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经济与诚信

市场经济与诚信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设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诚信包括诚实与信用两个方面。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各行各业都有行业协会,它们在行业信用中发挥着自律作用。信用缺失导致的市场秩序紊乱和整个社会交易成本提高,对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不仅消费、投资、出口因信用缺失而受到影响,就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因信用缺失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市场经济信用经济,“信用”(credit)一词在西方是纯经济学概念。从历史上看,信用是在有了社会分工和大量剩余产品的条件下产生的。有了社会分工,劳动者才能占有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品,才会有交换行为和借贷行为的出现。最初盛行的商品交换是实物交易,而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入市场,使交易较之物物交换容易进行。所以,信用关系是在商品交换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细密和市场的扩大,信用也就越出商品买卖的范围,出现了借贷活动。授信人 (债权人)和受信人 (债务人)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按照契约 (合同)规定的条件、范围、时间进行资金借贷运动,就是借贷活动。可见,货币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金融业是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设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信用交易也有风险,当授信人授信失当或受信人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信用风险就产生了。为了控制这种风险,就需要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以保障信用关系的稳定可靠、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物质基础的更加丰富,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和谐。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信用缺失现象,如:不胜枚举的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制假售劣,失信失范的逃债赖账,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证券市场上的信息失真,等等。人们需要诚信,人们呼唤诚信。企业家说: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业之本。诚信经营是企业发展的要诀,诚信服务是赢得市场的源头活水,诚信是开启国际市场大门的金钥匙。经济学家说:经济学中最难回答的 “公平”问题,其最合理的评定在于社会的认同,而认同感的培育是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是效率最大化,其超常实现的基础在于道德,核心是诚信。教育家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有的学校,校园内随处可见 “树良好学风,做诚信青年”“诚信立身,严谨治学,勤奋工作”“用知识启迪智慧,用道德塑造灵魂”等字样,有的学校把 “文明诚实”列为学生的行为规范之一。总之,创业需要诚信,发展需要诚信,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都离不开诚信,任何一次交易都需要信任和信用相伴随。

诚信包括诚实与信用两个方面。“诚”就是诚实,是人的一种内在修养;“信”就是信用,是诚实的外部表现,也是诚实的必然。诚实、信用、诚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诚实作为一种内心意愿,必须通过一定的外部形式表达出来,诚实是信用制度的道德基础,维护信用的法规是信用制度的保障,没有对守信者的利益保障机制和对不守信者的必要惩处制度,诚实的道德自律将是软弱无力的。

为什么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会出现大量的失信失范行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原因:

第一,从历史原因看,我国历史上实行的是 “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较为低下,史书中贬低甚或歪曲商人形象的记述屡见不鲜。商人的致富方式一般是 “贱买贵卖”,从而在人们心目中种下了 “无商不奸” “坑蒙拐骗”等偏见。新中国成立后,在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 “大跃进”和十年 “文革”中一些“假、大、空”的东西,极大地冲击了信用、礼仪、仁爱等传统美德,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和彼此防范,严重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第二,我国是在一种对市场经济缺乏深刻认识的情况下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由于历史上的市场经济都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事。在计划经济的年月里,人们通常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画上等号,对资本主义的宣传又偏重于揭露其 “投机取巧”“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一面,而对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则很少谈及。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及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又研究、宣传得不够,从而使一些人对市场经济存在着误解。

第三,信用制度不完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计划控制下进行的,由国家统一安排生产、流通、交易,交易双方的所有者均为国家,资源配置是按计划指标垂直控制,信息传递也是垂直进行的,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一个全国范围的单一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之间的经济行为不需要信用关系来调节,违约所产生的问题会由国家来解决。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市场主体 (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相互交易来进行,交易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运动方式,信息主要是在交易主体之间横向传递。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这就使市场交易的主体之间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就给不讲信誉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第四,法制不健全,缺乏有利于信用成长的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执法系统执法不严,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使失信行为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即或有惩罚,失信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他通过造假、欺骗等行为获得的利益。由于失信所获和受罚交付之间的不对称,致使失信行为得以发展蔓延,导致某些领域假冒伪劣等失信活动屡禁不止。

