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新闻写在大地上

把新闻写在大地上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这份情愫,让升林的新闻作品,读起来并不枯燥:喜为旬阳发展所喜,忧为百姓疾苦而忧。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笔端流露的是心急如焚;记录旬阳优秀儿女的访谈,又显得那样溢满自豪,款款情深……不久前,刘云山同志在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强调,新闻作品要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

把新闻写在大地上

及保树

捧着这本沉甸甸的集子,我的心里有些不安。

作为在国家级媒体从业近20年的新闻工作者,我总觉得自己是富有的。然而中心内刊约稿,每每梳理起自己近两年的作品,总有一种捉襟见肘之感,拿不出像样的、有分量的作品,结集出版则更是遥不可及的事。当听说整日里事务性工作繁杂的何升林副台长,整理出一套颇有些分量的集子,多少有些诧异。一口气读完这本集子的电子版,我明白了这其中的缘由,也悟出了差距。

初识升林,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介书生,谦和、儒雅,低调。然而,当他和我一起下乡采访时,我深深被他身上那股子吃苦精神和爆发力所感染。翻山越岭,跨沟过坎,这位年届不惑的县电视台副台长行走如风,令我这个整日里走村串户的职业三农记者,也跟不上步伐。有人告诉我,他工作起来,是个典型的拼命三郎,走过的5年广播经历,15年电视人生,专职记者、新闻部主任、新闻副台长,无论角色如何变换,“走基层”始终是他工作生活的常态。在盛夏的炎炎烈日下奔波采访,在洪峰的汹涌波涛前专注拍摄,在一次次猝不及防的突发事件现场辗转甄别调查……无数次挥洒汗水、躬身新闻一线的辛劳,才换回了一篇篇反映真实、内涵丰富的新闻作品。

交往多了我才发现,升林其实是个典型的西北汉子,性情中人,热情直率,言语不多却豪爽仗义、真情如火。这种真情不仅体现在他对职业的热爱:十几年专注于电视事业,不离不弃,更表现为那股子发自内心的、对农民的情和爱。采访之余与他对饮小酌,他总是津津乐道于儿时的田园生活,怀念在乡下操劳一生的父母双亲。他说自己真正是农民的儿子,他说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摔八瓣的农民,生活得着实不易。说至动情处,这位一米八的汉子眼里闪着泪光。正是这份皇天后土般的绵绵情怀,使他的新闻触角总是伸向最基层的普通群众,用笔、用镜头去关注民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电视界的权威专家朱羽君曾多次强调,应该做有情感的电视新闻节目。有情感并不意味着失去新闻的客观公正性,而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从主题把握到角度选取、叙事风格,体现出人性关爱和人文关怀。《与人民相依》《新闻因人而生动》《大局与民生、道义和良知》,这些合辑的设置,已经告诉我们一个信息:他的新闻作品是有情感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这份情愫,让升林的新闻作品,读起来并不枯燥:喜为旬阳发展所喜,忧为百姓疾苦而忧。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笔端流露的是心急如焚;记录旬阳优秀儿女的访谈,又显得那样溢满自豪,款款情深……

细细品读这些作品,体裁不同,风格各异,却大都能让人读得兴致盎然。或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如《夜话新农村》《羊山五谷神》《今日涌泉村》《七项专利一颗心》;或钟灵隽秀,文采飞扬,如《电视散文:四季旬阳》《太极城》《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孝动旬阳》;或角度独特,内涵厚重,如《科学发展看旬阳》《农村资源流转的破冰之举》《古镇不再忧伤》;或大胆犀利,仗义执言,如《苦涩的香菇》《哭泣的鱼儿》;或巨笔如椽,荡气回肠,如《辉煌2009》《与时代同行》《情系汉江》《引得甘泉润万民》《千秋基业育栋梁》《蚕海桑田铸丰碑》,等等。但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莫不在真实感人的同时,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文关怀。一位诗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把心点燃,再抛出去,会收获无数颗燃烧的心。我相信,升林是把自己燃烧的心,捧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捧给了被他视作衣食父母的乡亲百姓。正因为如此,他走到哪个乡镇村组,都会有满手厚茧的大叔大伯婶子大娘,和他嘘寒问暖,执手促膝长谈。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他担任领导职务之后,依然在办公室里坐不住,而且手里总是有丰富的新闻源。一篇篇、一部部来自三农最基层,生动鲜活、真实感人的新闻作品出自他的笔端和镜头,也就不奇怪了。

升林是个爱思考的人,与他闲谈,总能听他在不经意间,说出几句极富哲理的话,令你突然能够停下来,静静思考,回味再三。这种风格也融入了他的新闻作品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得他的作品更有了深度和厚度。在记者的“五勤”(手勤、腿勤、眼勤、耳勤、脑勤)中,唯有脑勤是最不易做到的。五官和四肢的勤,可以在短期内努把力,补补课。而要做到爱动脑、会思考,则必须让脑勤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作品方能凸显思想性,具备更深的社会性和现实意义。升林思考的涉猎面很广,这从他的这部集子中能够看出来,政治、经济、交通、水利、环保、文教、卫生……县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发展的辉煌书写,几乎无所不包。文字的凝炼优美,结构的独具匠心,展现了作者收放自如的不凡功力。而且,字里行间总能涉及行业的深层次问题,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使得这些文字虽然是新闻作品,历经时空跨越的若干年后,读来并不觉得过时。不久前,刘云山同志在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强调,新闻作品要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集子中的个别作品虽难说是尽善尽美,但这确实是作者以大地作纸,真情为墨,书写的最基层群众的心声,记录的旬阳改革发展的铿锵足迹。而作为一名新闻同行,我认为通过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作为“三贴近”的最好实践者,真正找准了“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的新闻工作者位置。几十年如一日,忠诚于新闻事业、倾情于农民群众的那份执著,以及勤奋的采访作风、务实的新闻文风,和作者心无旁骛的专业精神和执著崇高的职业理想,才是最为可贵,值得学习借鉴的。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聚集三农》首席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