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水窖水源来源

西北水窖水源来源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河县委县政府积极实践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宗旨,解百姓疾苦,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此获得民心,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今年白河旱涝灾害严重,特别是水灾使许多农村小学成了危房。全县每年开挖黄姜5万亩,出售鲜姜10万吨,农民增收2亿元,财政增收1500万元,黄姜真正成为“药黄金”,成了白河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全县各级党政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实践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白河实践“三个代表”工作巡礼

白河县委县政府积极实践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宗旨,解百姓疾苦,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此获得民心,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修窖蓄住“养命水”

多年来,白河一直为水所困扰,缺水成为制约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上结合白河实情,做出兴水治旱修水窖的决策,并决定奋战5年建成水窖10万口。4月,全县超常规修建高标高质的小水窖12000多口,拉开了大兴水窖的帷幕。“七、八、九”会战之际,全县再打修建小水窖的硬仗,修成小水窖19926口,累计修窖21924口,蓄水达65.77万立方。为了圆满完成修窖任务,县上44个县直部门和乡镇总计2000多名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县直部门除留一人值班外,其余同志都奔一线帮群众修水窖。许多部门自带灶具和粮菜,携带被子和生活日用品,从为农民减轻负担着想,做到帮助农民而不扰民;许多干部在村上一干就是一个多月,小病抗着,大病拖着,全身心投入到水窖建设当中。由于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因此,形成了干群党群之间真正的鱼水关系。在建成的两万多口小水窖中,有很多已见效受益,群众说,修窖给我们蓄住了“养命水”。

师生住进“安心房”

白河曾以兴学重教而成为全省山区教育一面旗帜。下乡到农村,那最壮观最漂亮的建筑必是校园无疑。多年来,全县各级党政已形成了重教兴学的好作风好传统。党委政府的重视,教师的过硬业务,学生的勤奋,使全县连续两年在全地区取得大、中专考试总成绩第3名的好名次。今年白河旱涝灾害严重,特别是水灾使许多农村小学成了危房。解决危房,让孩子住上“安心房”,是各级党政的神圣使命,也是群众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为了9月1日的正常上课,全县早安排、早部署、早动手,层层组织发动,筹资194万元,学校排危7000多平方米,维修校舍2206平方米,新建小学校31所,修建学社区50所,创下了白河兴学重教的又一奇迹。地处白河后高山的双河乡,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很快掀起了学校排危和建校热潮,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全乡新建学校5所。双河乡五星村主任项能勇在组织村民建校中,自始至终一马当先,白天盖房在工地,晚上在工地照看料场,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共筹资2万多元,建起了一座崭新的五星小学校,面积达240多平方米。城关镇繁荣小学因暴雨袭击,成了严重危房,村党支部村委会,筹资9万多元,很快建起了面积达270多平方米的繁荣小学。校建中,村主任张广成一门心思在工地,把家中的大小事情一股脑儿抛给了妻子。家中养蚕无人去采桑,苞谷草荒了,无人去锄草。有人不解地问张广成,为什么要这样,张广成说,我这是弃小家为大家,只有把学校的房盖好了,那就是我最大的心愿。繁荣村在建校时,县政府全体干部捐资1000多元,为村上送来了一片温暖。县政协委员马建华自己出钱购水泥5吨找车送到村上,为校建送来了及时雨。在全县校建和排危中,真正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参战。县林特局捐资2万元,建起了星义学校。在外打工的莫易红听家乡要建校,千里迢迢赶回家,一次捐资22000多元,盖起了冷水镇里龙小学。这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兴学重教之歌,是“白河精神”的具体体现,9月1日全县所有学校准时开课。

黄姜长成“摇钱树”

1998年,白河县委县政府决定将黄姜作为富县富民的龙头产业来抓,从1998年到现在,全县高质量大规模建成了10多万亩黄姜基地,因而成为全省的黄姜基地大县。为引导农民规模种植黄姜,变野生为人工种植,每年春秋,全县千名干部入村进组到户送技术送物资,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全县办培训1600多场,农民发展黄姜,出现了租地兴姜,合股联营等形式的好势头。县检察院扶贫包建反沟村,干警与农民用合股联营的形式发展黄姜50亩,做到与姜农风险共担。而且,县上还注重了培养大户,树立样板。桃园乡柳木村党支部书民汪祖国,兴姜40多亩,收入12万元。大双乡金门村村主任郭祥海兴姜100亩,收入近20万元。纸坊乡反沟村1998年冬开挖鲜姜50多万公斤,全村自留30万公斤种子外,其余全部出售,收入36万元,农民人均增加收入800元。几年来,全县各乡镇都成立了产业建设领导小组,采取了县级领导联乡,部门包村,干部到户的包抓责任制,实行产业建设与计划生育两个“一票否决” ,工作实绩与财政拔款、公务员考核、领导的升降去留三挂钩。几年来共筹资3680万元用于发展黄姜,各部门协同作战,合力兴姜。现在,全县兴黄姜1000亩以上的乡3个,2000亩以上的6个,10亩以上的户165户。县上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运作,延长产业链条,走加工增值之路,现已引进境外客户在白河建起两个水解物干燥厂。全县每年开挖黄姜5万亩,出售鲜姜10万吨,农民增收2亿元,财政增收1500万元,黄姜真正成为“药黄金”,成了白河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全县各级党政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实践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现在,全县以10万亩黄姜基地的规模,年产黄姜过亿斤的数量,以黄姜皂素含量全国之量的优势,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中去。

(原载2000年9月28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