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公的心思

吴公的心思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亲自巡视镇海全线水域。如今在月湖公园保存完好的水则碑,也是吴潜的发明之一。时间推移至明代崇祯年间,镇海县令朱懋华考察镇海沿线的水利情况时,对吴公爱民如子、救民于水火的心思深感钦佩,当即下令对中大河进行第二次全面疏浚,使中大河沿线的人民免受洪涝虫灾,安居乐业。余款设立了水利善后会,用以清洁河流,去除淤积,议订简章呈县备案。

☉蔡菊香

多年以后,当吴公被害的真相终于传到镇海时,镇海人沸腾了!纷纷指责奸臣贾似道的无耻卑劣、妒贤嫉能、丧尽天良,甚至有几位乡绅村贤决定联名上书朝廷,欲与那位听信谗言、昏庸无能的宋理宗评理。镇海人激愤大恸之余,又纷纷举家来到中大河边,设香烛纸马,向天祷告,祈求上天保佑他们的恩人吴公从此不再受奸人陷害,祈求吴公保佑镇海地方风调雨顺,人民过上富足安宁的生活。

那么,这个受奸臣设计陷害、受镇海人民如此爱戴的吴公是何许人也?

据《镇海县水利志》记载:“宋宝祐间(1253—1258),吴公潜、倪公可久,建化子闸(亦名关潮闸),引丈亭后江经潮汐顶托淡水入中大河以达城区,近中又节之以贵胜、大寺二堰以严蓄泄。”

原来,这个吴公就是宋宝祐年间的状元宰相,才高八斗的军事家、文学家、水利专家,更是中华民族最早抗击日本、高丽海盗的民族英雄吴潜。他最先发起掘通被后世镇海人称为“母亲河”的中大河,并把镇海城西的各小河连通,使之与杭甬运河相接,成为浙东大运河中重要的一段,也成了镇海的水上交通要道。他让镇海成为稻米之乡、渔业发达之地。他的这一壮举,给镇海水利史、军事史、交通史乃至民俗史都带来了重要影响。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吴潜的远见卓识,没有他发起疏浚和开掘中大河,没有他制定《义船法》抗击海上盗匪,也就没有镇海的昨天和今天。

吴潜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其诗文书法闻名乡里。南宋嘉定十年(1217)中状元,被授予承事郎、佥镇东军节度判官,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后又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吴潜被贬,贾似道仍不解恨,景定三年(1262)五月,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做67岁的生日,吴潜不知是计,喝了刘宗申的毒酒而亡。可恨一代忠臣名相就这样被奸佞所害。

中大河受姚江潮流影响,全线咸淡水混杂,旱时农田无淡水灌溉,农作物颗粒无收,涝时田地一片汪洋,作物被浸泡而死,这种经常发生的灾情苦坏了当地老百姓。吴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亲自巡视镇海全线水域。当看到中大河上游的“三江口”水面宽阔,流水滔滔,认为这里是截流上游最佳的地方,就决定在此建闸,闸名“化子闸”。化子闸建成后,发挥了断咸、蓄水、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其后吴潜又组织开挖中大河的多条支流,直通100多个村落,使这一带成为真正的“江南水乡”,并使镇海、慈溪、江北等地十多万亩农田受益。这是吴潜在宁波东北部地区创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化子闸碑记》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如今在月湖公园保存完好的水则碑,也是吴潜的发明之一。其作用在于监测月湖和内河的水位,并借以指挥城外诸碶闸的启与闭——水没“平”字则启闸泄洪,出“平”字则闭闸蓄水,从而达到调节农田灌溉和指导内河交通的目的。这些十三世纪的水利工程,历经800年风雨,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

镇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唐宋时期,东海一带与日本、高丽的商贾经济往来频繁,边贸发达。宋朝后期,来自日本、高丽的海盗越发多,给东海一带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为此,作为军事家的吴潜,订立了《义船法》,广征民间船舶充作战船。又在招宝山巅设总烽火台,招宝山至舟山、慈溪、明州府三线共置烽火台26处。“日举烟旗,夜举火号,遇旗烟号火不可观望时,则鸣炮为号,海上防御坚如铜墙铁壁。”设定的水军“海上十二铺”,构成一座海上长城,对来自日本、高丽的海盗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面对这样的“军民联防”,明朝冯梦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为镇海人民做出如此多贡献的吴潜,却在他67岁生日之际被奸臣所害,能不让受其惠泽的镇海人民痛彻心扉吗?

