”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描述。到晋朝时,已出现戴凯写的《竹谱》专著,记载了六十九种竹子的品种。目前,我国约有竹子三百余种,竹林面积近三千万亩,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

竹子是一种栽培简易,易于成活繁殖的植物。《花镜》中说:“种竹无时,遇雨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过去有习惯将每年五月十三日为竹醉日,在这一天种竹容易成活。

竹子还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植物,它生长快、受益早,用途广。当年即可采笋,四年即可成材,因而自古到今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据《史记》记载:“渭川千亩竹,此其人与千户侯”说明在古代关中长安曾有大片竹林存在,而且受到极高的保护,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竹子与人民的生活非常密切。古人有句谚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诗人苏轼对竹与人的关系曾这样写道:“食者竹笋,庇者竹瓦,戴者竹笠,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其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子与人们生活这样密切,因而,自古以来就受到墨人骚客的歌颂吟绘,留下许多绝诗名画和脍炙人口的传说。

元代李仲宾的《竹谱详录》,就是一部画竹专著。在书中对写竹的历史技法和品种,作了详细介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文人郑板桥,是一位爱竹成癖,画竹入迷,写竹欲狂的人。他的“画竹”绝伦,艺术绝妙,把一生的精力凝结在画竹的创作上,正如他自己说的:“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是我国古老的花木,它以花红艳丽、娇姘媚人,而为人们所喜爱。桃花喜光,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又耐旱、耐碱、耐寒,栽植范围极广。特别是观赏桃花,色彩丰富且多重瓣,是园林布置中不可缺少的春季花木。《群芳谱》中记载:“桃夭冶,宜小园,宜别墅,宜山隈,宜小桥溪畔、宜丽日明霞,宜轻风皓魄。”这就是说,桃树宜在庭园别墅、溪畔湖滨、山巅路旁等处都宜栽种;若在丽日轻风下,分外明霞,媚娇芳菲。桃花若与柳树横参配置,可呈现桃红柳绿,斜映明霞,更能显示出春色明媚的景色。桃花若丛植成林,形成桃花园,更有一番艳丽景趣。

我国是桃花的故乡,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的记载。约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武帝时期,桃花已作为观赏花木,栽培在长安上林苑内。大约又在这时候,桃花通过开辟的丝绸之路,开始传到波斯(今伊朗)及印度,后来又传到希腊、罗马及欧洲各国。目前,桃花已遍布世界五大洲,特别是仙桃寿果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水果。在唐长安时,桃花已是皇宫禁苑、寺观庭院、山川河道等普遍栽植的花木果树,形成多处以桃花为景的名胜之地。当时的玄都观就是长安城内以“桃千树”为景,使长安全城出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赏花盛况。有名的樊川风景,每当桃花盛开时,这里春游赏花的人来往不断。“人面桃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丽情采》记载:在唐贞元初年,书生崔护,上京考试。因久慕樊川风景,便在清明日独自来长安城南游玩,看见这里桃花盛开,花木丛萃,景色十分宜人,竟流连忘返。后来,游玩的口渴了,便向一家扣门借水求饮。偏巧,从门内出来的是一位少年女子,两人通过借水产生了爱慕之情。第二年清明,崔护因情所牵,又来到这里,看见门前的桃花迎春,妖色如故,但门却紧锁,不见人面,便在门扇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就是“人面桃花”的来历。后来,人们常用桃花形容女子的容貌,根据这个故事,从古代起就编写了很多戏曲,如《人面桃花》《借水赠钗》等。特别是陕西碗碗腔《金碗钗》很受人们的喜爱。

桃花所以被人喜爱,除了它的妖艳花枝外,还与它的“仙桃寿果”的传说有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不是因偷吃王母娘娘的“仙桃”,成了变化无穷、本领极大的“齐天大圣”吗?传说,汉武帝想长生不老,也吃了王母娘娘送来的“仙桃”,还留了桃核,想种在长安的上林苑中,因是天上的,三千年才结一次仙桃,地上种不活而作罢。这当然都是神话传说,不可相信。但是,桃果甘美、可口、健身有益,都是众口称道的。直到现在民间还有以桃象征长寿的习惯。如今,就在当年汉武帝想种“仙桃”的地方——西安北郊六村堡地区,栽植着“万亩桃园”,每年不仅为城市提供数十万公斤新鲜甘美的“仙桃”,而且每当阳春三月桃花盛开之时,其景甚为壮观,吸引了大量游人前来观赏。

