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延长产业链条

延长产业链条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8年,白河新班子组建后,在经过认真的考察和调查论证后,认为白河处于黄姜生产区域中心地带,黄姜野生历史悠久,素有“黄姜之乡”美誉。同念黄姜“经”,同唱黄姜戏,同吹黄姜号。高起点,发展规模经济,大手笔,延长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全县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运作,延长产业链条,走加工增值之路,现已引进境外客商在白河建起了两个水解物干燥厂,解决群众急市场的后顾之忧,给农民吃了一个“定心丸”。

延长产业链条——来自“黄姜之乡”白河县的报道

白河县立足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强力推进黄姜产业建设,几年时间超常规发展黄姜10万亩,从而使黄姜成为全县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的农村主导产业。

逼出来的选择

白河县域经济的主体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自给经济,脆弱的农业基础特别是落后的经济结构,是长期导致贫困的主要矛盾。白河要发展,基础在农业,出路和突破口在于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主导产业建设。1998年,白河新班子组建后,在经过认真的考察和调查论证后,认为白河处于黄姜生产区域中心地带,黄姜野生历史悠久,素有“黄姜之乡”美誉。由于黄姜在该县适宜范围广,开发覆盖面大,能形成较大规模,因而有得天独厚的种植开发条件。全县有50万亩荒山荒坡地适宜黄姜生长。因此,白河县委、县政府决定将黄姜作为富县富民的龙头产业来抓。从1998年到2000年,高质量大规模建成了10万亩黄姜基地,因而成为我省最大的黄姜基地县。全县每开挖5万亩,可出售鲜姜10万吨,农民增收2亿元,财政增收1500万元。

干出来的业绩

同念黄姜“经”,同唱黄姜戏,同吹黄姜号。县乡镇都成立了产业建设领导小组,采取了县级领导联乡、部门包村、干部到户的包抓责任制,实施“12368”的运行机制,即全县拿出100万元奖金,奖励黄姜生产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产业建设与计划生育两个“一票否决”,工作实绩与财政拨款、公务员考核、领导升降去留三挂钩。把县级领导分成6条工作线,并出台了规范的8个考核文件。因而确保了全县上下围着基层转,围绕黄姜干。三年来,县政府多渠道筹集黄姜生产扶持资金3680万元,科技部门强化了黄姜种子优化的课题研究,建立了有性繁殖基地。农发部门、农业部门、供销部门分工协作,积极为姜农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列服务,各乡镇、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示范田、责任田,真正是“药黄金”凝聚了众人心。

高起点,发展规模经济,大手笔,延长产业链条。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规模经济,小打小闹进不了市场。因而黄姜产业起步就坚持好田好地,规划连片,集约经营,形成了黄姜产业化格局。全县兴黄姜1000亩以上的乡镇3个,2000亩以上的乡镇6个,3000亩以上的乡镇3个,4000亩以上的乡1个,5000亩以上的乡镇2个,6000亩以上的乡1个,100亩以上的村有272个,100亩以上的组有35个,10亩以上的户165户。与此同时,全县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运作,延长产业链条,走加工增值之路,现已引进境外客商在白河建起了两个水解物干燥厂,解决群众急市场的后顾之忧,给农民吃了一个“定心丸”。

(原载2000年9月5日《陕西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