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宅院看中国商帮

从宅院看中国商帮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支商帮群体,随后,名震天下的徽商、晋商、粤商等等,晚于陕商百年出现。晋商之外,其他商帮群体无一获此殊荣,由此,
从宅院看中国商帮_那年花开·真实的陕商大院


财富的智慧:从宅院看中国商帮

撰文/孟繁勇

宏大的晋商宅院,灵秀的徽商宅院,淳朴的陕商宅院,西式的粤商宅院……这些散落在各地的遗产,或许并不像你看到的那么浮光掠影。他们背后,既有中国各大商帮“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更有细枝末节处体现的不同商帮性格……

乔家大院是国人最熟悉的商帮大院。摄影/陈毅

1370年,是明朝洪武三年。

在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第三个年头的秋天,陕甘境内一条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着富平商人李月峰的骡队。李离家已经将近两个月,他担心的不是家里是否将秋收的果实放入仓中,而是在限定的日期内,能否将军粮送往定边柳树涧堡,那里驻扎着明朝军营1084名军士,还有374匹战马。

数目庞大的军需物资运输,一个人的力量显然不够,于是李月峰将家里所有的亲戚全部带上了运输军粮的征途,包括盘石村石家、韩村李家、亭口村王家、薛村路家。乡党与亲情共同走在了这条古时栈道,不过他们的付出也获得了回报,转运军粮之后,他们将去往扬州贩卖食盐,获利可达三倍以上。

在明朝时期,如李月峰一样的陕西商人多达20万人,从务农的单一谋生,转化为商人济世,而那时整个陕西的人口不过200万人左右。依此计算,陕西百人之中,竟有一商人立业,商帮规模不可谓不大。

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支商帮群体,随后,名震天下的徽商、晋商、粤商等等,晚于陕商百年出现。商帮群体的出现,最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商业活动发展的高峰期。民间财富,从此也就集中在这些商帮手中,所谓富贾天下,说的就是商帮中人。

财富的积累,在这些商帮群体的使用过程里,不约而同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盖房置地,这当然和中国千年传统中的“家”之影响相关。于是,商人的宅院遍布中国,尤其是在山西、陕西、安徽、浙江等商帮聚集地,精美的商宅建筑耸立在各处,向世人炫耀着商人们和财富相关的智慧。

也正因如此,人们才有幸在数百年之后,看到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商帮宅院:比如晋商宅院之规整,徽商宅院之宏大,陕商宅院之淳朴泰然,粤商宅院之中西合璧。其建造呈现精、绝、奇特点,是给予观者的共同感受。富丽堂皇的建筑之下,这些商宅也隐隐穿越数百年时光,呈现出中国商帮六百余年兴衰悲欢的故事。

商帮崛起

在朱元璋推出促使商帮兴起的政策“食盐开中”之前,中国历史上近千年的时间,并无任何商帮群体出现,这一点非常奇怪。后陕、晋、徽、粤、浙等商帮群体在获得巨额财富后,往往又会捐钱买官,但又无任何实职,似乎花几十万两银子买个官做,是个亏本买卖。纵然得“利”,无非所建私宅超越民居规制,规模更为宏大而已。相对于商人之精明,也令人大为迷惑。

两者其实都源于一个事实:商人阶级在历代王朝中的地位低下。

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等级划分为士、农、工、商,商为最末,与历代王朝并不提倡属民经商有关,虽然如此,当政者却也无明令禁止。因此明初以前,历代王朝民间的商业活动,一直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从王朝对经商者的态度,造成了古代商人长期以来并无政治地位,家庭成员从商,并不为世人认可,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低贱的行为。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写道,从理论上讲,读书做官的人,自古就把商人看作从事生产的寄生虫。在中国古文里,人们并不认为商人把产品从甲地运到乙地有什么功劳,因此他是被列入社会的底层等级的。古代中国记载中出现过许多商人,他们从来不是一个具有政治权力的阶级。早期的皇帝明确规定不让他们参加考试以进入仕途。对统治者来说,商业的发展不如继续掌管农业经济来得重要。他们更多地依靠田赋而不是依靠商业税。这说明政府有凌驾于一切的经济特权,所以,政府不许可兴起一个独立的商人阶层,来侵犯它的这些特权。