时间推移至明代崇祯年间,镇海县令朱懋华考察镇海沿线的水利情况时,对吴公爱民如子、救民于水火的心思深感钦佩,当即下令对中大河进行第二次全面疏浚,使中大河沿线的人民免受洪涝虫灾,安居乐业。

中大河在朝代的变迁中发生着变化,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令周家齐到镇海上任不久,正逢大旱,由于镇海境内河道窄浅,难以取水灌溉,大片禾苗枯死。周家齐翻阅镇海历史典籍后,得知宋朝状元吴公、明朝县令朱懋华等为镇海人民做下了丰功伟绩,不禁热血沸腾。前辈先贤居功至伟,我周家齐难道就不能吗?于是,周县令在平息修浚中大河的各种利益争议之后,组织地方百姓疏浚已经淤积很深的前大河和中大河,将上游姚江的水通过中大河引到镇海。

其实周家齐既是为民服务的好官,又是个少年天才。据《钟祥县志·先民传三》卷十一记载,周家齐“少补郧西痒生,以乙丑拔贡”,任上“洁己奉公”,以兴废为事,开水关,疏河渠,立义学,善举不胜枚举,也就是说他在老百姓心中是个好官。周家齐上任当年疏浚前大河、中大河,解决了河流出水和入海的困难。康熙二十六年(1687),周家齐又带头捐出自己的薪俸,疏浚了城外濠河,使其与中大河汇流,实现了疏水、通航和农田灌溉。乾隆《镇海县志》记载,周家齐“丁内艰去,士民如失父母,送者至失声哭。家齐亦依依不忍别。及回楚,犹寄语邑民,以循分力田为事。民读之,皆泣下”。可见真心为民办实事的好官,一定会被人民永远铭记。

吴潜、朱懋华、周家齐及一些没有历史记载,为镇海人民治水的先贤络绎登场后,时间的指针指向了嘉庆十八年(1813),县令戴彝秉承先贤遗志,指挥组织疏浚中大河六万二千余丈。光绪十年(1884),邑绅贝锦泉等疏浚后大河,自贵胜堰起至大寺堰止计二千余丈。光绪十二年(1886),邑绅王焕章、余灿贝、贝珊泉、苏丙林等浚中大河,自大寺堰起至平水桥止三千一百余丈。其中贝锦泉、贝珊泉是镇海地区赫赫有名的两抗法将军兄弟,又是疏浚后大河、中大河等的大功臣,他们的故居直至今日仍保存完善,供后世瞻仰。

民国八年(1919),又有乡邑方骏华等自发捐银二万八千余元疏浚挖掘中大河。民国十一年(1922)春,镇海县知事盛鸿焘倡议筹款疏浚中大河,同时修治了沿河的道路,修浚范围东至城西白龙洋,西至骆驼桥,用银四万四千余元。余款设立了水利善后会,用以清洁河流,去除淤积,议订简章呈县备案。

对于这次修浚,在盛鸿焘撰写的《修浚镇海东西管中大河碑记》中有颇为生动的记载和描写。镇海县境内,东西管两区没有蓄积淡水的巨型水库,只有中大河水能用来灌溉农田,但用水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当时的中大河多年没有疏浚,河道淤塞严重,有流无源,其河身平坦狭窄,很难容纳大量淡水,不止农田灌溉受影响,也给水上行船交通造成不便,当地老百姓深受其苦。盛鸿焘知事“恧然忧之”。第二年,中大河一带遭受了特大台风灾害,在海潮冲击下,数十里塘岸岌岌可危,随时有崩塌的危险。盛知事急召乡绅巨贾,一起组织规划,首议募款,自本乡到侨商等,根据地形疏浚河道,或拓宽,或挖深。得到要重新疏浚中大河的消息,一时间来河上做工的夫役云集,站在泥淖中的人比走在通衢大道上的行人还要多,举锹挖土的人犹如持戟作战的士兵,每个人都干劲冲天,整个工地劳动的场面火爆热烈。工时持续了一年,耗费四万银圆。河道疏浚完毕后,考虑到还有余款,又花费了三千银圆,修复了中大河两岸沿线石板破损的路面、坍塌的桥梁。第二年,又花费三千银圆修筑了大市堰。自此,以大市堰为界,中大河分为上下游,有了拒旱、蓄淡、泄洪的能力。其后,又用余下的一千银圆,设立水利善后会,复议以后分年募款置办船只,派专人负责巡游河中,清洁河道,防止被腐秽之物和淤泥堵塞。从此,中大河“两乡禾稻熟,舟楫通,成效已著”。在碑记的最后,盛鸿焘感叹道:“中大河议修数年不果,海塘筑而机动,诸君赴机奋迅,士多好义,募款逾额,竟能事必躬亲,筹划周至,使兹河利益,得以永保于无穷,是仍恃平素忠诚稳练,有以见信于乡人。成此巨功,原非易事,而机特适逢其会也。”正因为他这么一高兴,把当时之事如实记录,并刻在了石碑上,才让后人有幸读到这段生动的文字,得知当年这么多人出钱出力的壮举。

斗转星移,年复一年,镇海县知事盛鸿焘在“宁波帮”人士出钱出力的支持下,组织修浚中、西大河的浩大场面仿佛还在眼前。但再大的工程也敌不过时间的侵蚀,中大河又逐渐淤塞填平,与姚江的通连中断,镇海的航运严重受阻,影响了镇海通过航运的对外经济往来,农田的旱涝又让河两岸百姓的生活陷于困顿。正在此时,一位须发皆白的耄耋老人站了出来,他捧出了叮当作响的一大堆银圆,放在一群有头有脸的乡绅和满脸悲苦的村民面前。好奇的人们认真数了数,发现这一大堆银圆有整整一万五千二百元!

