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纸上的乡土风情博物馆

纸上的乡土风情博物馆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观我们一路走来的过去,我们恰恰丢掉了传统,丢掉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固守的价值观和人文环境。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村记忆和反复咏唱,几乎可以算作中国农耕文明最后的挽歌。对于我们这些游子来说,故乡是纸上的乡愁。

纸上的乡土风情博物馆

——读刘省平散文集《梦回乡关》

□曹 桢

西安这座城,虽说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但在我看来也还是一个村子。圈子就这么大,朋友来来去去没有增加多少,一如我们在乡下老家的邻居,变化并不大。在西安的写作圈子里,戴着眼镜、一脸温和的刘省平兄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好友,也是朋友们一致认为值得信任、值得珍藏的好朋友。

读过省平文章的朋友都知道,他文风清秀、情感细腻,对事物的描摹把握恰到好处。他这个人,恰好也像了他的文章一般,温文尔雅、不张扬也不做作。这些年,朋友们都纷纷在努力改变经济社会地位的路途上折腾,大多数人忘记了最初的梦想,省平却不浮躁、不放弃,一直在努力地写着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心血、精力,为当年的文学梦写下一个个注脚。

有一段时间,隔上那么三五天,省平通过QQ传来一组他的散文,看罢犹如美女揉背,既让人心中暗爽,又让人欷歔不已。这般精致文字,着实好看、着实受用,真让人可羡、可慕、可嫉、可妒也!

看完省平的文章,我有一个感受:他是一个用心写作的人,他用自己的虔诚、勤勉、努力,一点一点在纸上建筑着关于故乡的家长里短、风土人情。家乡的风情、民俗在他的笔下一点一点生动和鲜活起来。他那么忘情地在讴歌着自己的故园,即使这地方其实未必有多完美;他那么真诚地赞美着乡土风情,即使这乡土风情业已被商业社会腐蚀得面目全非不堪一击。他正在努力着,努力用手中之笔,为自己的故乡建一座纸上的博物馆,建一座人文精神的博物馆,以记载历史,承接未来。他不计名利,不辞劳苦地为故乡、故土、故园而忙碌着,成了这个功利社会里的为数不多的人。

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西方发达国家要三百年走过的路程,我们用了不到三十年就走过去了。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在改变着中国的格局,西安和其他城市一样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在拆迁都在重建,都在建起各种“中心”、“大厦”、“CBD”,洋气的名词掩饰不了中国人自卑而焦灼的内心,人人都巴不得一夜之间超英赶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成为这世界的耀眼之星。

反观我们一路走来的过去,我们恰恰丢掉了传统,丢掉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固守的价值观和人文环境。如今的乡镇,正在努力学习城市,城市正在模仿外国。你置身在偌大中国的每个大都市,其建筑其街道,其摆设,其商业都大致相同,几无特色!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尤其需要静下来,回想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这一代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走到今天的?保持民风、民俗的存在,也就是保护了一个民族的群体记忆,也就是保留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根。省平费了不少力气写下这些旧时的记忆,我想目的也就在于此。这也正是我佩服他的原因。

《梦回乡关》这本书里大部分文字,我都提前在报刊上看过了。我既感叹于省平的坚持不懈、日益精进,又为书中的种种旧日场景而感动伤怀。时光流逝,留在人心里的都是最真的东西。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村记忆和反复咏唱,几乎可以算作中国农耕文明最后的挽歌。农耕时代毋庸置疑必将消逝,而且会比我们预料的速度还要快。做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书记官,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省平承担了一个文人应受的使命。

故乡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些游子来说,故乡是纸上的乡愁。故乡有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憧憬、青春的懵懂、淳朴的乡情、恬静的风景,心碎的初恋……故乡是如此隐秘又如此的豁朗,如此亲切又如此悲情。书写故乡,成为每个写作者心中的情结,只有少数人实现了它。

我以为,省平是幸福的。能够有故乡可以反复回忆的朋友们啊,你们都是幸福的。

【曹桢:生于1981年,河南周口人,现居西安。《三秦都市报》资深记者、青年作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