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拿来主义》中的对比和反衬

《拿来主义》中的对比和反衬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鲜明的对比和有力的反衬也是 《拿来主义》的一大写作特色。这样写正是为了同 “拿来主义”对比,反衬出“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 《拿来主义》中以此二事为例对 “送去主义”进行辛辣的讽刺。文似观山不喜平,写 “关门主义”和 “送去主义”,与 “拿来主义”对比,为 “拿来主义”作铺垫,使文章跌宕起伏,中心突出,这正反映出大手笔的功力所在。

鲜明的对比和有力的反衬也是 《拿来主义》的一大写作特色。该文的中心是论述 “拿来主义”的,但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谈“拿来主义”,而是在开头部分用了不少篇幅批判 “关门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样写正是为了同 “拿来主义”对比,反衬出“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门主义”指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即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种政策当然只会使自己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裹足不前。自从帝国主义的枪炮打开大门之后,清政府与他们订立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便又转而奉行 “送去主义”了。“送去主义”者,即将自己的东西拱手奉送,屈膝媚外也。送去些什么?割地、赔款、治外法权等等。该文中单举学术文艺方面的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在欧洲展览书画,到苏联演出京戏,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送去”一点艺术原也无可厚非,要害在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用以装点门面,迎合洋人。御用的 《大晚报》在1934年5月28日刊载了一条文艺新闻,胡说著名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等在莫斯科举办中国书画展览会,“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作品”。还说,“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颓废的文艺流派,后已没落。可是洋人的 “痈疽”却成了某些人的宝贝。鲁迅针对这条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 《谁在没落》一文给予驳斥。并在 《拿来主义》中以此二事为例对 “送去主义”进行辛辣的讽刺。

接着文章又分析批驳了 “送去主义”的实质和谬论。“当然,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旧中国是弱国、穷国,所谓 “丰富”、“大度”纯粹是打肿脸充胖子。再以宣扬超人哲学的尼采作比,说明不切实际,狂妄自大,绝没有好下场。对于 “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这类 “大度”的谬论也毫不客气地奚落揶揄。提醒他们应该给子孙留下一点礼品,否则他们 “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并且尖锐地指出这种 “奖赏”不要误解为无目的地“抛来”的东西,而是有意识地 “抛给”的施舍,诸如1933年美国 “赏赐”的剩余的棉麦之类。说冠冕些,可以称之为 “送来”。

“送来”和 “拿来”有本质的区别。过去 “送来”的是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因此我们被 “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今天强调 “拿来”是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洋为中用,吸收对于我们有用的东西。

文似观山不喜平,写 “关门主义”和 “送去主义”,与 “拿来主义”对比,为 “拿来主义”作铺垫,使文章跌宕起伏,中心突出,这正反映出大手笔的功力所在。

1985年6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