红叶题诗结良缘

枫树,是槭树科槭树属的总称。在我国有百余种,历来是我国园林配置中不可缺少的风景树,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若大量栽植形成枫林,可呈现枫叶飘舟,娇艳似火,为大自然壮观的景象。若在绿树丛中点缀几株枫树,可呈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色;若在山坳、湖畔、建筑物附近配植几株枫树,可增强景观色彩的对比;若把枫树植为盆景,配以山石,则颇有古雅之趣。因而,自古以来,人们爱枫,颂枫,留下了不少绝句佳话。

传说,“黄帝杀蚩尤于黎丘山,扔其兵械于大荒中,化为枫木之林(轩辕本纪)”。这一传说,是枫林生成的最早记载。但枫叶为什么会变红?它并非是杀蚩尤之故,也不是兵械所化之缘,从现代科学观点看,而是植物叶子中色素代谢的结果。我们知道:植物叶子中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叶绿素叶子呈现绿色,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可使叶子变黄。花青素会使酸性环境的叶子变成红色。夏天,树木正处叶繁枝茂,叶绿素代谢旺盛,因而绿色色素独占优势成为显性,掩盖了其他色素的显色能力。到了秋天,太阳南移,阳光减弱,日照缩短,地温下降,植物叶子中的叶绿素合成变慢、减弱了,逐渐被叶子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花青素所代替。这三种色素正好在枫叶呈现出酸性环境时花青素占据了显性优势,特别在深秋霜打之时,枫叶就变成红色了。

枫树正由于有这种特异的色彩变化,加之姿态婆娑,叶厚枝弱,易于摇动,亭亭欲坠,霜后丹叶可爱,故早在西汉时,长安的宫殿内已大量栽植。当时,皇帝登基的座椅,也是枫木所造,称帝座叫“枫宸”。

由于枫叶霜后呈紫红色,形状似小团扇,古代人常用它题诗写画,以互为相赠,成为佳趣。唐代长安当时就流传有“红叶题诗”的典故,在《唐宋传奇》“流红记”中记载了“红叶题诗”良缘巧合的故事。

据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僖宗时,有个穷书生名叫于佑。一日在宫外御沟处散步,偶尔看一红叶顺水而下,有墨迹载上,急忙取而视之,发现叶上有题诗一首。其曰:“流中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这首诗是宫女韩夫人因不满深宫生活,祈求自由而作,投入御沟顺水流出宫外的。当时,于佑对韩夫人深宫锁愁的遭遇表示同情。于是他即复二句,题于红叶上。其曰:“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便跑到御沟上游,将红叶投入水中,流进宫内。恰巧,这片红叶又被韩夫人拣到。韩夫人即将红叶藏入箱中又联诗一首:“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十年后,皇帝大赦,有三十多位宫女被放出宫外,内有韩夫人。韩夫人出宫寄居河中贵人韩泳家中,当时,于佑因累举不第,穷困不堪,也在韩泳门馆教书。这样,韩夫人便与于佑巧遇相见,但两人都不知道前情。后来,由韩泳做媒,俩人结为夫妻。在洞房花烛中,韩夫人在于佑书简中发现有自己题诗的红叶,甚为惊奇,即问于佑:“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佑便将前情告之。韩夫人也将自己在水中拣到的红叶拿出来让于佑视之,问曰:“不知何人作也”。于佑一看原是自己所题。俩人惊喜交加,更加恩爱异常。一日,韩泳要于佑和韩夫人答谢他这个月下老人。韩夫人说:“吾与于佑之合,乃天也,非媒人之力也。”并当即题诗一首:“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衣,方知红叶是良媒。”这段红叶奇缘,后来被唐僖宗知道,便封于佑为神策军虞候,封韩夫人为命妇,其子女俱官名配,全家荣耀。当时的宰相张溶曾作诗记述了这件事。诗曰:“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落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十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具,百岁为夫妇。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兹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从此,“枫叶题诗”便千古流传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宣宗时,舍人卢渥偶从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面题有绝句一首,他就藏在箱子里。后来,唐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前往择配,恰巧把题诗者择到。成婚后,宫女在箱中发现红叶,卢渥方知题诗的就是他的妻子。还有一说是唐德宗时贾全虚的故事,又有一说是唐僖宗时李茵的故事,又一说是唐玄宗时顾况的故事等。由于这个故事太美好动人,前后出现六种不同说法,就不为怪了。我们不需要去考证它的真伪,只需体味“红叶题诗结巧缘”的动人故事。

