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冲应山秋祭

冲应山秋祭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里老人说,那是冲应山上的一座神坛。拨开野草杂木,寻找到一条旧时的卵石小道,我登上了冲应山顶。冲应山腹地有一座水月庵,那亦是神奇之地。他看到冲应山幽美恬静的山水环境,是一个读书养性的好地方,便在山中建造了这座青云书院。先生去世后,青云书院一度空闲。冲应山只有一条出道,被严密封锁,无路可走。青云书院也被一把大火烧塌。站在冲应山上,阵阵浮云从脚下飘过,杂乱的心思变得沉静起来。

孙 仲

一种悠远的神往,若即若离地隐藏在我心中已有几十年了。

小时候,在我家的后山上,一眼就能望到天边山巅上树木遮蔽中的一道白墙壁。村里老人说,那是冲应山上的一座神坛。坛上有许多菩萨,菩萨非常灵,祈财得财,祈福得福,是个朝拜的好地方。每年一到朝拜的时节,山上山下,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这么一说,就更增添了神秘感。我想什么时候一定要去谒拜。但是总不能成行,越是去不了,向往之心就愈强烈。

其实,这山名不见经传。没有什么文人墨客造访过,就是民间祭祀朝拜,那也是八十多年甚至一百年前的事了。这片荒野早已退出了人们的忆记。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清纯的秋色里,我终于走近了亦近亦远亦幻亦真的冲应山。

冲应山中有一条溪流,汇集了林下的泉水,在林木间顺着山谷蜿蜒流淌。五十年代在山谷的隘口筑了一道堤坝,将水拦住,成了一个水库。清秋时节,这里山色苍翠,止水缥碧,鳞波泛光,清澈可鉴。山间偶尔一两声鸟鸣,更显幽静。世人至此,悠然融入山水之中,心境顿时清爽起来。

拨开野草杂木,寻找到一条旧时的卵石小道,我登上了冲应山顶。茂密的杂树荆棘将一座坍塌破败了的古坛遮掩了,深草之中墙基依然可见。历尽风雨的磨砺,门额上“冲应名山”四字隐约可辨。这就是我在家乡的后山上能远远望到的道坛。这座道坛俗称“焦公坛”,传说焦公在此修炼登仙而去。

坛并不大,但这是当时百姓心中的圣地。一年四季香火萦绕,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事顺遂,一方平安。一到下半年,农事空闲下来,祭祀就开始了。五十六都一带的人民每年都要在此举行祭典盛会,远远近近的地方抬着村坊上的福主菩萨前来朝拜。这样的活动要持续三个多月。

若登临于坛后的山巅上,苍茫空朦之中可隐隐听到山下村落传来的鸡鸣犬吠,感觉那种凡音仿佛是来自遥远的世俗世界。而远处的鹿角峰、千紫山、鸡公垴,在灿然的秋色中,似有仙气飘缈,像是神的居所。其时,若是把酒临空,长天当歌,则空谷音回,松涛阵阵,万壑风生。如若遥望天际,则风月无边,天地间隐隐有浩然之气逍遥而至。悠然心界,了无纤尘,如禅的空灵,隐觉天机深邃,无尽玄妙。

冲应山腹地有一座水月庵,那亦是神奇之地。这庵究竟建于何朝何代,已无据可考。相传建庵之初,庵前只有上联“水月庵鱼游兔走”。为求下联,众僧焚香祷告七日七夜。终于惊动了关圣帝君。帝君亦百思而不得,随即手持青龙偃月刀,跨上赤兔马,巡天漫游,行至山海关,帝君顿时灵感腾飞。僧人们正在朦胧恍惚之际,忽然云霄中飘落一绺黄绢,上书“山海关虎啸龙吟”。得到帝君所赐妙联,僧人们纷纷跪在尘埃里,叩首谢恩。

古老的传说为小小的水月庵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水月庵的四围峰峦叠嶂,深谷百转,茂林修竹,浓荫蔽日,石径盘曲,林泉潺潺,草茵茵,虫凄凄,幽静之至,是极好的修行养性之地。多少出家人在此,曾将青春作秋雨,留得韶华养闲心。只是岁月久远,地老天荒,早已不见青烟烛光映金佛,亦不闻晨钟暮鼓诵禅经。至今遍地荒草中,只是散落着残砖破瓦,野藤断墙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在这片荒野中是否还有过更动人心魄的故事,我不得而知。在水月庵的近旁,还有一座青云书院。书院早就倒塌了,在没膝的野草中,厅堂、天井、厢房等整个建筑格局还是依稀可辨。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我们尚能看到一堵残墙,像一个不屈的汉子傲立于深山野谷之中。

青云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杨家庄举人杨兰君建造的。老先生清正廉洁,因不满官场黑暗,忍受不了那些卑劣习气,愤然辞官回乡。他看到冲应山幽美恬静的山水环境,是一个读书养性的好地方,便在山中建造了这座青云书院。

山色空朦月辉清,老树苍郁鸟啁鸣。先生归隐于此,终于有了一个安放心灵的静逸居所。他在山中,耕几亩薄田,教习十多个幼童。闲来无事,便在清风林下吟诗作对,过着十分悠闲的隐居生活。

先生去世后,青云书院一度空闲。民国初年,金滩地区以廖世英、刘嘉林等为首的一帮乡间知识精英人物在此聚众讲学,青云书院名噪一时。至民国十九年,共产党人黎明九在此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发展革命组织,并策划暴动。密事酝酿已久,业已成熟,就等待时机,却因叛徒告密,举事失败。

那年的寒冬之夜,一群革命者正围着火堆商议起事。“砰!砰砰!”突然几声枪响,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当即革命者拔枪突围,却发现四周的山岭上全是敌军。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了。冲应山只有一条出道,被严密封锁,无路可走。拂晓时分,枪声渐渐稀落下来。至天亮时,一切又都归于平静。最终,这批革命志士3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青云书院也被一把大火烧塌。

冲应山,青云书院,默默地为中国的命运奉献了忠诚,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也被风雨隐没在时空中,而无人知晓。

追寻那逝去的岁月,我无法寻觅到冲应山更多的故事。我困惑的是为什么焦公坛、水月庵、青云书院,也就是儒、释、道三家都聚集在这座小小的山中,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冲应山的灵气吸引了他们?这幽谷深山是逃逸烦恼世事的一个去处,还是一座濯洗心灵、铸造人格的圣殿?

站在冲应山上,阵阵浮云从脚下飘过,杂乱的心思变得沉静起来。时代的发展,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失去的也太多。有人在寻找物质的现实世界,也有人在追求精神的理想天地。我想,都有其合理性。但在这越来越富有的社会里,如果无休止地追求物欲,一味地沉湎于物质的享受,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那我——

若是如此,那我宁归隐山林。

秋深矣,冲应山的神灵们、先贤们,且撮土为香,洒泉为酒,千古凭吊,谨此一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