● 安徽绩溪胡氏宗祠,徽商尤为重视宗祠建设,甚于宅院。摄影/冯建平-全景图片

费正清的研究,也正说明了在明代以前,中国千年历史无商帮群体集中出现的原因。

明代之前的王朝统治者,对商人的态度冷淡,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允许商帮出现?并且是陕西出现第一支商帮群体?西北大学教授、陕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刚接受《世界遗产地理》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明朝出现商

明代之前的王朝统治者,对商人的态度冷淡,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允许商帮出现?并且是陕西出现第一支商帮群体?西北大学教授、陕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刚接受《世界遗产地理》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明朝出现商帮,与边疆防御压力吃紧、不得不开放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政策密不可分。

从陕西区位位置来看,它处于农耕与畜牧经济的结合部,既有农耕经济,又有草原经济。明代政策之所以选择陕西作为“食盐开中”政策首试地区,实因陕西处于两个经济区域间,是大规模货物交换便利之地。陕人经商,从一开始便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完全满足了国家需要,承担着国家的经济任务。代表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去做生意,比如说陕西的茶卖到边疆,再将草原的马换回。  

从此,李月峰等20万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陕西籍商人,便出现在了边疆古道。也正是因陕商始自国家政策推动,也造就了陕商独特的“国”的经商意识。某种意义上而言,陕商上济国家,下立百姓,将商业经营和国家兴衰联系到一起,商兴国兴,商败国败。

从陕商所敬神明也可看出不同。李刚举例说,比如陕西商人崇敬周公和赵公明,其缘由,则是两者形成“家国一体”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主体价值理念。周公的“天人合一”,在伦理上就必然表现为“家国同构”。使陕西商人形成了浓厚的“家国一体”意识,他们在商业经营中能够突破“在商言商”的职业或行业的局限,自觉地将商业行为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形成“在商言政”的国家意识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明清产生商帮中最有政治意识的商帮。

一支商帮,晋商开始崭露头角。当时山西本身产粮不多,不得已远赴山东买粮,再次运回边关,史称“买粮换引”。从此,一架架小推车由一群口言晋语的山西人推起,开始了此后数百年的晋商传奇。 

在明朝中叶时期,晋商群体开始形成,走上辉煌则是清初以后。其时晋商因远赴东北从事商业活动,在商帮群体中最早与满族贵族互通有无,清朝入关建立政权之后,并没有忘记这些山西商人,晋商被召入京,皇家将之钦命为“大内皇商”。晋商之外,其他商帮群体无一获此殊荣,由此,晋商获得空前发展期,“十商五出晋地”,成为一时美谈。

徽商则要晚于陕商、晋商出现,直至明中叶弘庆五年,明朝实施“叶淇变法”,徽商“输银于运司”,买通政府官员才终于通过“输银买引”之法,大规模走上食盐贩运的道路。陕、晋、徽等中国早期出现的商帮群体,事实上皆为明朝“食盐开中”政策而兴起的商业群体。

明末清初,商帮的发展进入空前活跃期,粤、浙、鲁、闽、赣等商帮并起,中国商业经济进入繁荣期。实际上,从商帮的兴起之路观察,本质上仍与历代王朝政策相关,比如明“开中制”促使陕、晋、徽三地商帮奋起,而浙、鲁、闽、赣商帮群体,莫不仰息明朝政策余波之利。

岭南文化所孕育的粤商,则得益于清政府的对外通商政策,依靠通海地理之便,受益于康熙二十二年成为清朝政府批准的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其中商帮涌现出的佼佼者,则是始于1757年的十三行洋商,因被王朝统治者赋予了对外贸易的特权,实际上垄断了茶叶、生丝、绸缎等出口商品市场,终成一代商帮巨富。

明初以来,600年中国商帮史拉开大幕,无数豪富涌现,时光纵留驻,水影无倒流,不过年华往逝,无以莫可追怀。虽如此,我们在今天所看到的商帮仍遗存多多,最为使人惊叹的就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商宅。这些商宅建筑精美,布局严谨,历经百年,仍然诉说着中国商帮的传奇故事。

