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

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我们在这里谈论佛的三身,主要是从这尊无与伦比的卢舍那大佛引出报身佛的概念,再从武则天的行为中,更进一步引出佛教非常重要的两个理论: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你们说的其实就是‘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佛教思想,看来佛教思想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和语言中,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就受到了佛教的影响。”“‘生死轮回’是佛教的一个中心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参拜这尊无与伦比的大佛!”郑老师突然提醒边走边看边讨论的同学们。

同学们抬头一看,几乎惊呆了!

这尊佛像有近20米高,单单头部就高达四五米,耳朵也长达两米左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巴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轩昂之势。神光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的动感。这尊佛像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仰视神像,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这尊佛像叫‘卢舍那大佛’。”郑老师把同学们从震撼中拉回来,“是当年还是唐高宗皇后的武则天捐了‘脂粉钱二万贯’,然后照着武则天的形象建造的。你们看,这尊佛像像不像武则天?”

“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地观赏起来,“这尊佛像确实是女性的形象,我们还以为是观世音菩萨呢!”

“这可比观音菩萨更有说法。在佛教中,佛有三身,即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和变化身。”

“佛身本来是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身体,后来,逐渐被神秘化。‘身’也就不只是指肉体,而是侧重于精神本体,将由积聚功德和觉悟而成就的佛体,称为佛身。所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应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不要理解为有三种佛。”姚老师发挥语文解词的特长。

“法身佛是指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但他存在于一切宇宙之中,是宇宙人格化的象征,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而成的佛身,象征佛法的无所不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现。法身佛按梵音又叫‘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语翻译为‘大日如来’。”郑老师继续阐释。

“‘如来’即是‘佛’的意思,‘大日’的意思是胜于太阳。‘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因此,‘摩诃毗卢遮那佛’又翻译成‘大光明遍照’,亦称‘遍照如来’。”姚老师忍不住像翻译古文一样给同学们详细翻译了一遍。

“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报身是佛的修行依照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武则天把自己的形象化为卢舍那佛,就想表示自己是卢舍那佛转世。‘卢舍那’的梵语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

“报身,顾名思义就是报应所得之身。武则天把卢舍那塑造成自己的模样,一是表明自己是卢舍那转世的化身,二是表明自己之所以能当上皇后,以至于后来当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都是因为自己前世所做的功德,造就了今世的崇高地位。”姚老师补充道。

“应身佛,又称为化身佛,即释迦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你们看龙门石窟近十万尊佛像,有各种各样的佛像,就是释迦牟尼的各种各样的化身。”郑老师说着手指画了一个大圈,仿佛囊括了天地间的一切佛像。

“法身是万法的本体,报身和化身则是法身所呈现的相貌和作用。体、相、用三位一体,法、报、化不即不离。”姚老师也总结道。

“当然,我们在这里谈论佛的三身,主要是从这尊无与伦比的卢舍那大佛引出报身佛的概念,再从武则天的行为中,更进一步引出佛教非常重要的两个理论: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郑老师点出了讨论的重点。

“‘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这两个概念,我们倒是经常听到,但具体是什么内容不太清楚。”同学们说道。

“那你们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姚老师问道。

“‘生死轮回’嘛,不就是人有前世有后世,人死了之后就会投胎,转世为另一个人。我爸爸就经常训我,说你这么着急,赶着去投胎呀!”张翔不惜用自身的例子来说明。

“也可能转世不能变成人,而是变成猪、羊、狗等畜生,比如猪八戒就是因为着急,投错了胎,投到了猪胎里了,天蓬元帅变成了老猪。”王迪纠正道。

“为什么下辈子不能变成人,却变成畜生了呢?”郑老师问道。

“嗯,是因为这辈子做了坏事,所以下辈子就只能变成畜生之类了。”李毅诚回答。

“你们说的其实就是‘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佛教思想,看来佛教思想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和语言中,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就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姚老师感慨道。

“‘生死轮回’是佛教的一个中心问题。”郑老师开始正式讲解,“佛教认为,人的精神,或者说灵魂是不死的,死亡的只是人的肉体,而灵魂则不断地进行轮回,转世为人或为畜生。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

“什么是‘六道’?”又出来一个概念。

“‘六道’是指轮回的六条道路,即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这‘六道’除了人道和畜生道,其他几道都不是我们凡人所能看见的。刚才同学们说的转世为人,甚至转世为畜生,还是相对好的结果,一旦落入‘恶鬼道’和‘地狱道’,则像我们平时所诅咒的落入‘十八层地狱’中,永世不得翻身了。”

“哦,‘十八层地狱’之类的说法原来是这么来的。难怪这种诅咒很恶毒。”

