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文珊散文《地球第三极的西藏》

李文珊散文《地球第三极的西藏》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珊同志正是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实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息息相通。《李文珊散文》可以说是一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民前进的多彩画卷。散文是发现与开掘的艺术。在《李文珊散文》中,写人散文占了较大篇幅,但他笔下的人物,都充溢着一种时代精神,给我们以启迪和力量。

当我把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李文珊散文》读完后,激动感奋中,跳入我脑海中的首先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六次文代会、五次作代会讲话中一段话:“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文珊同志正是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实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息息相通。

《李文珊散文》可以说是一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民前进的多彩画卷。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20世纪50年代农村巨大深刻的变化;看到了刚刚翻了身的农民在第一次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看到了西藏民主改革后的新风情物貌;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燕赵儿女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装点着燕赵大地;看到了国门打开之后,我们与世界人民的友好往来……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作者“闭门造车”,躲在象牙塔里空想出来的,而是作者以自己亲身所感,饱藏浓墨叙写出来的。正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让所有经过或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受了真切的教益。

散文是发现与开掘的艺术。它的真谛不在于创造出什么东西来反映和表现某种思想、情感或精神,而在于从对生活现实的观察和感触中把那些思想、情感、精神挖掘出来。在《李文珊散文》中,写人散文占了较大篇幅,但他笔下的人物,都充溢着一种时代精神,给我们以启迪和力量。《有福气的女英雄》中的女主人公斯朗巴姆,是一位优秀的藏族女干部。她“有一股炽热的革命火力”。有一次她被叛乱分子包围在帐篷里,但她处乱不惊,把一挺轻机枪架在帐篷外面的“玛尼堆”上,把六百发子弹全部披挂起来。由于她的沉着勇敢,敌人竟被吓跑了。为了在基层农牧民家庭开展工作,她“把长长的发剪成了偏分头,又挽上一件标准男藏装”,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小伙子到农牧民家庭开展工作。正是这些点睛之笔,使人物活了起来。又如《从童养媳到副区长》中的魏三女,“原来是一个处处受人歧视、压迫的童养媳”。正是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她获得了解放新生,使她迅速成长为一个优秀妇女干部。在《李文珊散文》中,有一批斯朗巴姆、魏三女式的新人,组成了多彩的栩栩如生的优秀人物画廊,正是这些熠熠闪光的形象,使我们听到了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声,使我们看到了作家怎样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创造着自己的锦绣华章。

国学大师王国维言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珊同志正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家。他的散文取得的成就重要一点就是作者亲身参加了革命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文珊同志十六岁参加革命工作,五十多年间从事过教育、文化和新闻宣传工作,并担任过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和河北省委副书记,先后在山西、西藏和河北工作。革命工作的实践使他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作者在代序言中说:“从1945年到1996年,在这五十二个寒暑里,有一半以上 (二十七年)我是在被人称作 ‘地球第三极’的西藏高原度过的。换个说法也行:二十九岁进藏,五十六岁回来,可以说,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把它交给了西藏人民。在高原上编报纸,搞宣传,经常是晨昏颠倒,挑灯夜战;到农牧区进行调查研究,又常常同翻身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那里空气稀薄,高寒缺氧,本来就使人难于忍受,像在内地一样工作和劳动,势必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为此,心脏受到严重伤害,还曾经患过一场大病。但我终生不悔……”正是靠了与人民这样血乳交融的感情,作者才能创作出佳作华章,才能为我们创造出栩栩如生的时代人物群像。

令人感动的是,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情怀一以贯之历久而弥坚。1959年,作者被紧急派往西藏工作,万里征程,在不少人眼里是险境是畏途,我们在《从太原到拉萨》中却丝毫没有感受到一点悲凉的气息,而作者却“尽情地欣赏着祖国大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风貌”。当时西藏的工作生活条件很差,但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却是一股浓浓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三十多年后,作者在河北“十下元坊”,在《挂一漏万话元坊》和《十下元坊》中深情地歌颂了元坊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将这个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千日巨变”的小山村,写得十分生动感人。特别是作者写到1996年河北特大洪灾后,元坊村的“水利设施吝坊坝工程都遭到 ‘灭顶之灾’”,然而元坊人民打出的横幅赫然写着“拼命决战,一年再造元坊辉煌”。行文到此,我们和作者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读《李文珊散文》既给人艺术享受,也让人得到精神的滋养和教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