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穆斯林》一路走来

《上海穆斯林》一路走来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文至此,我在《上海穆斯林》杂志任执行责任编辑,耕耘了将近十个年头。《上海穆斯林》是上海市伊协主办的宗教内部交流资料期刊。有关方面认为,《上海穆斯林》20多年来办刊效果和社会影响,确实起到其他媒体不可、也无法替代的作用。1987年,在马人斌会长主持下,将这一雏形刊物,再次易名为《上海穆斯林通讯》。1993年8月用《上海穆斯林(季刊)》时,马人斌会长曾撰文祝贺。

《上海穆斯林》一路走来

行文至此,我在《上海穆斯林》杂志任执行责任编辑,耕耘了将近十个年头。十年的运作,给我花甲生活平添了许多快感和惬意;同时,也给了我不少烦恼和困惑。乐也好,苦也罢,毕竟我晚年的生活质量得到充实与丰满。于是我想,曾为《上海穆斯林》问世作出贡献的历任和现在的同仁,以及广大作者、读者朋友们,都能或多或少体会到相得益彰的欣慰,各自的思想境界,无不获得提升。

《上海穆斯林》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上海穆斯林》是上海市伊协主办的宗教内部交流资料期刊。它与各友教创办的诸如《上海佛教》、《上海道教》等一样,其诞生、成长历程,无不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一路走来。在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呵护、关怀、指导下,各教的刊物,为上海的宗教事业进步、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上海穆斯林》作为上海市伊协的宣传平台,旨在开展宗教文化的宣传研究,搜集整理文史资料,发扬伊斯兰优良传统,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宗教自由政策,维护穆斯林合法权益,通报交流协会工作和活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团结穆斯林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办刊态度明确端正。有关方面认为,《上海穆斯林》20多年来办刊效果和社会影响,确实起到其他媒体不可、也无法替代的作用。

据我所知,《上海穆斯林》前身问世,始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我国经过时期短暂然而极其艰难的拨乱反正,社会各项事业逐渐复苏,社会基本稳定,人心思兴思富,举国上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全面经济建设上之后。在形势推动下,上海市伊协为更好地动员、团结广大穆斯林投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于1981年,决定编印不定期、发行为数极少的、以通报交流工作情况为主的《简报》,仅供上级领导和穆斯林各界代表人士参阅,便于了解情况和掌握动态而已。《简报》是手工油印,其貌不扬,但它的功能与影响,却引起各方面的兴趣与关注,颇受阅读人士的欢迎和肯定。协会与社会之间,从此建起了架构

在取得大家初步认可基础上,市伊协接受来自各方面善待的建议和意见,决定扩容,适当定位。于是首次更名《简报》为《上海市伊协工作通讯》,改油印为打印版,但尚未形成刊物格式,也不定期,视文章、信息量多少定页码。1987年,在马人斌会长主持下,将这一雏形刊物,再次易名为《上海穆斯林通讯》。删除了“工作”两字,扩大了容量,并定为规范性的季刊,包装作了改进,设计绘制了单色图案封面多期使用。编辑人事上作了安排,由张志诚负责编辑,马全仁为编辑兼做日常事务。文章内容初步划分栏目,编排印刷。此时,发表的稿件,开始以学术性、文史性文章为主。国家形势的发展之迅速,出乎人们的预料。为适应新时期的节奏,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1993年6月,市伊协决定刊物再次升格,正式定名《上海穆斯林(季刊)》,内容上进一步调整,封面三色套印,但图案不变。金幼云会长提名德高望重的张瑛亭任主编,马全仁、刘圣道为编辑,编辑部隶属市伊协文史室,初步理顺了编辑体制。1995年,市伊协换届,改由副会长白润生主管,马全仁、杨振华为编辑。

令人遗憾惋惜的是,创刊《简报》到季刊,不少已失散,尤其那些原始手工油印的《简报》,几乎荡然无存,乃是难以挽回的损失。

1997年六届伊协上任。年轻的新领导班子承接接力棒的传递,在前人四次调整、改进、提高的基础上,为推动伊斯兰教事业健康发展,扩大交流,宏扬伊斯兰优良传统,繁荣伊斯兰文化,刊名第五次易名为《上海穆斯林》,删减了季刊二字。在当时上级主管部门市民委支持下,市伊协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递交申请,顺利取得了“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从而作为社团内部交流刊物,名正言顺合法地编辑出版。与此同时,正式成立了以会长白润生任主编,副会长金宏伟任副主编的编委会,下设编辑部。我任执行责任编辑,前期张志越、现马勇为编辑。此外,还曾聘请上海外国语大学退休副教授丁明仁、讲师马志雄参与编辑,一起把关。

第五次全面改版的《上海穆斯林》,大16开52页,容量约六万余字,彩色封面,内附彩色图片四页。辟有经训殿堂、卧尔兹、特载、动态讯息、教育科技、经济卫生、往事钩沉、妇女儿童、人物述林、知识天地、文苑绿地等十余个栏目,根据稿源交替轮用。力争学术研究性、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凡学术研究文章不拘一格,不受来稿地域限制,文以质精取用,以达到读者喜闻乐见、共同参与的目的。

