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种曾经辉煌过的古老文字

一种曾经辉煌过的古老文字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久前,“中国西夏王国的文字世界展”分别在北京和宁夏两地举行,共展出西夏文字碑铭拓片、西夏文写本、刻本文献,文物照片及西夏文书法、篆刻作品250余件。明代中叶以后,西夏文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世人遗忘。令人惊叹的还有西夏文书法。西夏文字形体方正、棱角分明、重心稳定,书写起来美观大方。这次展出的中日两国学者创作的西夏文字书法、篆刻作品就令人耳目一新。

一种曾经辉煌过的古老文字

不久前,“中国西夏王国的文字世界展”分别在北京和宁夏两地举行,共展出西夏文字碑铭拓片、西夏文写本、刻本文献,文物照片及西夏文书法、篆刻作品250余件。这个展览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人们惊叹:西夏文字曾创造过如此辉煌!

是的,现代人不该遗忘它,不该忽视这种文字在中华文明长河中所起过的独特作用和曾占有的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在我国历史上曾广泛使用,而且使用时间长达四五百年,它曾记录过许多重要文献,这在除汉字以外的文字中是不多见的。

西夏文诞生于西夏政权正式建立(公元1038年)前夕。雄才大略的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特意在自己正式登基之前下令,由富有才华的大臣野利仁荣来主持创制自己的文字——西夏文。野利仁荣很快就完成了使命,一下子就创制出6000多个单字。这种被今人称作西夏文的文字,在历史上曾被称作“番字”、“番书”,而在西夏国里却被尊为“国书”,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它不仅在政府公文中使用,而且用来翻译经典著作,在民间交往中更是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在西夏政权存在的190年中,西夏文几乎是无处不在,就是在公元1227年西夏政权灭亡之后,它还继续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

现已发现的西夏文草书《瓜州审案文书》,是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的文献,为西夏惠宗秉常天赐祀盛元年(公元1069年)的实物,而最晚的是在河北省保定市市郊寺庙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石刻,这个西夏文陀罗尼经《相胜幢》刻于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西夏文前后延续使用的历史长达四五百年,就是在西夏灭亡之后的元明两代,还有人用西夏文刊印佛经、刻制石碑,足见西夏文的魅力和不同寻常的使用价值。

西夏文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初看与汉字相似,细看又与汉字无一相同,因为它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的。它的基本笔画也有与汉字相同的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但却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撇、捺等,它斜笔运用较多。由于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多数字都在10画以上,认记书写都有一定难度,就连汉字中书写最为简单的数字,到了西夏文里笔画也相当繁杂。据西夏人编纂的西夏文形、音、意字典《文海》分析,西夏文包括独体字、合体字两大类,文字结构也有规律可循,独体字笔画相对较少,多为常用词,也是组成新文字的基本单位。而合体字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而成。但组成合体字时,则采用原字的一部分、大部分或全部,类似于“省形”或“省声”。合体字中,有把一个字中的两个部位交换位置组成新字的,也有把两个同样的独体字并列构成一个新字的。西夏文字也采用汉字中的“会意”、“形声”、“转注”等构字方法,但“象形”、“指事”字极少。

明代中叶以后,西夏文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世人遗忘。清末金石学家曾误认西夏文钱币为“梵字钱”,一些外国学者也将石刻中的西夏文字判定为“女真文字”。20世纪初期,中国及外国学者根据所掌握的极为有限的资料,开始研究西夏文字,但未取得重大进展。1909年,俄国探险队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西夏边防重镇黑水城盗掘出大批西夏文献资料。在这些文献中,就有西夏人骨勒茂才编纂的西夏文汉文双解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文形音义字典《文海》、以声母分类的西夏文字典《音同》、韵表《五音切韵》、分类字典《要集》等,这些典籍曾是供当时人学习西夏语言文字的工具书或是西夏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手册,现已成为当代人解读西夏文字,打开西夏宝库的钥匙。

作为西夏文化载体,西夏文不仅保存了大量丰富的珍贵文献,而且它本身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宁夏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西夏王国的文字世界展”上,我看到了大量的西夏文实物。西夏文不仅被印成佛经,而且被写在木简上,不仅被刻在铜佛像上,而且用在西夏壁画的供养人题记上。就是西夏官印上、西夏钱币上也铸有西夏文,就连马面具、军令牌上也都刻有西夏文,可见西夏文在历史上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令人惊叹的还有西夏文书法。同汉字一样,西夏文也分为篆文、楷书、草书等,每种书法都自成一体。西夏文字形体方正、棱角分明、重心稳定,书写起来美观大方。西夏文书法博采汉字书法之长,但又有自己的特色。这次展出的中日两国学者创作的西夏文字书法、篆刻作品就令人耳目一新。我国著名学者白滨、李范文和日本书法篆刻家北室南苑女士的作品都受到参观者一致好评。

(原载2001年11月6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