“落入到哪一条道路中,决定于你在现世的所作所为。你如果做善事,则根据你做善事的多少,进入天道、人道和修罗道进行轮回;你如果做坏事,则根据你做坏事的程度,进入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进行轮回。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生死轮回’。”

“至于你此生为什么贫穷,或者富贵,都是因为上世所做的善事和坏事的多少而定的。如果你上世善事做得多,那么,此生富贵的可能性就大;如果上世坏事做得多,那么,此生贫穷的概率就大。你的所作所为,在佛教中称为‘业’,‘业力’则专指以前(如前世)所表现的行为,可以导致当前(现世)的结果的力量。因果报应就是指你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报。因果报应有三种: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因此,你的今生所受的苦难,不能怪上天的不公平,一切都是因为你自己的造‘业’,自己承受果报而已。因为过去所造的业因不同,所以现在感得的果报身也不一样。因果报应历历不爽,这才是宇宙间最公平的律则。因此,佛教认为,有了轮回,现世的生活才有意义,短暂的尘世生命才有了着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会让现世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会更加谨慎。”

郑老师把佛教“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理论说得明明白白。

“这么说来,武则天按自己的模样塑造这尊卢舍那大佛,按照‘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理论,一是武则天前世是卢舍那佛那样的身份,就像唐僧是如来座下的弟子金蝉子转世一样,这显出了武则天的尊贵的身份,这比皇帝们说自己是真龙天子下凡更有内涵和更增神秘;二是自己之所以能做皇后,以至于当上女皇帝,是因为自己前世所做的善因,导致了今世的善果。不是自己要刻意为之的,这是因果报应而来的。”刘晨领悟超一流。

“看来武媚娘在感业寺没有白出家,她在感业寺的两年里,一定是好好研究了一番佛教理论的。”前段时间《武媚娘传奇》热播,同学们知道了这段历史。

“原来武则天这么有心机,她充分地借用了佛教理论来为自己造势,难怪她能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且把国家治理得非常不错。”同学们望着眼前的酷似武则天模样的卢舍那大佛感叹道。

“‘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其实也是为了回答哲学中的那个永恒的问题。是什么永恒的问题?”姚老师问道。

“这——”同学们略一思维,“应该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这些哲学问题的回答。”

“感悟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归纳一下佛教的理论。”郑老师总结道,“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是在生死轮回中反复轮回的,今世的处境是因为前世的‘因’造成的,而作为人由于对‘五蕴’的贪欲使得人有七种痛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要解除这些痛苦,达到一种‘涅槃’的程度,并且超越生死轮回,就必须按照佛教所宣传的‘道谛’去进行修行。”

郑老师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佛教最核心的几个问题,让同学们对佛教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现在我们再回到同学们最初的那个问题。你们还记得最初的问题吗?”姚老师突然问道。

“最初的问题是什么?”探讨了悉达多创建佛教的故事,以及悉达多对苦难人生的洞察,还有佛教‘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理论,同学们就仿佛迷失在龙门石窟中的几万个佛像的森林之中一样,有点儿找不到来时的路了。

“那时候的人们为什么要开凿龙门石窟,修建这么多佛像啊?”郑老师一切的说法其实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铺垫的。

“哦,对,对,对!”同学们想起来了。

“我们先要知道龙门石窟开凿于什么时候。”

“这个知道,龙门石窟是在北魏时开始建造的。”

“我们在白马寺研学的时候,知道佛教是东汉年间‘永平传法’而来的,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只把佛教当作与道家相当的一种学术,也只在上层人士中传播,影响很小,为什么到魏晋南北朝时突然佛教得以迅速传播?”

“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不是那时战乱不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明天,可不可以活下去,以及生活非常贫困,普通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无法摆脱无尽的烦恼、痛苦和压迫,而‘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等佛教理论无疑是一味很好的安慰剂,正好给予在现实生活中受尽折磨、困苦和灾难的老百姓对来世有所企望,于是佛教开始在普通百姓中流传开来。”刘晨分析道。

“是的,虽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但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动荡时代的人民的心理需求正好与佛教的理论相适应,于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在中国大为流行,于是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种以佛教内容为主的石窟就在那时开凿起来了。”

“在北朝建石窟较多,那在南朝主要是建什么?从你们学过的那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一现象?”姚老师突然插了一句,还要语文与哲学思想相结合。

“我们学过的诗?”同学们赶紧在头脑中搜索背过的古诗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是周婧雨,“是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可见当时不管是江南江北,还是长城内外,有多少人希望从战乱中解脱出来,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同学们想象着当时的情景,再望着眼前无数的洞窟里无数的佛像,心想,这么多的佛像曾经寄托了多少人在苦难的岁月里的无尽的期盼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