历史上许多诗人吟枫颂枫,不外说它“娇艳”、“流舟”、“壮色”、“好看”等。如晚唐杜牧写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这一类颂枫的绝句,为世人传颂。可是,我们革命者却给枫叶景色注入新的积极内容,使枫叶象征着革命者的晚节。当代诗人、共和国元帅陈毅在《题西山红叶》中这样写道:“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到底和霜打显本色的英雄气概。

枫叶不但能供人观赏,它的汁还能制糖,富有营养,有止咳润肺的功能。古时,就有“枫脂人地千年为琥珀”的传说。琥珀就是一种珍贵的名中药。

长安岁中樱桃花

樱桃,是秦中古有的果品之一,因它圆如樱珠,故名“樱桃”。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长安已有栽植,被称为“长安岁中第一果”。樱桃不但花色浓艳,樱桃枝多花繁,盛开照耀如雪天。唐代诗人张籍在《看樱桃花》中写道:“昨日南园新雨后,樱桃花发旧枝柯。天明不待人同看,远树重重履迹多。”说的就是当樱桃花盛开的时节,长安城人们争相赏花的情景。而且樱桃果形似珍珠,酷似玛瑙,尤其它先百果而熟,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汉、唐时期,樱桃被视为珍果,列为向皇室进贡的上品。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上林苑中曾种植樱桃四株专供皇帝食用。唐代长安还专门设有樱桃园,每当樱桃成熟季节,皇帝便举行樱桃宴会,向王公大臣赐食樱桃。唐景龙四年夏,唐中宗宴请近臣,赐每人樱桃两笼。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以樱桃颁赐臣子,并写诗赞誉樱桃是“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工夫花不开”。这是千真万确的。樱桃幼苗时不易栽活,长大后也不易开花结果。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渭河湾里住着一户人家,母子二人靠着一园子樱桃树过活。但是,不知为什么樱桃一连几年没有开花结果,母子二人没吃没穿生活非常可怜,想把樱桃树卖掉换点粮充饥。就在这时候,樱桃仙子给母子二人托梦说:“多流汗,花儿一串串”。母子二人都是有心人,便照着梦中的托付,每天起早晚归,到渭河挑水灌溉樱桃树,给樱桃施肥除草,累得汗流浃背,汗水洒满了樱桃园,就这样整整忙了七七四十九天,樱桃全开了花,真是“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实在好看。不久,樱桃仙子又向母子二人托梦说:“多流血,果实摆满街。”母子二人又按照樱桃仙子的指点,每天更是没明没黑的干,肩膀压肿了,脚板磨烂了,手上起了血泡,鲜血滴进了渭河,河水灌溉了樱桃树,鲜血染红了樱桃果,又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樱桃成熟了,真是红珠绿叶,色彩浓艳,丰满肥硕,十分宜人,喜得母子二人合不上嘴。收果时,整整摆满了一条街。这个故事虽是神话,但寓意很深,说明樱桃树只有不辞劳苦精心栽培管理的人,才能得到丰硕的果实。

千林发杏花

“十亩开金地,千林发杏花。映出犹误雪,照日欲成霞”,“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是唐代诗人对长安杏园盛况的描写。

