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之于学

中国传统之于学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终身为学,此中国士大夫之传统。我以为,中国传统之于学,有以下独特处:第一,中国传统的学风是自上而下的学习。我们的政府官员应当成为学习的表率,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这是学习为中国准宗教之最好证据。中国传统儒家义理之丰赡,由于不学习不读书而妄论者多矣。说宝坻的文风有些衰落了,读书人由此纷纷都以了凡先生为师之范。了凡先生所著的《会约》,被认为是“艺林之指南也”,也是了凡学风观的真正体现。

终身为学,此中国士大夫之传统。孔子一生,不认为自己是个圣人,但是自我认定学习是自己的长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说随便挑出十户人家,可能有忠信者有像我孔丘的,但是像我这么好学的可能没有。所以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必也学而不倦,诲人不倦乎”。

中国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的宗教,我认为“学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准宗教。我们中国人,教子也好,为人也好,建功也好,德艺也好,一再地强调学习。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土地活动区域也是最大的国家之一,文明几千年延续未断,都是因为善于学习,以学为宝。为官治政,更要去学。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这是古人对为官的一个期待。日和月是天地的两个眼睛,它照亮着天地。《诗经》和《尚书》是圣人心,蕴含着圣人亲民的心思。为官一定要像日月眼,公平公正,无私照耀。你看太阳月亮什么时候照了东边就不照西边了?它不会选择性的照耀。日月无私照,天地无私覆。为官一定要学日月两轮天地眼,无私照,无私覆,给阳光,给温暖,是为百姓之父母。做官更要“诗书万卷圣贤心”,更要读书学习。中国的历史,大知识分子,你像孔孟、董仲舒朱熹、范仲淹都是大人物、大政治家,官员和学者的身份在中国自古是结合在一起的。你看《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很多都亲自审定。单《诗经》这一部经,几百个学者坐在一起,一首诗一首诗探讨,乾隆也参加。过去皇帝会专设经筵,就是请大知识分子给他们讲课。我以为,中国传统之于学,有以下独特处:

第一,中国传统的学风是自上而下的学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上而下带头学,天子庶民共修身。教天子读书的南书房里,那是全国最好的经学老师,如张居正教万历皇帝,都是特别地认真。张居正的《四书直解》,就是张居正为万历皇帝逐字逐句讲解的大白话解释。此书深受康熙皇帝赏识。认为义理精妙,无泛设之词。

第二,从体制上,从乡学到太学;太学之后,学而优则仕,官做得好,仕而优则学。一切社会体制安排以及社会风尚倡导,都在学习。《学记》里有详细的记录。了凡不也是由乡学而太学的吗?了凡为官,其中倡导学习也是他为政的一部分。《训士书》就是他倡导如何学的典范之作。我们的政府官员应当成为学习的表率,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

第三,中国之学,学为师,学为长,然后学为君。这是学习为中国准宗教之最好证据。这个话是《学记》里说的,“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意思是你先要学习做老师,然后你才能学会做长官,你先学会了做长官,然后才能学习当皇上。所以,天子也要尊重老师,天子所学也是四书五经。所以为天子先学为师为长的观点也要熟诵。

刘向《说苑》里说,“触情纵欲,谓之禽兽;苟可而行,谓之野人;安故重迁,谓之众庶;辩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进贤达能,谓之大夫;敬上爱下,谓之诸侯;天覆地载,谓之天子。”说的是不同的人在学习对象、学习要求以及学习实践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可见,你是天子,责任越大你越要学习。我们对文化和文明的认识,由于文化的中断变得很狭窄。有人说,听老师您的课看老师您的文章,会对中国传统有新的认识。我的很多观点不是臆说,都是以经典为依据的。中国传统儒家义理之丰赡,由于不学习不读书而妄论者多矣。熊十力先生,他觉得自己是很寂寞的一个人,他是从民国到现代,应当是学问最大的先生之一。我很喜欢读他的书,他把中国这些最好的政治与哲学传统,给梳理出来了。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思想是最优秀的最先进的,到现在还是一座思想富矿,值得挖掘。

了凡先生对宝坻的学风有过什么样的影响呢?《训士书》的编辑者有一段说明:

“本县文风久衰。宇内习铅椠者,素以先生为宗。至则人人自以为得师,亦谆谆以教化为务。朔望至学,亲为诸生讲解,陈其大义,往往皆出寻常训课之外,听者莫不心领而神怡。又约诸生为课,躬为点阅,就时文中悬断其心术之邪正,若烛照数计。诸生咸欣欣兴起,始知文行合一之学云。其所著《会约》,实艺林之指南也。辑《训士书》”

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了凡的学风谨严而活泼。我们来看看它具体的内容所显现的事实。铅椠,实际上就是这个书,专门刻木板这个,实际上就是读书人的意思。说宝坻的文风有些衰落了,读书人由此纷纷都以了凡先生为师之范。到了了凡那里,大家觉得终于找到好老师了。了凡呢,也谆谆教化他们。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亲自为诸生讲解经义。了凡先生的见解,往往皆出寻常训课之外,使听者无不心领而神怡。这说明了凡讲课有特点,跟一般老师讲的不一样。一般的官员讲课吧,有可能像作报告,或者是学术化的、知识性的。而了凡不一样,“皆出寻常训课之外”,使听的人心领神会,而且很愉悦,神怡。

而且了凡陪着大家做作业,做完还帮着改大家的作业。从他们写的文章作业里面透露出来的心术之正邪、好与坏,作几句批语。这批语就能直入人心,就能解决问题。了凡是个很通达的人。大家都特别爱听了凡的课。听了了凡的课,“始知文行合一之学云”,才知道文和行是合一的。

了凡先生所著的《会约》,被认为是“艺林之指南也”,也是了凡学风观的真正体现。而了凡论学风,又主要体现在《训士书》的《会约》里。《会约》大概有十则,其中有六则就是讲学风,讲怎么学。还有四则论怎么写文章。我把那四则列入文风里,把这六则分两大主题:一是学业到底要解决学习为了什么。我们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二是怎么有效地去学。这是被我挑选出来、归纳整理的两大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