查阅有关资料回顾,从《简报》到《上海穆斯林(季刊)》四次易名,共连续编辑出版了44期。1993年8月用《上海穆斯林(季刊)》时,马人斌会长曾撰文祝贺。讲到更名的时代背景,他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上海经济形势喜人。浦东开发开放,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日新月异,飞跃前进;上海正朝着东方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目标前进。他接着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上海的穆斯林、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如何认识这一新的情况,把握这一大机遇,提高我们的思想意识,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从而结合当前的形势,发展伊斯兰教,是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去探讨的。他进一步指出,这是形势的鞭策,是时代的召唤,是对我们提出的严肃课题。对我们上海的伊斯兰教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机遇。他希望《上海穆斯林(季刊)》要不断提高质量,坚持爱国爱教立场,贯彻在教言教原则,宣扬伊斯兰教真谛,团结群众,作出更大的努力。

大约是2003年秋,当我们遇到一些困难时,时任市民宗委副主任马定华、法规宣传处处长潘明权、民族宗教处处长彭高成、副处长杨学军,曾约集白润生会长、金宏伟和哈士俊副会长以及我,作了一次坦诚的座谈,为我们出谋划策,纠正偏差,统一思想,全方位专题研究如何办好《上海穆斯林》。记得马定华最后说了这么几句,值得深思。他说:为了上海伊斯兰教的健康发展,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穆斯林,不辜负穆斯林读者的希望,一定要办好来之不易的《上海穆斯林》。《上海穆斯林》首先应把它看作是上海的《上海穆斯林》,也是市民宗委的《上海穆斯林》,更是上海市伊协的《上海穆斯林》。不但不能任其自流而失去,而且必须把它办好,越来越好。马定华把立足于上海数百家内部交流刊物之林的《上海穆斯林》,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至少就我个人而言,当时听了,感到警醒、感到荣幸,更感到重任在肩,对此,不可小觑。长期以来,每当一期刊物出版前,把大样送到市民宗委,请法规处审阅把关时,法规处领导总以最快的速度审毕返还,并以商榷的口吻,提出诚恳的意见,以支持刊物争取早日发行到读者手中。

马人斌会长十多年前对办刊的思想认识和理念,代表了历届编辑成员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心声;市民宗委领导的指导与帮助,是党和政府对宗教社团办刊的关爱和支持。不可否认,基于积极响应改革开放,以建设富民强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上海穆斯林》一路走来,尽管路有时走得并不稳健,却在历史大潮推动下,不断成长,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自改版季刊第63期到我负责第五次改版,有了内部刊号,定型杂志标准模式,时至2008年一季度已连续出版期数为93期,新版《上海穆斯林》编辑出版了30期,约200万字。我作了粗略统计,其中发表在教言教的卧尔兹、经训殿堂文章将近300篇,特载传播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宗教政策的讲话或文章近30篇,描述发扬伊斯兰优良传统的各阶层人物特写40余篇。发行量最高时达5000册。

通过繁琐精心的编辑或采访以及编通往来,从中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原来认识的朋友,相互之间则更了解更信任。尤其受采访的对象,他们的为人之道与情操,让我咀嚼有余,品出更深奥的人生滋味,写于笔端的同时;化作为我所学所用的源泉。阅读大量的来稿,令我增长了知识,历练了文字,为更好地驾驭写作技巧,注入了新的元素。端的是兴趣无比,快乐尤加。

当然,如我前文所述,也有苦恼,然而却非折磨。有的稿件立意含糊、态度不端;有的言词偏激,有负面影响,有悖我们办刊宗旨。遇此,只能不予采用。有的立意尚可,却文字粗糙或文法不当,或逻辑紊乱;有的偏离主题,结构如脱缰之驹。遇此,编辑就必须认真反复斟酌,加以雕琢修改梳理,成其正果。这番过程,确实费神伤目,其苦不言而喻。不过,为了《上海穆斯林》的大众性、严肃性和可读性,我乐此不疲。此外,保持本刊风格,分栏排版,看样定稿时,捉疵补漏,纠错别字,极其耗时。因我个人水平和疏忽,不免留有瑕疵,被关注本刊的好心读者指正。而我,只有感激的份,有待逐步改进提高。

《上海穆斯林》得到上海乃至全国不少穆斯林,包括关心爱护本刊的非穆斯林读者的厚爱和支持,他们不时汇赠乜贴,鼎力资助;更令我们欣慰和感激的是,全国各地不少有真知灼见的伊斯兰学者、研究者、教界人士,用他们生花妙笔和风采,投来含金量不低的学术性稿件,既补充了匮乏的稿源,又提高了刊物质量,帮助《上海穆斯林》赢得更多的信誉,真正起到《上海穆斯林》扩大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从而促使《上海穆斯林》这个伊斯兰文化载体,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受读者大众的欢迎和珍惜。

2008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