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说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说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让人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并不容易,这就必须遵循“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古训。以后,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也在《采诗官》中道及:“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戒,下流上通上下泰……”尽管“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古训,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冥冥之中,“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古训,真正成了时代的一片亮色。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说

文化是什么?有人说是“人化”与“化人”,解说得十分简练精当。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由三个维度构成:儒家文化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文化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宣扬的是“妙道之境”;而佛家文化,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为代表,信奉的则是“慈悲之境”。儒家的“和谐”也就是“中和”,强调的是要消除心与物的对立,达到心物合一、知行合一,使宇宙和生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具有和谐之美。这似乎有点玄乎,于是便有人从“和谐”两字的字形分析上得“和谐”之根本,说白了,“和”就是人人有饭吃(每张“口”都有粮食吃,“禾”就是粮食);“谐”就是人人可说话(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讲话,“皆言”即都有话语权)。如此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确实令人佩服。

要让人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并不容易,这就必须遵循“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古训。之所以说它是“古训”,因为此说最早可见于子夏的《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子夏距今已有二千五百余年,那真是相当古老了。以后,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也在《采诗官》中道及:“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戒,下流上通上下泰……”白居易生于772年,卒于846年,那么可见这一古训在一千多年前已相当流行。这里的“风”或“采诗”,说的都是百姓常以歌谣反映心声,而朝廷则以采集民间歌谣来了解民意和社会心向。这就必须奉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准则行事,否则,若按歌谣“言外之意”的猜度来治罪,百姓只能噤若寒蝉,又哪里能使上头听到真正的群众的心里话。

尽管“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古训,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封建王朝,哪里容得下老百姓来反映民间疾苦、吐冤言,即使对有一定地位的文人或官员,也要大兴文字狱,对可能有的持不同政见者,必先诛之而后快。在这种气氛里,若出现了一位敢于直谏皇上的官员或听得进意见的皇帝,自然便成了美谈而万古流传。如唐朝的魏徵在历史上便以敢于直谏著称。他先后共向唐太宗陈谏二百余事,常“犯颜直谏”,不因龙颜不悦而放弃劝谏。他劝皇上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又主张全面了解人,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意思是对自己喜欢的人也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还得看到他好的一面。他对唐太宗的进谏,最有名的便是他在大家歌颂盛世的当口,却上疏了《谏太宗十思疏》,指出了唐太宗在十个方面不能善始善终的问题,督促他及时引起警惕,不可丢掉了贞观初年那种节俭(不轻用民力)、淳朴、谨慎的作风。当然,唐太宗也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开明人物,在接到这封奏章后,经反复研读,深深感到所谏的话词强理直,竟把它写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都能看到,以警示自己。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权利和机会与世界对话,只要不违背法理,个个都可以直抒胸臆,宣泄情绪,并且自由参与交流互动。全社会的开明程度自然也因此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冥冥之中,“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古训,真正成了时代的一片亮色。

《红楼梦》中有一句话,叫“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是很难的,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实在很有必要,因此,“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就显得更见珍贵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