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施家村变迁

施家村变迁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这些人大多姓施,便将村庄命名为施家村。施家村人被河道吸引而来,对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河水是施家村人的生命之源,有着神圣的地位。可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施家村内的河水开始发臭。施家村采用的是河道领养的办法。施家村有常住人口364户,910人,出租房613间,流动人口1500人左右。施家村的河水变清了,村庄变美了,村民的卫生习惯也改善了。

☉汤红梅

说起施家村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300多年前。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长期生活在群山峡谷中的部落,部落成员走出位于被群山环抱的家,一路迁徙来到镇海,被这大片的平原、纵横的河道所吸引,便停下脚步,在这块风景优美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因为这些人大多姓施,便将村庄命名为施家村。

施家村人被河道吸引而来,对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将房屋全部建在河道两侧,小河便从家家户户的门前经过;又将房屋四周的荒地开垦出来种植水稻,也用河水灌溉。河水是施家村人的生命之源,有着神圣的地位。

可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施家村内的河水开始发臭。也许是因为家家都通了自来水,再也没人从河里取水饮用;也许是因为家家都有了洗衣机,再也没人在河里浆洗衣服;也许是因为工厂多了,打工成了许多家庭的收入来源,村民再也不用倚仗种植水稻谋生,人们对河道不再那么爱惜,往河里扔垃圾成了家常便饭,甚至生活污水也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内。

生活变好了,环境却变差了。曾经赖以生存的河水如今又黑又臭,让村民们痛心不已,也让村干部们急得直挠头。

2005年,施家村开始实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整治河道。

如何整治?村主任施茂林决定向全体村民征集“金点子”。其实,并不是村干部们黔驴技穷,而是让村民们参与其中,这样他们才会对这件事更加上心。

不久,意见征集汇总上来了。施茂林仔细一看,还真有不少好点子。有人建议每星期给河道换一次水;有人建议疏通河道,再把大河里的水引进内河河道,让内河水流动起来;有人建议采取生态净化河道的办法,在河里种植有净化河水功能的植物,养殖鱼类。

“都是好点子啊,一个也不舍得放弃。”施茂林感叹一声,决定照单全收。

他们给河道换水(因成本太高,只在刚开始时使用过一次),在水中种植菹草、睡莲等植物,养殖鲇鱼,经过一番治理,河水水质果然好了起来。把大河里的水引进内河河道工程也列入了计划。

如何将河道治理的效果一直保持下去?施家村采用的是河道领养的办法。村民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领养一段河道,领养人负责这段河道的清洁卫生,这段河道里的植物也由领养人负责。村里为领养人树了公示牌,并拨给一定的经费。

河道领养制度实行以后,村民们自觉维护河道卫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领养人施小娟不仅自己不再往河里扔垃圾,看到别人乱扔,还要上前“批评教育”一番。

村民施振国已经75岁了,别人劝他晚年享享清福,别太辛苦了,可他还是坚持领养了一段河道。

李建是租住在施家村的外来人员,也要求领养一段河道,村委会经过讨论,同意了他的要求。施家村有常住人口364户,910人,出租房613间,流动人口1500人左右。让外来人员当领养人,可以增加外来人员的归属感,让他们把施家村当作自己真正的家,从而也更加爱惜周围的环境。

付出总有回报,2012年,施家村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村民们也体会到了生活在优美环境中的幸福感。如今走进施家村,花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满眼葱翠,不知名的小鸟在树杈间叽喳啁啾,让人感觉仿佛置身大自然之中。曾经又黑又臭的河水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睡莲朵朵、菹草茵茵。往日杂物横陈的农家庭院,如今也变得整齐干净……施家村的河水变清了,村庄变美了,村民的卫生习惯也改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