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农田水利建设之我见

宁夏农田水利建设之我见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而实现宁夏农田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条主线就是以建设宁夏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为主,以改善人们生存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为目的,以治水为中心的国土综合整治活动。宁夏现代新型农田水利是按照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运用综合手段,使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真正体现宁夏农田水利特色的工程体系。

宁夏农田水利建设之我见

水利是国民经济首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心环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突破。为此,笔者认为:宁夏农田水利事业要发展,就应坚持围绕一条主线,遵循五项原则,健全四大体系,实现五个目标,落实八条措施。从而实现宁夏农田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围绕一条主线

这条主线就是以建设宁夏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为主,以改善人们生存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为目的,以治水为中心的国土综合整治活动。宁夏现代新型农田水利是按照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运用综合手段,使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现代,是指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新型,是指其以正确处理人水关系的辩证博弈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水问题的资源水利观为指导。所谓宁夏现代新型农田水利是指:要发展综合实力强大、宏观调控有力、科技含量较高、管理服务高效、综合效益显著、发展后劲充足,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时代特征、宁夏特色、农业特点的宁夏农田水利事业。

二、遵循五项原则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在防止水对人的危害的同时,防止人对水的危害,当前主要是防止人对水的危害。一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二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一方面要改变一味“深挖沟、高筑堤”、人与水争地的做法,给水以出路,另一方面要改变竭泽而渔、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做法,还水于生态,同时,还要改变饮鸩止渴、随意排放污水的做法,造福于后代。

2.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水利要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当前主要是从我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出发,量水求发展。变以水资源需求主导供给为以水资源供给主导需求,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经济结构,确定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

3.农村与城市、工业互补原则。农村特别是郊区要自觉当好城市、工业的水源地,农田水利建设要越来越多地搞一些恢复自然生态、涵养保护水资源和生态水环境的项目。城市、工业要自觉做好培植农业的工作,建立对农业的补偿机制,以城补乡、以工补农,形成城乡一体、良性互动、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

4.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原则。农田水利建设要适应社会进步,逐步从以重利益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型水利,转变为以重公益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水利。在一定时期内,农田水利建设仍要突出经济效益,以与“三农”问题关系重大、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重点。从长远来看,农田水利建设的公益性质将越来越明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成为主导,农田水利建设也将最终成为国土治理、生态与环境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5.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把农田水利建设包揽下来。但是,也不能完全依靠农民的力量来搞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走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路子。

三、健全四大体系

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真正体现宁夏农田水利特色的工程体系。一是以河道、水库、调水工程和湖泊、湿地为主构成的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二是以河流、水库、塘坝、井窖、渠道为主构成的田间灌排体系;三是以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区段计量、农业“三灌”为主构成的节水增效体系;四是以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回灌补源工程、湿地、绿地为主构成的水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

以上四个体系中,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的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安全提供保障;田间灌排体系的功能是为稳定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保障;节水增效体系的功能是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供保障;水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的功能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实现五个目标

到2020年,实现五个目标:一是农田水利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农业灌溉用水系数、灌区用水测量水平、区域水资源统一调控能力、农田防洪抗旱能力等方面要有新提高。二是农田安全具有坚强可靠的水利保障。全区大中小型水库全部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大、中、小型河道的防洪能力分别达到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配套建设形成完整体系,沿黄地区建立起完善的农田林网防风治沙体系。三是农业生产能力得到强大稳定的水利支撑。10年一遇、20年一遇、100年一遇干旱,全区农田受旱面积分别不超过总面积的30%、40%、50%。川区农田基本成方成片,山塬区全部建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农业在节水灌溉的支撑下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四是水生态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全面治理,科学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地表水污染得到基本控制。五是运行管理科学高效。建立起政府主导、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奖罚分明的领导机制;尊重民意、注重实效、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系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稳定的投入机制;新型的水利管理和社会服务机制。