第五,政策多变加大了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摸索和逐步完善阶段,随着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出台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由于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对市场活动干预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 “土政策”朝令夕改,缺乏透明度,使企业无所适从。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的需要,公开维护本地企业失信行为,这不仅助长了企业的失信,还加大了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管理者很难预见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就见异思迁,不惜以失信为代价去换取短期利益,甚至出现 “信用报复”,就是当一个企业受骗以后,便以更加厉害的手段去进行报复,致使信用缺失越演越烈,甚至达到泛滥成灾的程度。

第六,缺乏一个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民间自律组织。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各行各业都有行业协会,它们在行业信用中发挥着自律作用。中国目前的行业协会由于官办色彩浓厚,很难起到行业信用的自律作用。

信用缺失导致的市场秩序紊乱和整个社会交易成本提高,对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不仅消费、投资、出口因信用缺失而受到影响,就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因信用缺失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信用缺失的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信用缺失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由于政策多变,市场秩序混乱,使许多投资者往往选择短期内回报大的领域进行投资,或干脆把资本转向国外,造成国内投资不足。另一方面,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无孔不入,欺诈行为防不胜防,搅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进行投资时,很难按正常方式来估量其利弊得失,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意愿,银行也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而不愿轻易贷款。这样一来,企业纵虽有好的项目,也会因贷不到所需经费而被迫放弃。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还属空白,贷款手续烦琐,群众觉得 “门槛高”,望而生畏,不敢问津。

第二,信用缺失导致消费需求不足。随着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一切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取消,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在建立之中,保障能力还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住房、医疗、养老等制度的改革,加大了居民的预期支出,企业的“减员增效”、职工的 “下岗待业”等,都使人们不敢多消费,或消费不起,自然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不足。

第三,信用缺失损坏了出口商品的声誉。一些损人利己的商人把大量 “假冒伪劣”商品运到国外,以次充好地进行销售,大大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形象,败坏了中国商品的声誉,冲击了中国优质商品在国外的销售。这不但不利于我国目前的商品出口,更对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增添了障碍

第四,信用缺失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正常的市场信息受到扭曲,致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宏观调控就是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某些行政措施,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内收支平衡。目前,我国政府通过降息、征收利息税等措施来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但由于社会上信用缺失,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盛行,群众仍然不敢轻易投资和消费。民间投资跟不上,经济增长后劲乏力,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可见,倡导诚信,惩治背信,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信用道德规范和信用法律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从三方面努力,一是以德育人,二是制度建设,三是技术支撑。

第一,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以 “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进行 “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培养诚信意识,塑造诚信美德,形成 “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诚信方面的实例可作教材。例如,徐珂编撰的 《清稗类钞·敬信类》中记载了清人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叫蔡嶙的人,他向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未打借条。不多年,朋友去世了,蔡嶙把这一千两黄金还给朋友的儿子,朋友的儿子惊愕地说:“父亲没有对我说过此事,也没有交给我你写的借条,我不能收。”蔡嶙说:“借条是在我心里,未写在纸上,心中的诚信才是根本,你父亲如此相信我,我岂能失信?”最后还是把黄金交给了朋友的儿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借条、契约、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约束固然重要,但人的诚信更重要。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课教材中,突出了诚信方面的内容,其中一篇课文是讲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发给国中孩子每人一粒花种,看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将被选为未来的国王。当选拔时间到来时,大多数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前来参选,只有一个叫杨平的孩子,他端着的是一个没有任何花朵的空盆。结果他却被选中了。原来国王发给每个孩子的花种都是蒸过的,根本不可能种出花来。这次测试不是为了发现最好的种花人,而是要选出最诚实的人。教材叙述完这个故事后,建议老师组织班上同学讨论,要让学生们懂得:“最大程度的诚实是最好的处世之道。”经过系统教育,使 “诚信”成为大多数人认同的行为准则,形成对失信行为的强大监督力量。

第二,制度建设。以制度来约束失信行为,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护,公平竞争的实现,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制度来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国际经济交往中,需要按有关国际规则和惯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发挥社会主义经济的优势。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政府信用又处在核心和主导的地位,它决定着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走向。领导者的诚信度是组织内部全员信任组织的必要条件,领导与组织成员、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度是影响工作绩效及成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了互相信任,所有的组织成员就能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共同承担风险,妥善地走出困境,向更广阔的目标迈进。所以,领导者的诚信,是团队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是使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得以提升的关键。同样,法律制度的运行也离不开执法者的信誉。没有诚信,法律所能起的作用也很有限。

