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兴谢文靖公墓考

长兴谢文靖公墓考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兴三鸦冈之有谢文靖公墓[2],由来久矣,颜鲁公《石柱记》记之,张文规《吴兴杂录》又记之。嘉庆三年春,邢澍偕友探访,撰《谢文靖公墓考》,考订三鸦冈实属谢安墓茔,非衣冠冢,并捐资修葺祠庙,春秋致祭。谢安墓,另见邢澍《重修晋太傅谢文靖公祠墓记》。后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陈书》卷28《叔陵传》未载发墓之事,邢澍误记。

长兴谢文靖公墓考[1]

长兴三鸦冈之有谢文靖公墓[2],由来久矣,颜鲁公《石柱记》记之,张文规《吴兴杂录》又记之。[3]此皆去东晋未远,宜可征信。而或者疑焉,以为本传既不载公葬处,惟陈叔陵发墓事,见《南史·叔陵传》[4],然亦在建康之梅岭耳,乌有葬长兴事,而不知无疑也。

尝考胡宿《文恭公集》,宿知湖州日,有《乞为太傅谢安置守冢禁樵采表》,中引《吴兴录》即《吴兴杂录》,称“公初葬建康之梅山,为陈始兴王叔陵发其冢。裔孙夷吾为长城令,徙于县南三鸦冈”。[5]据此知墓发后,地为叔陵所夺,因改葬长城。[6]

迨叔陵诛,诏还谢氏之茔,而事隔四载。[7]窀穸久安,无庸再迁,故史文亦第云“还谢氏茔”已耳,不言公复葬事也。且三鸦冈之墓,在北宋时守臣奏之[8],廷议从之,并敕州县官吏岁时祀祭矣,而谓可影撰乎?

或又云此葬衣冠处耳,则尤非是。按葬衣冠,即所谓招魂葬也,自东汉以后间行之。[9]当时儒者如谯周、袁瑰、干宝、孔衍等皆有驳议[10],以为经传无闻,委巷之礼,非圣人之制,然亦止谓捐躯疆场柩骨不返者有此耳。若谢公者,何为乎?岂亦如轩辕仙去,而臣下葬其衣冠乎?[11]甚矣,其说之荒诞也!

戊午之春[12],予与友访公墓,舟行三十五里,步五里,至其地。高冢岿然,冢旁地约十亩有畸,松柏环荫。去冢半里,有丛祠,颇卑陋。问守者,知村民尚祭享不绝。坐间或谈公神灵事,其说虽诞不足信,顾以公之在当时保邦摧敌,于《祭法》所云“有功烈于民者”[13],诚无所愧。予与邑士谋将新其祠宇,且请上官奏列祀典,以复北宋故事,故先为记其缘起如此。

笺疏:

[1]该文见冯本、国图本、中科本、校点本,另见赵《志》卷13《陵墓》。谢文靖公:晋太傅谢安,曾任尚书仆射,卒赠太傅。相传长兴三鸦冈有谢安衣冠冢。嘉庆三年(1798年)春,邢澍偕友探访,撰《谢文靖公墓考》,考订三鸦冈实属谢安墓茔,非衣冠冢,并捐资修葺祠庙,春秋致祭。江浙名流钱大昕、秦瀛、凌廷堪、阮元、张廷济、陈鳣等纷纷赋诗相贺。邢《志》卷13《陵墓》:“县南六十五里三鸦村,安初葬建康之梅山。有大观三年墓田碑,墓柱题云:东晋太傅文靖谢公之墓。”谢安墓,另见邢澍《重修晋太傅谢文靖公祠墓记》。

[2]邢澍于“冈”下自注云:三鸦冈,“《县志》称三鸦村”。

[3]颜鲁公: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安史之乱时任平原(今山东)太守,联络附近17郡,合兵20万奋起抵抗。后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开创了书学新风格,称为颜体。张文规:河东人,唐宰相张弘靖之子,历吏部员外郎右丞等职,见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4《官师征·郡守》。邢澍于“又记之”下自注云:“《唐书·艺文志》地理类:张文规《吴兴杂录》七卷。”见《新唐书·艺文志》唐颜真卿《石柱记》卷2《谢安墓》引《吴兴杂录》云:“谢安墓在县南六十五里,初葬建康梅山。”邢《志》卷22《名宦》亦引之。谢夷吾,东汉时人,字尧卿,会稽山阴(今绍兴市)人,见《后汉书》卷28《谢夷吾传》。

