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历史看文风与实干

从历史看文风与实干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风就是世风。文风与实干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史载苏轼曾经对王安石所喜欢的程式化文风深表憎恶,对一群在新政旗号下滑向套话的官员提出批评。了凡认为文章虽微,但是关乎学术,尤其要慎重。了凡对于作论特别推重《春秋》。所以,了凡论作论,看似正文风,实际是一承《春秋》精神正人心。试图恢复一种文风与现实高度结合的历史精神。

文风问题,古已有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风就是世风。一种好的文风,会影响好的会风,进而会影响学风、政风。怎样让领导干部培养和塑造好的文风,形成与实干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文风,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借助对文风问题的深入认识,进而在领导干部中形成实干之风,意义重大。

章太炎先生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风。古人将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叫“具文”。语言是心灵的窗户。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的语言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文风与实干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孔子认为,言之不出,恐躬之不逮。既不说空话,更重要的是做到。孟子认为“知言”非常重要,他说“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以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徒具豪气,而是在“知言”与配义与道的实际内容下,做到言行相符才能培养正气。墨子也主张为文要“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为文如果没有实干的精神,是没有意义的。

到了汉朝,王充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魏伯阳也认为,“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即语言与观点要有实际的来源。在隋唐之际,针对当时的“竞一字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李谔曾经写过一篇《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延及宋朝的唐代古文运动,就是由韩愈等人发起的去浮华文风的文化运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脱离实际的浮华文风。我们可以看到,古来文人及官吏,通过其文其话,就可以知道其为人为官之风格。史载苏轼曾经对王安石喜欢的程式化文风深表憎恶,对一群在新政旗号下滑向套话的官员提出批评。他认为,王安石将其《三经新义》作为标准,弄得“士无异论”,是当时官场众口一腔、千篇一律的始作俑者。张载说,词不能尽象,则名言亡矣。更是认为说话为文之道,如果没有与实际相联系,就会毁掉文化。

近代以来,毛泽东将言而无味、面目可憎的文章,批评为“像个瘪三”。提出为文要“反对党八股”,认为“无论文风还是学风都是党风”。好的文风对于处于革命艰难时期的党格外重要。这种将文风与实干联系起来的文化资源,表明我们要密切注意文风中的套话、官话、假话。我们可以看到,领导干部赢得尊重,不是靠职位而是靠实干与良好扎实的文风。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从文风可以看出世之盛衰趋势。

我从了凡《训士书》里挑出了四则与文风相关的论述。

另外,文风更体现在如何写公文上,了凡在《训士书》中专门有一篇论述如何作论的文章。了凡认为文章虽微,但是关乎学术,尤其要慎重。了凡对于作论特别推重《春秋》。古人说:“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钺,乃《春秋》一字之贬。”可见,《春秋》之作,于作论是极则。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就是从这种《春秋》用字的隐微处挖掘了孔子真意。董仲舒说,孔子往往“于其所得,嫌其所不得”。就是大家都说好的地方,孔子不一定说好。但一细细思考呢,才发现孔子的智慧的确很大,真的是好。这才是有见地。作论如果能于此类发人之所未发,就深得作论之道了。例如,陈国的夏征舒杀了陈灵公,因为陈灵公与其母私通。这是臣子弑君哪,大家都觉得大逆不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就派部队去干预这件事,把夏征舒给杀掉了。大家都说干得好。孔子却说干得不好。《春秋》就是以这些事作为起点而开始乱征战的。邻国有难你要先请示周王,上面让你讨伐你再讨伐。讨伐出于天子,不能出于诸侯,你不能直接去管。就像你隔壁的邻居打老婆,你破门而入把她老公打得死去活来。这不是你管的事,你先给公安局打电话,由公安局来管。楚庄王做这事就跟邻居打老婆他来管一样。孔子当年就看出问题了,天下人都说好,孔子说不好。这个风气不好,后来由此各国之间就乱了,相互随便管。找个理由到别的国家去,看见你老婆漂亮,找个理由说帮你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把君王给囚禁起来,把老婆给抢走了。《春秋》里好多这种事,就与楚庄王坏了规矩有关系。所以,了凡论作论,看似正文风,实际是一承《春秋》精神正人心。试图恢复一种文风与现实高度结合的历史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