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使广播电视进万家

为使广播电视进万家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维修人员,他深知自己肩负使命的重要性,每月要对广播电视机房的设备进行2次检修。韩通对单位广播电视设备如数家珍,大到编辑机、摄像机,小到电子管扩音机。先后为红河、石岔、交岔、罗洼等12个乡站设计制作35米高的广播电视发射塔12座,为古城乡中川、挂马沟等村设计制作了3个发射桅杆。韩通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全县19个乡镇155个行政村通上了广播电视,使全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了75%。

为使广播电视进万家

今年45岁的韩通,工作10年多来,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坚守在彭阳县广播电视事业岗位上,为全县24万回汉人民能听到广播、看到电视而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着,他先后多次受到各级组织的表彰奖励,1998年、1999年被评为全区广播电视系统维护先进工作者,2000年评为全区广电系统“村村通工程”先进个人。

当好安全播出的“总后防”

维护工作是安全播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总后防”。作为维修人员,他深知自己肩负使命的重要性,每月要对广播电视机房的设备进行2次检修。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生活中发生什么波折,每次只要一进机房,他总会把一切与维修工作无关的事情置于脑后,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一道线路、每一个开关、每一个表头,密切注意异常状态,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点。

韩通对单位广播电视设备如数家珍,大到编辑机、摄像机,小到电子管扩音机。尽管有些设备严重老化,但凡是能用的,他都一修再修。局里一台50瓦电子管扩音机用了16年,早到了淘汰更换的年限,可他用一把电烙铁、一把改锥、一块万用表,拆补焊接,一直用到今天。由于韩通同志在维护工作中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10年多来,从没有发生过重大播出、设备器材损坏和责任性安全事故。

开拓创新求效益

彭阳县广播站机房原来分为直播间和值机间,一个班要上播音员和值机员两人,既消耗人力、浪费资金,操作又不方便。韩通凭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把直播、值机合二为一,不但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而且每年节约费用上万元,同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县广播电视转播台的设备,大多数为80年代电子管设备,耗电量大、转播效果差,他根据设备性能,做了固态改造,仅此一项节约经费达4.3万元,而且转播效果良好。

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式启动后,韩通根据彭阳地形地貌特点,提出了“以乡镇广播电视站覆盖为主,村广播电视室填补空白”的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施方案,经区广播电视局工程人员实地考察论证后,首先在刘塬乡建成了一个功率为30瓦的乡广播电视转播站,经测试该站覆盖周边4个乡18个行政村3600多农户,且收视效果很好。在施工中,没有广播电视发射塔,他就自己设计、制作。先后为红河、石岔、交岔、罗洼等12个乡站设计制作35米高的广播电视发射塔12座,为古城乡中川、挂马沟等村设计制作了3个发射桅杆。塔体既结实又美观大方,受到区局检查验收领导的高度赞扬。

就这样,多年来他通过提合理化建议,主持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为县上节约各种资金累计达50余万元。这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说,无疑是一个特殊的贡献。

汗洒“村村通”工程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1999年,当报春花开遍彭阳大地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消息传来,韩通为之精神振奋,他主动请缨,早出晚归,勘察定点,设计绘图,决心尽快把欢乐送到大山深处,送到盼广播电视如盼甘霖的农户家中。

红河、石岔等12个乡镇广播电视插转台都是建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海拔高度平均在1900米的高山上,从勘察地形、选址到立项建设,他既当工程指挥员,又当施工员。从设计造塔、运送安装到机器设备调试,处处都洒下了他的汗水。为了节省工程资金,韩通还带领技术人员主动承担起了各乡站的输电线路测设、架设任务,40多岁的他和年轻人一起抬杆架线,上山下山跑个不停。就这样,12个乡镇转播台共节约费用10多万元。

在罗洼台建塔时,他顾不上回家帮妻子收割小麦,等工程结束回到家时,麦子早已收割完毕。麦子没割一镰的他,只是听到了妻子一声“你还知道有这个家”的抱怨。

1999年12月19日,是澳门回归的前一天,也就是冯庄乡广播电视站安装工程最后冲刺这天,一大早,韩通冒着零下29℃严寒,带领一名技术人员来到冯庄乡广播电视转播站,安装接收发射装置,30多米高的塔他上下数10次,凛冽的寒风中,他光着手安装卫星接收天线,一直干到晚上11时澳门回归前一小时,终于使该站开通。

一滴汗水,一分收获。韩通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全县19个乡镇155个行政村通上了广播电视,使全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了75%。

原载2001年1月11日《固原日报》第2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