● 俯瞰王家大院,因为地理因素,晋商大院多建于小山坡之上。供图/东方IC

百年商宅

商帮因地域而成,便有各自不同的商业意识,也分别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识。如陕商之“国”、徽商之“族”、晋商之“家”,岭南商帮则经世致用,山东商帮全民皆商,福建商帮亦盗亦商等等。

越过时光的惊奇,就在于你的眼前出现何种神奇之物,感怀咏叹间,时间会向你打开一道通往历史的大门。于是,你脚下是现在,眼前,却会穿越千年。

此刻,当我的眼前出现陕西商帮精美的宅院之时,我的感觉如同与时光谈了一场恋爱,莫可名状之手,牵引我进入时间的通道,眼瞧着从一片空地上,拔起百千商宅。

陕西商宅,大多数皆为四合院建筑,实因陕西八百里秦地,地势开阔,一马平川,伸展空间大,适宜四合院布局。这是陕商宅院和晋商、徽商、粤商等商帮宅院不同之处。比如说,晋商宅院多利用坡度,建成则层次分明,成梯度延上的院落。徽商大多出于山中,商宅通常向高空发展,所以徽商大多商宅都是以楼的形式出现。而得对外通商之便的岭南商人们,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他们的商宅则尽显西洋美景。

从建筑形式上来看,晋商宅院是一姓一家,只显本家,比如山西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从此处也可体现晋商“家”的文化意识。李刚介绍,山西自宋明以来,地僻人贫,生存需要远比树德立传更为突出,初期多以中小商人为主,造就了晋商以“家”的意识为重。当晋商走上经商道路时,家庭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资本金,晋商们只能依靠姻亲以外的经济力量。所以,晋商形成以嫡亲为核心,以内亲为基干的经商世家,叫做“砖头瓦杂,堆成一搭”。因此,山西商人具有极强的家庭意识,家庭成员实现温饱和生活富裕,就是晋商最直接的人生目标

“家”的概念也直接影响了晋商的经营理念,晋商集各方散财于一起,用于经商,这恐怕是最早的股份制了。于是,我们从历史遗存中观察到的现象,一些商号的重要职位,比如掌柜的,很少由自己的亲人担任,而是财东花大价钱聘请外人经营商号。形成东家拿钱、外人干活的独特景观。

而徽商的“族”之概念,也在商宅建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去到宏村,就可看到商宅并非一宅一院,而是聚族而居,连片成群,各商宅错落有致。风水最好之处,往往是规模宏伟的宗祠建筑,周围则是众多商宅环绕。

实际上,这正是徽商强烈的家族意识体现。中国商帮研究者郭世强告诉我说,之所以徽商重视族群关系,实因徽商前身原为中原人士,为避“永嘉之乱”祸端而移居安徽山中,宗族在徽商的发展中,为徽商提供了大量资金,形成宗族内特有的股份制,称作“族本制”,血缘关系成为徽商在外经商的重要部分。

徽商经商重视宗族关系,由此也形成了“偕兄弟伴别徽帮”的族之理念。此外,徽商因宗族宗法的血缘关系,凝聚成商业集团,商号内亲戚连亲戚,不是侄子就是外甥,这和晋商不用自己人的理念完全不同。民间流传着徽商的一句话,“徽商担子两头挑,一头挑娃娃,一头挑族谱”,形象地传达了宗族制下的徽商。

而岭南商帮所建造的中西合璧式的洋楼、别墅等商宅,充满西洋范儿,且建筑装饰大多简化。这也与岭南商人经世致用的理念相关,与其他商帮相比,岭南商人较早与国外商人接触,事实上更易接受国外经商的理念与风格。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陆琦教授告诉我,自明代以后,随着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经世致用和西学东渐的造园理念也融入到岭南园林之中。比如说,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表现在岭南园林中,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形制和模式,重在适用。这种不拘一格和充满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及反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美学思想也影响着岭南园林造园艺术的创作构思。

而岭南园林受商业实利思想的影响,强调生活的跟进性,宅院的布局构成和造园立意受某一阶段的社会思想潮流影响很大,因此园林的变动性较大,不强调其完美,而以去精雕细琢适用为主。陆琦说:“岭南商宅与江南文人士大夫园林相比,其世俗功用的审美观念表现得更为强烈浓郁。岭南这种适用性的宅院建造方式,与北方、江南文化享受型的园林确实有着极大的区别。”