这位老人正是旅沪镇海籍“宁波帮”人士中的佼佼者,大名楼其梁。显然,疏浚中大河这么浩大的工程,单凭楼老先生的一万五千二百银圆是远远不够的。正当此时,另一个实力人物也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他就是民国时期上海的工商业巨擘,后长期担任上海赓裕钱庄经理的盛筱珊。

在楼其梁、王伯元、盛筱珊、盛午清等人的牵头组织下,宁波旅沪同乡会于民国二十年(1931)3月25日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选举出邵金笙、翁馥庭两人为总干事,翁德芳和范绍甫等人一边统筹规划募集来的资金,一边招集数千工人施工,采取分段开浚的方法。这次修浚从当年10月开始施工,修浚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再一次出现在大家的眼前。第二年3月,当春风轻轻拂过中大河,吹开了河面的薄冰,吹绿了农田的麦苗蚕豆时,从贵胜堰至化子闸的第一期工程宣告完工,一共开浚河道“一千八百五十丈,宽六丈,深五尺五寸”。河深水宽,中大河又开始欢畅地流淌。11月,根据河水和海水的潮汐以及农田灌溉的需要,又修建了贵胜堰和大兴、永安两座桥。“桥门升高,加宽堰与闸。”至此,整个修浚工程才告完满结束,全部工程估计耗资六万余银圆。

这次工程耗资巨大,在没有官府力量介入、没用一分官银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在镇海段人工系统运河修建史上着实罕见,在整个中国水利史上也少见,开辟了地方自治之先。这也是“宁波帮”人士继在家乡创办学校、医院后的另一造福桑梓的公益行为。

这次的疏浚工程和具体捐资情况,在《修浚邑东骆驼桥贵胜堰下至化子闸大河碑记》《修建贵胜堰及大兴永安二桥碑》和《贵胜堰放水启板管理碑》中有详细记载,碑文盛赞了修浚中大河的意义:修浚中大河,不但使镇海本地百姓受益,邻近的乡镇也因为河道畅通而受益。

时间再一次推移到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对镇海辖区内的所有河道、桥梁堰坝等水利设施多次进行整治和修建,旱天禾苗焦枯,洪水季节内涝泛滥逐渐成为历史。四十多年前,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镇海炼化公司、镇海电厂等大型国企相继在镇海落户。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号召更加激励了镇海人民勃发向上,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镇海这片土地上。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富有前瞻性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在浙江大地上生根发芽,十多年来山青水绿成了各级政府施政的重点,生态理念根植于浙江人民的心中,让浙江人民获得了巨大的生态红利。

2016年夏天,我因采访需要,顶着烈日在中、西大河边走了无数个来回,采访了无数七旬以上的老人,从而知晓了中、西大河越变越清、越变越美的前世今生。同时看到水利工人正在中、西大河上全线清淤、挖深、拓宽、贯通,重新设计和修葺破损的桥梁、堰坝、碶闸的劳动场面,曾经一度被填埋隔断的南北走向的西大河,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被挖通接续起来。中、西大河将真正成为镇海境内东西南北十字交叉的重要水域,加上斗底洪港、英雄河等或大或小的支流,它们犹如孩子依恋自己的母亲一样,与中、西大河紧紧相连,丰富着两条大河的血管和神经,使镇海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滋养着镇海人民的生活。

和风清凉、鲜花盛开的五月。慈溪庵东镇元祥村的内河、骆驼澥浦潘家港、镇海姚江东排北支线……当一条条清澈见底、水面或宽或窄、河岸修葺整齐的大小河道,保存完好的古石桥亭、堰坝、碶闸,绿树掩映、小桥流水人家的村庄,一一呈现在“助威镇海剿灭劣Ⅴ类水行动”文联百人采访团的面前时,文联同志们的脸上个个都露出了惊喜的神色,尤其是那些窝在城市,为空气质量、饮食安全等烦恼的作家们,更是被撩拨起浪漫的情怀,他们多么想就此被镇海接纳,让自己也能在如此洁美的村庄里,拥有一座精致的农家小院,在里面种花养鱼、侍鸡宠狗、呼朋唤友、饮酒作诗,成为一个新型的镇海农民啊!

如果吴公在天有灵,看到他曾经呕心沥血,为之励精图治的今日之镇海新貌,看到镇海人民为剿灭劣Ⅴ类水战斗的场面,一定也会感到无比欣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