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局限视野必做井底之蛙

局限视野必做井底之蛙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前,一个考生的试卷上用了很多“而”字,多有不妥之处。有一次,这学生撰写一文,虽然不长,却用了五十多个“了”字。一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一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但用得烂了,就成了文章最大的败笔了。与此同时,第二个故事也表明了一个道理,在挑剔别人错误时,首先要审视自己是否犯了同样的错误。

【字源】

了,尦也。从子无臂。象形。

而,颊毛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字履历】

从前,一个考生的试卷上用了很多“而”字,多有不妥之处。考官便批示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意思是:“应当用‘而’的地方却不用‘而’,不当用‘而’的地方却又用了‘而’,从今以后,停止乱用‘而’,停止乱用‘而’。”

旧时有个私塾先生,虽饱读诗书,却不太通事理,是个迂夫子。他的门生中,有个人写文章时爱用“了”字,塾师每读其文,总嫌啰唆。有一次,这学生撰写一文,虽然不长,却用了五十多个“了”字。塾师一边批改,一边摇头。改毕,难以心静,于是写了一个批语:“你用的‘了’太多了!‘了’快被你用光了。为了不把‘了’用了,今后不要用‘了’了!”

后来,一位游学先生见了,又写了一个总批:“师用‘了’,生用‘了’,‘了’多的毛病怎改了?别改了,别改了,反正‘了’字用不了。”

【字里乾坤】

一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一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但用得烂了,就成了文章最大的败笔了。一个方法在特定情况下巧妙施为,能将事情很好地解决,但要是每次都用同一个办法,必然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其失败实属自然。所以人们要懂得求实创新,不能总是局限于一定的视野,坐井观天,以免贻笑大方。与此同时,第二个故事也表明了一个道理,在挑剔别人错误时,首先要审视自己是否犯了同样的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