杏树,属蔷薇科。是既能观花、又能观果食用的花果树,为我国固有的家乡树木。大约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开始种植杏树,作为重要的农事活动。《黄帝内经》中就把杏称为五果,列为补养人体之品。《齐民要术》里说杏是“一种尚可赈贫穷、救饥馑,而况五果蔬菜之饶,岂直助粮而已矣”。说明杏树开始是作为果树栽培的,但是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当时长安城上林苑中已大量栽植。据《西京杂记》记载:“当时有文杏(木材有文采)、蓬莱杏(东海都尉于台进贡的),一株树上花有五种颜色,传说是仙人所食杏也”。到唐代,杏树已作为观赏花木,广泛栽植在皇宫禁苑里。当时曲江池杏园,就是以杏花为景的名胜游览之地。每当杏花盛开时,长安人倾城而出,来这里游赏。唐代新科进士多在此举行游宴。唐代诗人韦庄在《长安春》中对杏园的景作了这样的描写:“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遴遴,家家楼上如花人,千枝万枝红艳新,帘间笑语自相问,何人占得长安春。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如今无奈杏园人,骏马轻车拥将去。”可见当时杏园观赏的游人是非常之多。

杏树,原产我国,约在汉武帝时,经“丝绸之路”传到了伊朗,以后又传到亚美尼亚、希腊、罗马等国,迄今在陕西等地还有野杏踪迹。目前,我国杏树品种繁多,据说,有一千五百多种。《花镜》中对杏树注解说:杏的栽培品种很多,梅杏果实大果皮薄,肉橙黄色,为鲜食优良品种;沙杏果皮底色橙黄有透明的油斑;阳面暗紫红色,具红色斑点;金杏果皮金黄色,阳面鲜红极艳丽,除鲜食外宜加工。此外还有大核杏、大偏头杏、蜜香杏、串枝红等。仅陕西就有张公园杏、三原的曹杏、华县的沙杏,都很驰名。

家有梧桐招凤凰

梧桐,是我国古老的树种,早在《诗经》《庄子》《孟子》《淮南子》等古书籍中均有记载。在西安栽培历史极为悠久。汉唐时期,梧桐树已作为观赏树种,被广泛栽植在长安宫殿禁苑中。唐代大明宫最初曾广植白杨,后来改种梧桐。唐司稼少卿梁孝仁修建蓬莱宫,在庭院列植白杨树。一天左骑卫大将军何力入宫纵观所植白杨,孝仁对何力说:“此木易长,不过二三年,宫中可得荫映。”何力不答,但诵古诗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意谓此为冢墓也。孝仁听后遵令伐去白杨,更植梧桐。可见,梧桐树在古代长安被人们广泛歌颂。

我国人民历来都把梧桐当做吉祥的象征。据说,凤凰非梧不栖,喜欢栖息在梧桐上,因而,民间有“家有梧桐招凤凰”的传说。因而人们在居家庭院栽植梧桐树,以求吉祥如意。据汉书记载:五风三年,“鸾凤集长乐宫东阙树上”。后秦时,长安有“凤凰凤凰止阿房”的民谣,后秦皇帝符坚相信民谣,便在阿房广植梧桐树数万株,以招凤凰栖息,故长安又称“凤城”。可见梧桐在古代长安曾是人们喜爱的树种,传有许多佳话趣闻。唐代诗人沈俭期对桐树特别贪爱,他在《桐竹赠张燕公》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栖食更如此,余非凤所堪。”

紫薇开花“百日红”

紫薇,干屈菜科。落叶小乔木,叶椭圆形,全缘,树干光滑,敏感,若人们对树身稍有触及,全树摇动,故称其为“痒痒树”。夏季开花,顶生圆锥花序,花瓣六片,淡红色、紫色或白色、皱缩。边缘有不规则缺刻,基部具长爪,美丽,花期较长,又故称其为“百日红”。原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早在秦、汉时期,长安城已有栽培供观赏。传说,天上北斗星以北有紫薇宫,宫中的宫女下凡变成美丽的紫薇花来到长安城。所以,唐王朝对紫薇花过于偏爱,除了在宫廷外广泛栽植外,竟在开元六年将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府)改为紫薇省,中书令(即现在的总理)改为紫薇令。唐代第一任紫薇令为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对此作诗一首,写道:“紫薇花对紫薇翁,名目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耗春风。”紫薇翁指的就是姚崇。姚崇开元初复相,曾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的营造,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是开元盛世的一代名相,后引宋璟自代,史称“姚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