第三,建立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评价与披露体系,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的社会化。企业信用信息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获取交易对方的信用信息,减少交易风险,也有利于守信企业获得交易机会,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同时,我们建立的信用系统还必须与国际接轨,这是中国加入WTO后的必然要求。目前,以信息流为内容的网络经济,在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的同时,又存在着新的信息交易信用问题,如,网络安全、网络支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一新问题,使社会信用和信息安全结合起来,将会形成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产业,就像信息时代使计算机变成一个产业一样,网络时代也会带出一个信用产业,这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起较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撑,让诚信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让失信者不仅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也受到经济的惩罚。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要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不能重新取得工商注册、银行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等;而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和个人,要让他们能够优先获得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或获得较高的银行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利率安排。实践证明,公正严明的赏罚机制,不仅对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还能使人产生对规则的敬畏和认同。

最近,在珠海举行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上,与会代表围绕 “平等、诚信、合作、发展”这一主题,就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坦诚交换意见,大家普遍认为,随着世界市场一体化步伐加快,世界各国、各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高度相互依存的有机体。在这种大趋势下,建设以诚信为崇高价值观,以充分信用为基础的社会环境,才能保障世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会长王茂林说,在世界经济交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欺诈、侵权制假、知情权不透明等严重问题,对世界经济发展构成了威胁。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阿提曼女士说,近几年频频出现的大公司丑闻,包括安然、四通等著名的上市公司,其主要原因是信用缺乏和管理不善,严重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也妨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工商总局局长王众孚说,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要以工商行政管理机构为依托,在完善企业登记数据库、企业动态发展数据库和诚信企业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重点检查、信息披露和分类淘汰等手段加强监管,为市场提供可靠的依据,保障交易安全。美国环联公司全球总裁豪威尔先生说,中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全国范围的信贷系统,使用统一格式、统一标准和统一技术手段,将所有企业和消费者都包容在这个系统中。利用这样的监督平台,为融资、借贷、交易和消费提供可靠的信用环境。[1]

总起来说: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通过契约条款,一系列维护契约条款的法规和执行法规的机构共同组成信用体系。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有效和高效交易而建立的一种正式制度。然而,实行起来也非易事,中国社会从儒家文化中承袭了特殊主义的信任结构,在这种信任结构中,人与人交往、合作的范式主要是以亲情为导向,即以自己、家族为中心来对待他人,强调尊卑贵贱和亲疏远近,这种家族意识渗透到人际交往中,表现为重私人关系,轻文字契约。“熟人嘛!还用得着什么条子、契约,打个招呼,说句话就可以了。”于是,“熟人好办事”成了中国人的普遍意识。只要有熟人在某个部门工作,不仅可以避免冷、卡、压,而且可以越过程序提前办成。西方实行的是一种普遍主义的信任结构,在这种信任结构中,人与人交往、合作的范式主要是平等主义的信义原则。这种平等主义信义原则源于人权普遍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教义,经过启蒙运动的世俗转化,促进了法治精神在社会层面的生成与发展。

市场规范的权威要想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就必须破除生成身份意识的制度结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几千年封建社会积淀下来的身份观念必将彻底破除,一些进步观念会在人们头脑中确立起来。市场经济作为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其主要机制是运用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来调节生产。它要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进行公开、公平的交易,自由贸易、自主经营和自由择业,各企业产品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于是,质量是企业生命、顾客是上帝的观念,重合同、守信誉的义利统一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重视效率的观念,信息是财富、时间是金钱的观念等,必然在人们头脑中确立起来,形成一种身份平等的民主、自由、开放局面。

随着进步观念的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也会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如:有些地方针对目前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严重现象,责成劳动部门的专门机构负责受理民工投诉,帮助民工讨回公道,并将拖欠工资视为企业的失信行为记录在案,与以后的生产经营和投标竞标活动挂钩,从而有力地抑制了拖欠工资现象。又如:上海有近50所高校与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签署相关文件,由资信公司与各商业银行协作,跟踪申请助学贷款的上海大学生还贷情况,并为他们出具个人信用报告。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不良信用者受到的惩罚将不仅仅是来自银行,而且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不再有人贷款给他们,就是在保险、工作和其他服务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对改善大学生的还款情况,营造诚信环境,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2]

2004年

[1] 刘箴、杨连成:《来自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的呼声》,载 《光明日报》2003年11月8日。

[2] 张涛:《失信将付出代价》,载 《光明日报》2004年2月14日第A4版 “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