体现在商宅上,则不同于其他商帮宅院的严谨,进度有制,而是具有多元兼容性,不拘于某种形式,只要“万物皆备于我”,便可接纳融合,唯我所用,博各家之长。


后世影响

商宅建筑,上承传统,下启新意,更集砖雕木雕石雕等各式装饰艺术为一体。商者巨富,营造不惜工本,往往当时工匠最新的创意和理念,会出现在商宅建造中。呈现惊鸿一面,不经意间也引领了百年前的“时代风尚”,锻造出独特的建筑体系,对当世及后世民居建筑影响颇大。

试举一二例,比如江浙一带,明清时期富商云集,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活跃的苏州等地,商宅院落林立,装饰雕刻繁多,居住之外,极富艺术观赏价值。富商们大批建造宅院,也使得工匠集中,建筑工艺发展同样进入繁盛时期。正因如此,工匠进一步分工,相应发展了建筑中各项技术,这也成为后来学界公认的江南民居型制完善的重要原因。

此外,商宅对于生态环境的运用理念,同样影响后世。比如说商宅本身规模宏大,古时无电,照明采光便成为硬性要求。工匠们建造商宅,利用开窗、中庭、天井等建造方式获取充裕采光,聪明地解决了自然采光难题。

其中的天井建筑形式,在各地商宅中常见。天井由四面的房屋合围成空间,围合形成的内部空间所形成的院落,它的形状似一个井口,故称为“天井”。南方工匠进一步引申自然通风的理念,如苏州商宅建造。苏州气候湿热,在没有空调、风扇的数百年前,酷热难耐,因此商宅通风成为重要考量。商人花了大价钱盖的宅院,主人提出要求,那么施工方便要想尽办法达到。

在苏州天井式商宅中,通常是南北进深较小,而东西较宽大,且采用高围墙、墙上开镂花窗的方式。天井布局既遮挡了夏日,又增强了进出风口间的空气密度差,形成循环效应加强了室内通风效果。这种天井式通风的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有运用,特别是在较大公共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中,我们在一些火车站和宾馆大厅里看到的天井,多有借鉴。

同时,在苏州的商宅建筑中,天井的样式与北方稍有不同,围合房屋的前方有较宽敞的屋檐和廊子,这样的结构可以让室内之间的通行不受天气影响,下雨飞雪也能穿行院落。此外,天井的一部分空间深入到室外,形成一种半室外半室内的空间结构,与天井的空间共同组成了生活空间,以便于居者生活。

天井与厅所形成的厅井空间,通过庭院、走廊等而组成,成为室外与室内的过渡空间。这种建筑空间方式,数百年之后,在现代建筑中也被加以借鉴。比如说,各地的一些图书馆建筑,就吸收了厅井空间的设计理念,实际上是和苏杭地区传统商宅功能相仿。

另一方面,为求得舒适的居住环境,苏州商宅并不严格遵循坐南朝北规制,原因之一同样为避暑热。位于苏州大马篆巷邱氏商宅、苏州铁瓶巷任宅(原为富商汪氏所居,后由任氏购得),这两处商宅,主轴线上依次是门厅、轿厅、大厅、女厅及卧室等,这样的布局使得相应门窗朝向风口,形成自然通风(穿堂风),另,主轴线之外设置次轴线,依次是花厅、书房、厨房等次要房间,形成多轴线组成院落,原因即为减少风道上障碍物的阻碍,加强通风效果。建筑为开放式布局,以使通风贯通于室内各空间,实用效果有利于宅院主人的生活。

古老的商宅建筑,因其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商宅浮现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在后世的影响中可见。

而如今的商人们,无论是对于财富的理解以及获得财富后如何体现智慧,似乎再也无法企及数百年前商人们的高度。古老的商宅仍然屹立在中国的大地上,给予后人思索与审美空间,21世纪的商人们,百年之后会留下什么呢?

● 安徽黟县关麓村祖屋。供图/全景图片

潮州莼园鸟瞰,这里是经典的中西合璧园林。摄影/陆琦

● 位于苏州市的苏州博物馆,其设计师贝聿铭从徽商大院建筑细节里找到了设计灵感。供图/CF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