[4]《南史·叔陵传》:始兴王叔陵,字子嵩,南朝陈宣帝次子。晋世王公贵人多葬梅岭,生母彭氏卒,叔陵启求梅岭葬之,乃发故太傅谢安旧墓,弃去安柩,以葬其母。后谋反被诛,流尸江中,毁其生母彭氏坟庙,还谢氏之茔,诸子即日并赐死。邢澍于“叔陵传”下自注云:“《陈书》同。”《陈书》卷28《叔陵传》未载发墓之事,邢澍误记。

[5]胡宿:宋常州晋陵(今常州)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历知湖州、苏州,后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卒谥文恭。《乞为太傅谢安置守冢禁樵采表》见《文恭公集》卷9。

[6]长城:今浙江长兴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长城县,五代十国时,长城县属吴越国。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避后梁太祖朱温父亲钱诚名讳,改为长兴。邢澍于“长城”下自注云:“吴越更名长兴。”

[7]邢澍于“四载”下自注云:“按《叔陵传》,太建十一年,所生母彭氏卒,发故太傅谢安旧墓,弃去安柩,以葬其母。至十四年,宣帝崩,谋乱伏发,乃毁其所生彭氏坟庙,还谢氏之茔。是前后四年矣。”事见《南史》卷65《叔陵传》。

[8]守臣奏之:指北宋湖州太守胡宿《乞为太傅谢安置守冢禁樵采表》一事。《表》奏云:“安冢履地十亩有畸,古老相传,谓之谢墓田,墓傍社户十六,岁时祭拜,旧有丛祠不堪其陋。……然祠墓差僻,人迹罕至,若无给复之守,恐罹樵牧之患。安者,高德卓然,虽人隔本朝,功讫前世,穆然清风,犹在庶物,欲乞圣慈特降敕旨于安冢旁申禁樵采,给复五家以备洒扫守护之役,敕州县官吏岁时祠祭,以明圣朝纪元功褒有德之意。”

[9]邢澍于“行之”下自注云:“黄帝事出附会,《楚辞》招魂非葬。”邢澍是说《楚辞》中的《招魂》只是叙述招魂的仪式,不是丧葬的礼制。宋朱熹《楚辞集注》卷7《招魂》:“《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皋某复遂。以其衣三招之,乃下,以覆尸。此礼所谓复而说者,以为招魂复魂,又以为尽爱之道,而有祷词之心者,盖犹冀其复生也。”

[10]邢澍于“驳议”下自注云:“详见《通典》。”东晋元帝建武二年(318年),谯周、袁瑰、干宝、孔衍批驳招魂葬一事,见唐杜佑《通典》卷103《礼》63《招魂葬议》。袁瑰上奏《禁招魂葬表》:招魂殡葬,于德为愆义,于礼为不物。干宝上奏《驳招魂葬议》:招魂葬,经传无闻。“若乃钉魂于棺,闭神于椁,居浮精于沉魄之域,匿游气于壅塞之室,岂顺鬼神之性,而合圣人之意乎?”孔衍上奏《禁招魂葬议》:招魂而葬,出于鄙陋之心,委巷之礼,非圣人之制。凡葬之言藏,所以闭藏尸柩,非为魂也。今招魂而葬,无尸而殡,或无殡而窆,各任近情,以长虚事,非礼所许。谯周《论》:“或曰有人死而亡其尸者,为招魂葬,何如?曰夫葬所以藏尸柩也,若魂气则无不之焉。”

[11]《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唐司马贞《索隐》:“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黄帝崩,葬桥山。唐张守节《正义》:“《列仙传》:‘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惟有剑舄在棺焉。’”相传黄帝乘龙登仙,其臣扶微等敛其衣冠,殡而葬焉,非葬神魂也。故桥山黄帝之冢为衣冠冢。

[12]戊午之春:嘉庆三年(1798年)春。

[13]《祭法》:《礼记》第46篇。邢澍摘引见《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鸿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