五、落实八条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思想认识,全民是基础,领导是关键。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研究,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变“大灾大干、小灾小干、无灾不干”为“有灾无灾一样干”;要加强舆论监督,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使全社会了解水资源家底,增强水患意识和防洪减灾意识,改变落后的用水观念和习惯;大力推广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好经验。为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首先是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应建立各级目标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将工作任务层层落到实处,将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依据。其次是部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很多,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最后是转变组织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各级政府要转变角色,重点抓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宣传发动、资金扶持等。变单纯的行政命令为行政、法律、科技、民主、教育相结合;变组织推动为政策引导、典型示范、优质服务。积极探索“两工”取消后新的组织方式;大力扶持发展民营水利,适合个人兴办的微型工程放手让农民自己建;完善“一事一议”“一事一批”制度,有计划地搞好一家一户干不了、公益性较强的工程;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用水合作组织,承办较大的工程。

3.实行分类指导,推广新典型,探索新路子。首先是根据地区差异,确定主攻方向。实践证明,我区多年来形成的区域性治水路子是符合当地实际的,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其次是根据“先急后缓、长短结合”的原则,确定工程重点。最后是根据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定工程布局。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布局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的前提下,按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来进行。

4.坚持依法治水,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在认真贯彻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加强我区法规政策的配套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和打击农村水事违法案件,规范水事活动,保障水事秩序。依法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分级负担、受益负担、分级管理、收益补偿等政策,划分事权,明确责权。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5.拓宽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总量。适应新形势要求,走社会化办水利的路子,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首先是按照公益性的事情政府办的原则,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区财政及地方各级财政应根据财政增长比例,不断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投入保障体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城市、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使财力、物力等更多地向农业流动;依法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重点抓好水利建设基金,确保取之于水、用之于水。其次是按照生产性的事情农民办的原则,由农民根据生产需要自主决定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将农民的生产性水利投入与农民负担区分开来,让农民像盖房修屋、购买化肥、农药那样自主决定兴修水利设施,真正释放农民群众参与水利投入的积极性。最后是按照效益性的事情社会办的原则,把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继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民营水利发展,聚集民间资本,变存量资产为增量资产;创造条件,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水利建设;对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政策引导、群众投资、产权到户的办法,对效益明显,受益范围明确的水利工程,大胆支持和鼓励个体、联户、法人单位去投资兴建,做到自办、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各级政府要制定动态的分类投资明细表,使各类投资都能找到各自的投向。

6.深化水利改革,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坚持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建设,强化水利行业管理职能。按照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协同作用的改革思路,调整提高城市工业水价。水价改革的难点是农业水价问题,重点是灌区供水工程水价。农业水价的改革要按照成本核算、群众负担、财政补助的原则,计算包括工程折旧、管理、运行、维修等费用在内的供水价格,向用水户收取一定的水费,不足部分按照工程的管理权限,由同级财政承担。

7.依靠科学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继续实施“科教兴水”战略,下大气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措施:首先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决策,把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结合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统筹考虑水的问题,制定和修改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确定农田水利建设重点,使之具有较强的宏观指导性和现实操作性。其次是加快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步伐。积极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水土保持、节约用水、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利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最后是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力度。以节水技术、施工技术的开发推广为重点,加大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采用信息化技术和先进设备改进水资源管理手段。

8.坚持建管并重,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要抓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管理、良性循环。重点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明确管理主体。要改变过去想管的管不了、该管的管不好的局面,该政府管的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不该政府管的一定要放开、搞活,划分事权,明确责权。其次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管理方式。一家一户的工程,由农户自管;联村联户的工程,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通过用水户参与管理和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方式,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明确产权和义务;重要的和较大的工程,由政府管理,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最后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短线、断层、萎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要继续加强乡镇水保站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组织建设,搞好各级农村水利队伍的业务培训,使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勇于创新,建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没有行政级别、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新的水利技术服务中心,立足水利,面向市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中心和中心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谁的实力强、服务好,谁就会占领更多的市场,由众多的服务中心形成一个全面覆盖的网络,农民有更多的服务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